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音樂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人自古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才創造了豐富而寶貴的音樂財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不論高吭嘹亮,還是低吟迴蕩,都充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很多藝術家在草原的歌海里採風,使蒙古族民歌得到進一步的整理、保護、傳播。

蒙古族音樂

內容

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在不同地區繁衍生息的蒙古部落,仍殘存著一些氏族部落時代的痕跡。無論在生活、語言、習俗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對於地方音樂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BR>蒙古音樂的民族風格與地域風格形成的諸多因素中,調式問題素來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地域性音樂風格的鮮明特色,往往通過某些獨特的調式體現出來。誠然,蒙古族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系,其調式思維的基礎是五聲音階。中國古代音樂理論中的“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調式體系,並非只適用於漢族音樂,而是概括了中國乃至亞洲諸多民族音樂的調式規律,包括蒙古族音樂在內。然而,“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調式體系,只是研究蒙古音樂調式的基本框架,而不是現成結論。何況,在蒙古族民間音樂中,除卻五聲音階之外,還存在著六聲音階、七聲音階、乃至蒙古族固有的一些特殊調式。但它們賴以發生的律學依據,不是西洋的“十二平均律”,而是中國的“五度相生”體系,有其自身的特點,不能簡單照搬西洋調式理論。
蒙古族民歌在許多方面與其他民族的民歌有著一定的共性特徵,又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而這一獨特正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優勢表現。演唱方式獨特多數的蒙古族民歌,如果不熟悉的人單從樂譜上看,除有一些裝飾音化的標記外,似乎沒有過多的特別之處。但當真正聽到歌手現場演唱時,會使人大吃一驚而不相信所見到的樂譜。其中的奧妙即在於獨特的發聲方式與演唱技巧。在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技巧體系中,“諾古拉”技巧最具代表性。“諾古拉”一詞為蒙古語“折回”、“彎轉”之意,漢譯一般為“波折音”,在音樂表現上有著獨特而濃郁的裝飾性色彩。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種形式,蒙古族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長是其一大特點。長調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演唱的節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同時,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中蒙兩國聯合“申遺”的成功,足以顯現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其不可估量的藝術性及世界性的價值。<BR>蒙古族樂器主要有雅托克、火不思、口琴、馬頭琴、四胡等。雅托克即蒙古箏,與中原流傳的古箏在構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火不思在明朝有各種譯寫方法,如琥珀槌胡博詞虎撥思兒等,不僅在蒙古草原上流傳,明代中原地區也很盛行;口琴亦稱口弦、口簧,鐵制撥奏體鳴樂器,蒙古語稱之為“特木爾·胡爾”,蒙古人彈奏口弦尤以婦女為甚;馬頭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時代,時稱朝爾,適用於獨奏、合奏及蒙古族曲藝烏力嘎爾的伴奏等;四胡亦稱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它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

配圖

所屬分類

音樂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