蒙城八景

蒙城八景

蒙城是一個近4000年的歷史古城,有“北冡”,“漆園”、“山桑”、“淝水”、“渦陽”、“蒙城”之稱。特別是“蒙城八景”,即:渦河晚渡、冷澗垂虹,慈氏曉鍾、漆園春雨、狼峰霽雪、聖井甘泉、嵇山夜月、莊樓夢蝶。每景獨俱特色,古往今來,吸引不少尋跡探勝的遊客,領略古蒙城的風采,以飽眼福。有的留下千古絕唱的詩文佳句,使後人浮想聯翩,咀嚼品味,以陶冶情趣。

八景由來

蒙城是一個近4000年的歷史古城,有“北冡”,“漆園”、“山桑”、“淝水”、“渦陽”、“蒙城”之稱。

歲月悠悠,戰火連綿。由於歷代統治者的相互爭鬥、火拚,蒙城八景也屢遭劫難,加之愚人的破壞,而今勝景已殘缺不全,有的面貌已非,有的不復存在。儘管如此,但從史書的記載中,在 遺址、遺蹟的勘查、修復中,依然可以展現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側面。特別是“蒙城八景”,明代蒙城縣尉李廷甫曾有《合詠八景》詩予以高度概括:

渦水晚舟橫,長虹落澗聲。曉鍾慈氏寺,春雨漆園城。

雪壓狼峰白,泉流聖水清。西橋明月夜,蝴蝶夢莊生。

其中“西橋明月夜”,後人改為“嵇山明月夜”,以紀念魏晉著名文學家嵇康曾在此隱居之故。

景點介紹

蒙城八景,即:渦河晚渡、冷澗垂虹,慈氏曉鍾、漆園春雨、狼峰霽雪、聖井甘泉、嵇山夜月、莊樓夢蝶。每景獨俱特色,古往今來,吸引不少尋跡探勝的遊客,領略古蒙城的風采。以飽眼福。有的留下千古絕唱的詩文佳句,使後人浮想聯翩。咀嚼品味,以陶冶情趣。

渦河晚渡

蒙城八景 蒙城八景

“渦河晚渡”;在渦河分洪閘偏東不遠。從前此處人煙稀少,渡口無橋,霞光映紅了大地。河水裡灑滿了金花。岸邊柳,婀娜多姿。鳥雀歸巢,人聲鼎沸。成群結隊的鵝鴨,游著叫著湊熱鬧。《蒙城縣誌》第十二卷,田本沛詩云:

落日掛輕舟,山桑古渡頭,

煙波江上客,飄泊何時休。

渦河古已有之。相傳夏王朝初期,過氏部落家族曾居於此,繁衍生息命此河為“過河”。過了若干年後又改為“渦河”。

渦河發源於河南省開封市南,是淮河流域的一大支流。上游為雙乾河道,北為惠濟河,南為渦河,兩河道於亳縣匯合後,流經疵陽、蒙城至懷遠縣入淮河。全長396公里,蒙城境內為55公里。深8—10米,河寬200---250米,為蒙城主要河道。

渦河有很多渡口,以縣城北的渦河渡口最為繁忙。原先的渦河渡口位於城西北角,在今之渦河分洪閘東側。從前,南來北往的客商、遊人和上城的村民,都從這裡渡河。每當夕陽西下,那落日的餘暉,灑滿河面,金光粼粼。加之穿梭般的舟船,驚起的野鴨,悠揚的漁歌,歸巢的鳥鵲,岸邊的垂柳,裊裊的炊煙,宛如一幅動人的圖畫。明代教諭余大中來蒙時留下這樣的詩篇:馬立臨河路,人呼隔岸船。蘭橈迎浪出,宿騖起前川。

冷澗垂虹

蒙城八景 蒙城八景

冷澗是一條很深的河溝,水涼如冰,過去叫“冷澗溝”,後改名為“冷風溝”。位於縣城東南隅,今東南園一帶。溝深岸陡流水潺潺流水叮噹,象山間流水;溝的中段有一弓形石橋,雨後天晴,陽光照映,水面常常出現一條彩虹,名日“冷澗垂虹”。當地還有這樣的傳說:冷澗溝畔曾住一富婆,她對童養媳十分刻薄,不打即罵,百般刁難。一天,她拿出一塊白布遞給童養媳,說;“我年紀大了,你把這塊白布拿到溝里捶洗成紅色,留我做壽衣用,如辦不到,就休想吃我家的飯,進我家的門”童養媳手拿自布,無可奈何地來到冷澗溝邊,面對清沏的流水,自言自語地說: “這白布咋能捶洗成紅色?”她絕望地哭了。忽然,她面前出現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翁。安慰她說:“孩子,別怕,我幫你!”說完,便把白布接到手中,走到溝邊,舉起棒棰,邊捶邊洗,眨眼之間白布變成紅布。童養媳高興地接過紅布,謝別老人跑回家中。惡婆一見,嚇得氣絕身亡。這就是冷澗垂(捶)虹(紅)的傳聞。

慈氏曉鍾

蒙城八景 蒙城八景

慈氏寺又名大寺。位於老城大街南端東側,萬佛塔的西北首(今城關第三國小校址)。據史書記載,宋有興化寺,在塔的東北面,元代以後寺廢,元至正六年(1346),在塔的西北側又建一“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修,改名為“慈氏寺” 。成為蒙城最大的古寺廟之一。有民謠說: “西慈寺,東興化,中間夾個大寶塔”寺內建築輝煌,正殿塑有三尊佛祖、十八羅漢、倒坐觀音,前殿塑有四大天王。神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寺院內種有奇花異草,四季飄香。寺內大殿,懸掛金鐘一口,重數千斤。每當拂曉,和尚撞動金鐘,其聲音響徹全城。這時,市民商賈,清掃街道,開門營業,以迎接八方來客。

蒙城明代詩人李惟一有詩云:

古寺杏然靜,金鐘忽發聲。餘音凝夜氣,遠響答雞鳴。

乍醒黃粱夢,頻警白髮生。人家各啟戶,初日照山城。

清代詩人王廷珍也有詩曰:

慈氏鐘聲動曉風,獅音夜吼東方紅。

忽然喚醒邯鄲客,納上芒鞋隨呂翁。

漆園春雨

蒙城八景 蒙城八景

蒙城在周、春秋戰國時稱“漆園”,唐天寶元年改為“蒙城”。漆園舊址在今城東北渦河北岸二里許的姜樓莊西北和劉寨莊西。這北依梁土山,南臨渦河水,有茂林修竹,沃野平川,肥壯牛羊,勤勞農夫。每當春回大地之時,真是花紅柳綠,清香陣陣,鳥鳴蝶舞,景色宜人。每當早晨,迷霧茫茫,濕氣清新。天旱時,這裡的莊稼不旱,青綠一色,非常茂盛。如煙似霧的迷濛春雨,滋潤了千花萬草,陽光透過迷霧,照著渦河大地。特別是如煙似霧的迷漾春雨,郊外扶犁耕作的農夫,更為漆園古城增添幾分春意。所以,詩人雅士,身臨其境,無不交口稱讚,清代詩人鄭士英有詩云;

耕犁初動已春融,溪水含煙細雨漾。最是園林深處好,漸勻新綠野花紅。

詩人余大中也在詩中作了這樣描述:

故址傳河北,新祠建郭東。雨添新漲綠,花放舊枝紅。  

何名雋有詩云:

寂寞荒城渦水隅,千秋靈氣靄千芝,氙氳變麼?彌今古, 霏雨空濛入晝圖,花想春開蝶意早,柳疑煙綻化工無,逍遙到處仙鳳在,應逐雲深傍野夫。

狼峰霽雪

蒙城八景 蒙城八景

狼峰即小澗集以北的狼山,位於縣城西;北15公里處。傳說很久以前,這裡山巒起伏,林木蔥鬱,雜草叢生,怪石嶙岣,雲霧繚繞,為周圍九峰之首。因豺狼出沒其間,經常釀成禍患,故名為“狼山”。後有一薛姓的白衣青年,精通武藝,非常驍勇,自願上山扣狼為民除害。他上山後,一連七天七夜,打死惡狼80餘只,第8天,剩下的12隻惡狼包圍了他,他手持木棒,從山腰戰至山頂,終於:

把惡狼全部消滅。而他身被惡狼咬傷10餘處,因流血過多而倒在峰頂一塊大青石上。人們為了不忘他的恩德,便把他葬在峰頂,從此“雪(薛)壓狼峰”便傳為佳話。

唐代,山南麓建一寺廟,先為“昭明寺”,宋改為“當陽寺”。當時憎人及好事者,為招攬香客,擴大影響賺取更多的香火之資,編造出山神顯靈,能解人危難,使之逢凶化吉的謊言,致使善男信女,求神問卜者絡繹不斷。因此又叫“靈山”。後因戰亂,寺廟廢馳。清初,在峰頂義復修其寺,後改名為“九頂靈山寺”。寺中後有和尚通叫,武藝高強,傳說能用手指開山、犁地,行於渦水之上,故而寺廟聞名遐邇。狼山高約90米,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因它地處淮北平原,顯得峰巒直插雲端。每當清晨和傍晚,山腰雲霧飛騰,如清紗纏繞山峰,十分壯觀。特別是嚴冬時節,雪後初晴,LLJ峰宛如玉筍聳立,加之雪樹銀花,古寺素裹,景色更加迷人。因此,吸引不少觀賞的遊人墨客。

清代蒙城詩人李國章有詩云:

西北有狼峰,睛日照樅雪。野老一開門,浩然見鬲潔。

王廷珍也有詩云:

狼峰霽雪誰比潔?六月寒光冷似鐵。奇峰突出玉筍班,古寺造成銀宮闕。

聖井甘泉

蒙城八景 蒙城八景

聖井甘泉:聖井在縣城東門內黌宮前面。黌宮是文廟的主建築之一,它始建於元代,明清時遞加修葺。其中有聖人殿,是祭祀孔夫子的殿堂。殿東是節孝祠,西為忠義祠。殿前戟門,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殿後是藏經閣。周圍築有紅牆,廣植松柏。宮前狀芫橋的西側,鑿一水井,名曰“聖井”。距並10米處,立有鐫刻“聖並甘泉”四個大字的石碑。此井之水,系城內少有的淡水,水清如碧,甘美冰涼。特別是盛夏時節,不少達官貴人,名流土子、商賈市民,男女老少,相伴而集於松柏之下,邊聊天,邊品嘗這甘美如冰泉水,倍覺清涼爽口。

前人余大中有詩說:

聖井深千尺,涓涓亘古今。藉人輕吸引,無復羨甘霖。

明代蒙城詩人李惟一雲:

源聖水仙靈遠,余甘潤漆城。源從天乙發,脈自玉川行。

祛魃三農望,興龍一滴清。欲同江漢水,芳潔濯群生。

嵇山夜月

蒙城八景 蒙城八景

縣城內東北隅有一個很大的水塘,塘中間有一土丘,高數丈有一座嵇康亭,四周環水,柳暗花明,景色宜人。相傳魏晉時“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今濉溪縣臨渙人),曾在魏任中散大大,司馬昭篡位後,他不願與之同流合污,因仰慕莊子,為司馬昭所忌。便隱居於此,著書立說,讀書撫琴,灌園打鐵,一次,他正在樹下打鐵,司馬昭的親信鍾會來拜訪,他不予理采。後來,鍾會在司馬昭面前進了讒言。嵇康的朋友呂安被其兄呂巽誣告不孝之罪,嵇康據理力爭司馬昭乘機將二人同時入獄,判處死刑。被司馬昭所害。為紀念這位剛正不阿的大賢,故命此丘為“嵇山”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蒙城知縣淡如水為紀念嵇康,修建一亭,名曰“嵇康亭”。嘉慶九年(1804)知縣周鶴立又重修,後因戰亂,毀於戰火。新中國成立後,於1962年縣委工交部副部長兼城郊區委書記宋潤身,重建嵇康亭。1988年縣政府又撥款重修,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昔日的嵇山,四面環水,垂柳雜花相間,鳥鳴魚躍,景色宜人。特別是深秋季節,明月

當空,涼風習習,荷花飄香,加之搖曳樹影,蕩漾的池水,鳴叫的秋蟲,使用權嵇山月夜更加增輝。

清代蒙城知縣高淑曾有詩曰:

金波碧彩浸方塘,秋暮來游夜氣涼。

最是一卷堪坐嘯,廣陵遺調未全亡。

又說曹丕在嵇山攻讀,月明如晝,分外光明,故日:嵇山夜月。有詩云:

明月團團水一灣, 月光搖曳水漣環,

良宵何處無蟾影,獨愛憑欄人意問。

清代名士汪作霖也在《嵇山秋月》中寫道:

獨上嵇山意邈然,追君絕調只狂顛,

一相思處人俱往,七不堪時客自傳。

露下寒蟄依淺水, 月明狐鶴唳追天,

何當復奏《廣陵散》,仿佛松風向耳穿。

莊周夢蝶

蒙城八景 蒙城八景

莊子是蒙城縣人,曾為蒙漆園吏。他是中國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著作《莊子》一書,集道家學說之大成,被稱為《南華真經》對後世及海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宋代元豐年間,原任朝中秘書丞(管理朝廷文書檔案)官職,後為蒙城縣令的王競,仰慕鄉賢莊子,始建莊子祠堂於渦河北岸的漆園城。大文學家蘇東坡還為之作了《莊子祠堂記》:沒千餘歲而蒙未有祠之者,縣令、秘書丞王競始

建祠,求文以為記。後來,漆園城及城中庄子祠堂被黃水淹沒。

明萬曆九年(1581),知縣吳一鸞又捐俸買縣城東門外莊子故宅之地,霓建莊子祠堂。其中有逍遙堂三間,夢蝶樓三間,卷篷三間,大門、二門各兩間,道舍三間,魚池橋一座,觀台一座。崇禎年間知縣李時芳重修。後部份毀子戰火。清嘉慶十四年(1809),知縣張培又重修莊子祠,祠前重建一逍遙堂右建五笑亭、觀魚池;左建莊子台;前建大門及迴廊。祠四周植有松柏、花草,清靜幽雅。莊子憤世嫉俗辭相歸田,勤奮著書, 《莊子》 一書中,有許多寓言故事,用來闡述他的觀點。莊子夢見彩蝶漫天飛舞,在百花叢中傳播花粉。後人為他建夢蝶樓。清末和民國年問,屢遭兵劫,莊子祠多次被摧殘,至今仍存殘跡。

余大中詩云:

栩栩夢中景,遽遽物外身。孤蹤無處著,斷碣己成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