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括

古漢語中,“搜括”是一個常用詞。請看個例子:清代戲曲家李玉《一捧雪· 婪賄》:“休想,縱然搜括盡脂膏,怎肯把大盈支放。”這裡的搜括都當“儘量搜尋掠奪財物”講。恕我學識短淺,在我涉獵過的古籍中,當“儘量搜尋掠奪財物”講的辭彙,未見有“搜刮”一詞。《辭源》和《辭海》是我國近代學者發起編纂的兩部較大規模的、相當權威的辭書。它們都收有“搜括”一詞,卻沒有“搜刮”。特別是《辭源》,它在“出版說明”中告訴我們:該書“結合書證,重在溯源”。由此可見,用作“儘量搜尋掠奪財物”,原本是“搜括”,而不是“搜刮”。

基本信息

讀音

搜括”怎么讀呢?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年北京第6次印刷的《辭源》修訂本上冊第1256頁,“括”字下注音“kuò”,只此一音。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辭海》普及本上冊第2002頁,“括”字的注音與《辭海》一樣。兩部辭書有收有“搜括”,其中“括”字沒有其他注音。據此,“搜括”應該讀為“sōu kuò”。
另外,我們注意到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1947年出版的《國語辭典》,在1957年和1962年經刪節重印,易名《漢語詞典》第1046頁有“搜括”一詞,標有注音字母,譯為拼音“sōu guā”;其後解釋有兩項:“①搜尋,如‘夜分求衣,未遑搜括”,見梁書。“②亦作搜刮,謂徵掠財物。”但該書並沒有給“搜刮”另立一個條目。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詞典》2001年修訂版第935至936頁,“搜”字下羅列的辭彙只有“搜刮”,沒有“搜括”。
將“搜括”(sōu kuò)改讀“sōu guā”,再改寫為“搜刮”,這裡存在一個積非成是的過程。要弄清這個過程,先聽我講一個民間故事。

傳說

某地有個縣官,貪婪成性,整天光想著怎么盤剝百姓。老百姓恨透了他。轉眼這位縣官上任快三年啦。為了撈個好名聲,能升官,他強迫百姓給他獻頌德匾。百姓們打心眼裡不願意,可害怕縣官耍淫威,不得不獻頌德匾。本來缺德,卻讓人頌德,這匾上寫什麼呀?愁壞了大家。偏巧有個秀才,挺聰明,他在匾上寫了四個大字──“天高一尺”。這塊金匾抬到縣衙的大堂上,縣官一看,心花怒放。他琢磨:“老百姓稱包公是包青天,我比天還高一尺,這不是說我超過包黑子了。傳到皇帝那裡,我準能高升。”他趕快叫衙役收下金匾。可是他萬也沒料到,這塊金匾要了他的命。原來,金匾的內容傳到京城,進了皇帝的耳朵里。這位皇帝是個明君。他想“天怎么能高一尺呢,分明盤剝百姓,地皮被刮下一尺深,這樣的貪官怎能留!”他微服私訪,查明真相,將這個貪官處於極刑。

意義

這個故事反映了老百姓對“搜刮”的理解。“刮”,從刀,削地皮。“搜括(sōukuò)”的本義:“搜”,搜求;“括”,容盛;合起來,就像1948年版的《辭海》第572頁解釋的那樣──“搜求財物曰搜括,即搜求而以器容盛之意。”這兩者相去甚遠,但是老百姓的理解使用的最廣泛。從眾隨俗,積非成是,這也是語言發展史上常有的現象。

示例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卿所言,正合寡人之意。今欲搜括國中女色,何人可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