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烏力格爾

蒙古族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蒙古語意為"說書",是蒙古族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及我國東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區。與草原上的蒙古族民眾生活習性一致,這種藝術具有浪漫開闊的氣息。


簡介

圖片圖片

烏力格爾,蒙古語意為"說書",是蒙古族的一種曲藝形式,主要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及我國東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區。與草原上的蒙古族民眾生活習性一致,這種藝術具有浪漫開闊的氣息。

它最初的形式與西方中世紀的吟遊詩人相似,藝人們身背四弦琴或者潮爾(馬頭琴),在大草原上隨風漂泊,四處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爺貴族們的府邸,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精彩的說唱、長篇的傳奇成為草原上最受人們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約形成於明末清初,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

歷史溯源

烏力格爾,19世紀中葉,首先產生於卓索圖盟(今遼寧阜新、喀喇沁一帶),19世紀晚期進入郭爾羅斯。

烏力格爾的產生,其背景要追溯到清初。清入主中原後,為防止蒙漢接觸,修築了長達數千里的"柳條邊"。採取了非常嚴厲的封禁政策。但到18世紀中葉,河北、山東連年荒旱,民不聊生,雍正二年(1724年)清朝廷不得不向卓索圖蒙旗提出"借地養民"。於是黃河沿岸大批破產農民湧進卓索圖各地。到乾隆十年(1752年)僅進入喀喇沁左旗的漢民已達6萬餘人。在其影響下,哲里木盟的郭爾羅斯前旗(即今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輔國公恭格喇布坦為發展本旗經濟,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私下放荒招墾。到嘉慶四年(1799年),在飲馬河、伊通河、霧開河沿岸墾熟地265,548畝,承墾漢民達2230戶。這是今吉林省,也是遼河北最先放墾的蒙地。

大批黃河沿岸農民進入關東蒙旗,促進了蒙旗農耕經濟發展。隨之,牧民逐漸定居,屯落集中,文化生活逐步活躍。大批黃河流域漢民進入關東,帶來了黃河文化,推動了蒙漢文化交融。這一文化現象史稱"黃河文化北移"。

在北移文化中,漢族曲藝迅速發展。京韻大鼓、評書、蓮花落走入民間。奉派大鼓、二人轉、單出頭開始形成。漢族曲藝許多長篇評書書目,以感人的故事情節,細微生動的描述,使草原人民民眾情若著迷,也吸引眾多蒙古族民間說唱藝人的關注。如卓索圖的旦森尼瑪、哲里木的綽旺、郭爾羅斯的常明等等。

旦森尼瑪(1836--1889),卓索圖盟土默特左旗(今阜新)人。幼年當過寺廟班迪(小喇嘛),通曉宗教音樂和蒙、藏、漢族語言文字。他將唐代五傳故事(包括《器喜傳》、《全家福》、《殤妖傳》、《僻契傳》、《羌胡傳》編譯成蒙語說書。擷取漢族評書藝術精華,以"道拉胡阿雅"(類似敘事性民歌)為基調,採用便於自拉自唱的"胡爾"(中音四胡)為伴奏樂器,創立了"胡爾奇"派說唱藝術。之後,又陸續從評書移植了《三國演義》、《封神演義》、《西遊記》、《唐宋傳奇》、《水滸傳》等。並廣招門徒,經過兩三代門人的傳播,在蒙古東部區胡爾奇逐步取代了潮爾奇,而進入鼎盛時期。

19世紀末,郭爾羅斯出生的胡爾奇常明(1874--1959)他吸取各家精華,自成一家。以說唱《封神演義》、《七國故事》、《大唐》、《舍國故事》成名。常在科爾沁十旗、扎魯特二旗、巴林二旗、土默特、阿魯科爾沁演出,足跡遍於蒙古族東部草原。

20世紀初,擅說《三國演義》和《隋唐》的胡爾奇青寶(1895--1946),幼年舉家從烏力格爾藝術崛起的卓索圖遷到郭爾羅斯前旗。他諳熟歷史,精通蒙漢文,將尹湛納希的長篇小說《青史演義》改編成同名長篇琴書,並將其中五箭訓子的故事改編成中篇琴書《折箭同義》,以套曲5支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成吉思汗靈堂落成典禮上演唱,而成為名震吉林的胡爾奇。

被西方蒙古學專家譽為蒙古史詩研究"活化石"的蒙古英雄史詩在當代還能否挖掘到?古老的"陶力"的演唱人,在當代還能否尋覓到?這是當代郭爾羅斯民間文字藝術挖掘的一個重大課題,是人們十分關注的事情。經過長期跟蹤查訪,終於在改革開放的第二年--1979年11月訪到。50年前(1929年)冬,深受旦森尼瑪派影響的胡爾沁藝術家巴力吉尼瑪曾被請到郭爾羅斯前旗朱日沁、四喜窩堡。這一年因當時兵荒馬亂,又連年遭災害,村民們按照古老風俗,焚上香請來能說唱"陶力"的藝人說唱"鎮服蟒古斯的故事"。巴力吉尼瑪說唱了《女神》、《阿爾斯查乾海青》、《阿拉坦嘎拉巴》等史詩故事。就在這次演出中,他收了一個弟子郭爾羅斯人白·色日布扎木薩。那之後,白·色日布扎木薩(1914--1986)成了一位繼承"陶力"藝術的胡爾奇。這次採風採錄到了他珍藏於腹50年的英雄史詩姊妹篇兩部--《阿勇乾·散迪爾》、《迅雷·森德爾》。經蘇赫巴魯、王迅、包玉文整理,於1993、1994年分別由香港金陵出版公司和內蒙古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前郭爾羅斯成為蒙古族自治縣,黨和政府關心少數民族的傳統藝術,關心民間藝術家和藝人。成立民族文化館、民族曲藝社,建立說書廳。在老胡爾沁白音倉布(吳雲圃)59歲時,聘他到縣民族歌舞團,委任他做民族曲藝廳主任。聯合有關部門,組織藝人學習,考核發證,組織演出,創編新書目,挖掘文藝遺產。在郭爾羅斯出現了蒙語琴書的繁榮。湧現出一批胡爾沁群體,如那音太、烏拉、巴根那、吳文清、李占全、包文祥等。他們不僅認真挖掘遺產,還積極創作新節目,歌頌社會主義新時代,歌頌美好的新生活。

經過"文革"洗劫,在改革開放的感召下,老藝人白音倉布(吳雲圃)83歲時,完成長篇書目《陶克濤胡》,於199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包廣林整理)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博·伯顏杜楞、特木爾巴根整理)出版發行。90歲時,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他"民間故事家"稱號。

進入八十年代,新一代胡爾奇、琴書藝人如特木爾巴根、湯森林、特木勒等都脫穎而出。特木爾巴根翻譯、改編《嘎達梅林》、《成吉思汗》,湯森林把《陶克濤胡》搬上了舞台,在曲藝、在草原、在電台熱情演出,烏力格爾更加廣泛流傳。

藝術特色

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採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說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乾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將使用潮爾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將使用四胡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的具有濃郁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優秀曲藝,產生於明末清初。烏力格爾運用讚頌、諷刺、比喻、重複、誇張等多種形式表述曲(書)目內容中包涵的天文地理、自然科學及生活瑣事等等方面,語言通俗易懂,人物刻畫細膩,表達故事既有敘事、又有抒情,還注重突出烏力格爾等民族曲藝形式詼諧、幽默的藝術風格。
烏力格爾的唱腔音樂結構為多曲體,表演形式為單人坐唱、坐說、不化妝、不著裝,無身段表演,四胡伴唱,自拉自唱。一件樂器在說唱當中,既可虛擬刀槍、坐騎,又可代替鐮刀、馬鞭,一物多用。"裝文扮武我自己,一人能演一台戲,一人多角,時而這一角,時而那一角,男女老幼集於一身;進得快,退得穩,分得清,進進出出,變換迅速"。這段話基本概括了烏力格爾的表演形式。有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拉胡琴說唱,唱腔的曲調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其中功能特點比較明確的有【爭戰調】、【擇偶調】、【諷刺調】、【山河調】、【趕路調】、【上朝調】等。

烏力格爾的表演技法可以歸納為說功、唱功、做功三種。說功要求節奏感鮮明,吐字清晰,用蒙語敘說,也操入一些漢語和當地方言、土語說唱;唱功講究字正腔圓,聲音的輕重、高低、緩急、快慢等變化;做功是藝人輔以說唱的表演技法,藝人們通過手、眼、身、步、法等變化摹擬曲(書)目中的具體生活情節,刻畫其中人物的形態、性格、情緒變化等,烘托氣氛。

烏力格爾的藝術積累非常深厚,節目有短篇、中篇和長篇之分,尤以長篇最為引人,《鎮壓蟒古斯的故事》、《唐五傳》(即《哭喜傳》、《全家福》、《殤妖傳》、《契僻傳》、《羌胡傳》)、《忽必烈汗》、《黃金史》、《西漢》、《元史演義》、《青史演義》、《白音那元帥》、《春秋戰國》、《大西梁》、《北遼》、《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都是其中的經典。

烏力格爾節目的題材來源非常廣泛,有的源於民間故事,如《太陽姑娘》;有的出自文人或藝人創作,如《青史演義》;有的源於民間敘事詩、敘事民歌,如《嘎達梅林》、《達那巴拉》;有的據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創作,如《紅太陽》、《菸酒之害》、《整齊的林落》。

還有的從漢族相類形式或文學故事移植改編而來,如《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楊金花奪印》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演的新節目有《二萬五千里長Z》、《劉胡蘭》、《黃繼光》、《女英雄郭俊卿》、《草原兒女》、《紅色娘子軍》、《紅燈記》、《打虎上山》、《連心鎖》、《金光大道》、《西沙兒女》、《創業》等。

傳承價值

烏力格爾烏力格爾

對於廣大的蒙古族民眾來說,烏力格爾不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而且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們心目中,烏力格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知名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後繼乏人,亟待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