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鴴

蒙古沙鴴

蒙古沙鴴(學名:Charadrius mongolus)為鴴科鴴屬的鳥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蒙古沙鴴古沙
蒙古沙鴴夏羽頭頂部灰褐沾棕,額部顏色為白色、黑色或僅具白斑。頭頂前部具一黑色橫帶,連於兩眼之間。將白色額部和頭頂分開。眼先、貫眼紋和耳羽黑色,其上後方有一白色眉斑,後頸棕紅色,向兩側延伸至上胸與胸部棕紅色相連,形成一完整的棕紅色頸環,背和其餘上體灰褐色或沙褐色。翅覆羽和內側飛羽同背。翅上大覆羽具白色羽端,次級飛羽基部以及內側5—6枚初級飛羽外啊白色,其餘初級飛羽具白色羽軸,在翅上形成明顯的白色翅斑。腰兩側白色,尾灰褐色,外側兩對尾羽外硼白色;其餘尾羽具黑褐色亞端斑和窄的白色尖端。頦、喉白色。胸和頸兩側栗棕紅色,與後頸栗棕紅色頸環相聯,其餘下體,包括翼下覆羽和腋羽自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所有的黑色和栗紅色均變為褐色。前額白色向後擴展,與白色眉紋緊相連。眼先淡灰褐色,頭頂、後頸和上體灰褐色,翅覆羽具窄的暗白色羽緣,下體白色,上胸具斷裂開的灰褐色胸帶或僅為上胸兩側的一大塊灰褐色斑。

幼鳥似非繁殖羽,但上體和翅下覆羽具沙皮黃色羽緣,胸斑也為皮黃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腳暗灰綠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55—67克,雌性51一67克;體長雄性180—198毫米,雌性180—196毫米;嘴峰雄性17一19毫米,雌性17—19毫米;翅雄性124—139毫米,雌性126—131毫米;尾雄性47—60毫米,雌性45—51毫米;跗跖雄性31一36毫米,雌性30一34毫米。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蒙古沙鴴蒙古沙鴴
阿富汗,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汶萊,蒲隆地,高棉,中國,聖誕島,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斐濟,關島,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日本,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蒙古,莫三比克,緬甸,尼泊爾,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卡達,俄羅斯聯邦,沙烏地阿拉伯,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丹,台灣,中國省,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聯合國阿聯,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葉門。

旅鳥:不丹,加拿大,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丹麥,法國,德國,以色列,哈薩克斯坦,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納米比亞,挪威,波蘭,盧安達,西班牙,瑞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萬那杜,尚比亞,辛巴威。

中國分布

蒙古沙鴴蒙古沙鴴
山西(太原)、四川、西藏(革吉、聶拉木、普蘭、波密、噶爾、日土、班公湖、安多、仲巴、獅泉河、帕莫錯、崗巴、當雄)、陝西、甘肅(蘭州、河西、甘南)、青海(柴達木盆地、格爾木、天峻、澤庫、海晏、青海湖、祁連、達日、瑪多)、新疆(天山、崑崙山、帕米爾高原、喀喇崑崙山、阿爾金山)(繁殖鳥,旅鳥);北京、天津、河北(北戴河、唐山、灤南、新安)、內蒙古(呼倫池)、遼寧(興城、朝陽、雙台子河口、盤錦、營口、旅順、大連、鴨綠江口)、吉林(長春)、黑龍江(哈爾濱、齊齊哈爾)、上海(崇明、南匯、余山)、江蘇(鹽城、大豐、射陽)、浙江(寧波、寧海、溫州)、福建(福州、廈門)、江西(鄱陽湖)、山東(黃河口)、河南、湖北、廣東(深圳、硇洲島、上川島、陸豐)、廣西(東興、北海、北部灣、梧州)、海南(海口、陵水、文昌、萬寧、崖縣、瓊海、臨高、瓊山)、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太平島)、寧夏(六盤山)、台灣、香港、澳門(旅鳥,偶然冬候鳥)。

亞種

(圖)蒙古沙鴴蒙古沙鴴

蒙古沙鴴西藏亞種(學名:Charadrius mongolus atrifron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孟加拉國

蒙古沙鴴指名亞種(學名:Charadrius mongolus mongol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華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

蒙古沙鴴新疆亞種(學名:Charadrius mongolus pamirensi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阿富汗帕米爾高原和新疆。

蒙古沙鴴青海亞種(學名:Charadrius mongolus schaferi)。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青海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青海。

蒙古沙鴴台灣亞種(學名:Charadrius mongolus stegmanni)。分布於台灣等地。

生活習性

蒙古沙鴴蒙古沙鴴
蒙古沙鴴棲息於沿海海岸、沙灘、河口、湖泊、河流等水域岸邊,以及附近沼澤、草地和農田地帶,也出現於荒漠、半荒漠和高山地帶的水域岸邊及其沼澤地上,有時也到離水域較遠的草原和田野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活動,有時也見成對或成小群活動,特別是冬季常集成大群。性較大膽,常在水邊沙灘上走走停停,邊走邊覓食。迫不得已時一般不起飛。主要取食昆蟲、軟體動物、蠕蟲、螻蛄蚱蜢、螺等小型動物。

生育繁殖

蒙古沙鴴蒙古沙鴴
蒙古沙鴴的繁殖期為6—7月;營巢於高山林線以上的高原或苔原地帶。巢多置於高山苔原地上和水域岸邊。在西伯利亞東部沿海和島嶼,也在海邊沙灘上營巢。每窩產卵2—4枚;多為3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赭褐色或皮黃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1—40×23—29毫米。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