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星雲

葫蘆星雲

快速擴張的雲氣,為葫蘆星雲中心的恆星敲響了喪鐘。這顆原來很正常的恆星,現在已經用盡了核心的核燃料,核心塌縮成一顆白矮星。在這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部分能量,造成了恆星氣殼的膨脹,產生了非常上鏡頭的行星狀星雲。擴張的雲氣,以每小時百萬公里的高速衝撞周圍的星際氣體,形成了超音速的震波波前,造成氫氣的游離並激發氮氣發出藍色的輝光。理論早就預測會有這種震波波前的存在,不過下面這張照片,是第一張這么清楚顯現這種現象的影像。不過在影像中,厚重雲氣和塵埃遮住了中央垂死的主星,所以現在我們還看不到這顆白矮星。臭蛋星雲又名為葫蘆星雲或OH231.8+4.2,在未來的1000年中,它很可能會發展成對稱的雙瓣形行星狀星雲。臭蛋星雲,位於南天的船尾座內,距離地球有5000光年遠,大小約有1.4光年。

葫蘆星雲葫蘆星雲

簡介

葫蘆星雲,也稱為腐蛋星雲或採用技術性的名字OH231.84+4.22,是一顆位置在船尾座,長約1.4光年的原行星雲PNN),與地球的距離大約在5,000光年。
來自NASA的哈柏太空望遠鏡的詳細影像,因氣體劇烈碰撞產生的超音波,使得這顆垂死的恆星看起來像新生的明星一樣。
因為它包含相對來說是大量的硫,因此有時被稱為腐蛋星雲。星雲高密度的部分是由中心恆星噴出的物質構成的,並向反方向加速。這些物質在影像中呈現黃色,被加速至每小時150萬公里(每小時百萬英哩)。恆星原本的質量現在多半都在這些雙極氣體的結構中。
一個由美國和西班牙天文學家組成的小組,使用NASA的哈柏太空望遠鏡研究顯示藍色的氣體,是如何撞入周圍的物質中。他們認為這種互動作用主宰了形成行星狀星雲的過程,由於這些氣體的高速度,激震波的前緣和周圍的氣體碰撞並加熱這些氣體。雖然電腦的計算已經預測這種激震波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存在和構成,先前的觀測都不能證實這樣的理論。
新的哈柏影像使用只能通過電離氫和氮原子光線的濾鏡。天文學家可以區別被狂暴的氣體加熱的最溫暖的氣體部分,和發現它們構成複雜的雙氣泡形狀。在圖片中明亮的黃橙色顯示來自恆星的高密度、高速度的氣流,像專業的駕駛以超音速從相反的方向穿越氣泡的媒介體。中心的恆星本身則隱藏在濃厚的塵埃帶的中心。
現在所觀察到的氣流似乎都起源於800年前的一次突然加速。天文學家認為在1,000年後,葫蘆星雲將會發展成一個完整的行星撞星雲,如同從蝶蛹中破繭而出的蝴蝶一樣。

背景

據英國《新科學家》2009年3月雜誌報導,行星狀星雲是太陽似恆星終止生命的最後時刻的精彩呈現,當恆星開始死亡時,先變為紅巨星,之後再演變成為行星狀星雲。實質上,行星狀星雲是一些垂死恆星拋出的塵埃和氣體殼,直徑一般在一光年左右。我們的太陽大約在50億年內開始死亡,最終也將變成紅巨星。雖然行星狀星雲的壽命平均只有3萬年左右,但能幫助重化學元素融合成下一代恆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