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

董村

董村位於浙江省上虞市西部,距城區6公里。東靠金村,南連四豐村,西鄰樟樹下村,北依麗江岸村。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2公里,面積為1.7平方公里。地處寧紹平原,河汊眾多,縱橫交錯,為典型的水鄉平原區。由雙板橋、謝家橋、小官湖沿和董村4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董村。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益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很快。全村85%以上村民新建住房,戶戶有存款。1992年被上虞市評為十大紅旗村之一。村黨總支被評為紹興市優秀黨組織。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董村董村村委會大門

相傳董村的祖先是紹興黨山人,在很久以前,因遷官來此,見這裡環境優美,便即定居,後子孫繁衍遂成村落。原屬紹興縣樟塘鄉;1954年9月劃入上虞縣,仍屬樟塘鄉1956年成立紅光高級社,屬長東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改為紅光生產隊,屬東關人民公社樟塘管理區;1961年改為紅光大隊,屬樟塘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董村原名,屬樟塘鄉;1992年屬蒿壩鎮。董村姓氏有朱、韓、孫、任、董、戚、趙等17姓,朱姓為望族,占總戶數的60%以上。1992年有390戶、1298人,其中務工人員占80%以上。有耕地1115畝,其中水田891畝。村辦企業有上虞織造印染總公司等8家。工農業總產值達5673萬元,人均分配1688元。

農業發展

董村董村的竺氏宗祠
董村自1956年組織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來,一直是上虞農業生產先進單位。以種植水稻、麥類和油菜子為主,兼種棉、麻、茶等經濟作物,同時發展漁業畜牧業和山林生產。自1990年以來,糧食畝產連續3年超噸,1992年糧食畝產達1070公斤。其他種植業、養殖業全都獲得豐收,1992年純農業收入達122萬元。
村為浙江省農業機械化試點村、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試點村、上虞市噸糧田工程建設指揮方。現已走上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發展農業的新路子。配備早稻工廠化育秧設備,有機動插秧機2台、稻麥聯合收割機2台、開溝機2台;全村現有機耕路4890米,手扶拖拉機基本上能到每塊田頭;架設有138檔農用電線,極大多數田塊只要用一根電纜線打稻機就可使用;農田灌溉設備齊全,有固定抽水機20台,船裝抽水機2台,大小潛水泵9隻,4310米渠道多數採用水泥鋪澆的渠道。平均每年投資近10萬元用於農業,採取貼糧貼肥政策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開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5戶種糧大戶承包土地170畝。同時,選擇農技基礎比較好的10戶農戶為示範戶、重點戶,做到以點帶方,以方促面。為促進農業生產的更好發展,建立農業服務隊,搞好產前、產中、產後三供、五統一的社會化服務,即實現統一供種、統一繁育、統一供肥、統一供藥、統一服務。全村農業基本實現田塊格子化,溝渠網狀化,操作機械化,服務社會化。
1992年下半年開始,與上虞市外貿單位共同投資開發114畝蔬菜基地,現已建造10個蔬菜大棚,主要生產適時蔬菜和出口蔬菜,種植各種辣椒番茄黃瓜西葫蘆黑大豆等,同時試養烏骨雞白鴿野鴨牛蛙河蟹等,發展養殖業。一優二高農業正在形成。

工業發展

董村董村舊屋
董村的工業起步於1976年,當時村里用僅有的4000元集體資金,購買6台舊織機,在3間泥牆屋辦起上虞縣樟塘人民公社紅光大隊織帶廠。1978年後,以織帶廠為支柱,村工業得到迅速發展,至1992年初步形成紡織、印染、五金、塑膠、建材等5大行業,其中紡織印染比較齊全。全村有集體工業企業8家,以上虞織造印染總公司為龍頭,下轄上虞市布廠、上虞巾被織帶廠、華達漂染有限公司、浙江虞興織造有限公司、浙江佳鴻漂染有限公司、浙江虹達染整有限公司、預製品廠、五金塑膠廠等,工業固定資產達4850萬元。上虞織造印染總公司為浙江省輕工業廳歸口企業,省級重點骨幹企業,廠房面積達6 .5萬平方米,有職工近千名。董村立足科技興廠、興村,全村現有科技人員100名,其中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8名,採用重獎有功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同時聘請無錫、寧波等印染大企業科技人員,幫助提高企業素質和產品質量;企業已初步形成以專業技術人員為骨幹,紡織、印染、檢測、機械、電器、維修、安裝等技術工人為基礎的成梯次科技隊伍,增強了先進設備、工藝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自1990年以來先後從德國瑞士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引進具有80年代末國際先進水平的電腦控制的全套和無梭織帶設備,並從香港引進羊毛、兔毛、棉紗、麻紗等高檔紗線的染色工藝,為開發高、精、尖新產品創造良好條件,使染出的紗線、織出的面料色澤鮮艷、手感滑潤、牢固、耐磨、耐蝕,企業因而成為省外貿高檔紗線染色基地。1988年,引進外資500多萬元,創辦上虞縣第二家中外合資企業華達漂染有限公司。
1989年,創辦中外合資年產值達600多萬元的虞興織造有限公司。1991年,陸續引進外資1471萬元,先後辦起投資450萬元的浙江佳鴻漂染有限公司和投資2250萬元的浙江虹達染整有限公司,投產以後生產能力可達1.4億元。現已投產企業的主要產品有錠帶,醫療帶,飛機、轎車用保險帶和各種民用帶等帶類產品;小方巾、毛巾布、毛巾睡衣等毛巾類產品和純棉大提花貢緞布等。同時從事棉紗、麻紗、羊毛、兔毛等高檔紗線的漂染加工業務。生產的PP絲背包帶獲省新產品稱號,並填補了省內空白;棉紡錠帶、毛巾布評為省優產品,並在全省評比中質量名列第一。自1987年實現產品出口以來,已形成醫療帶、小方巾、毛巾睡衣、浴巾、純棉大提花貢緞六大系列出口產品,遠銷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香港以及中東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2年,創產值5500萬元,獲稅利502.8萬元,出口創匯2497萬元。企業曾先後被譽為全國鄉鎮企業先進企業、十大百強企業、五星級企業、外商投資雙優企業和出口創匯先進單位,浙江省出口創匯先進企業、科技先進企業和紹興市百家經濟效益最佳企業等。1990年以來,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央紡織部、農業部領導先後到廠視察,並給予高度評價。村黨總支書記、上虞織造印染總公司總經理朱柏根1978年被評為紹興市勞動模範,1990年被評為省鄉鎮企業優秀企業家,全國鄉鎮企業優秀供銷員,紹興市優秀黨總支書記,並被選為上虞第八、第九、第十屆縣人大代表,第十二屆市人大代表和第九次縣黨代會代表,還被聘請為中國鄉鎮企業協會供銷委員會理事、中國鄉鎮企業協會紡織委員會理事。

村莊狀況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益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很快。全村85%以上村民新建住房,戶戶有存款。實行養老金制度,60歲以上老人每月20元;生產隊長以上幹部每人每月發退休金30~45元。全村幼兒和學齡兒童入園、入學率達100%;國小畢業生全部升入國中繼續學習,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文化活動比較活躍,村建有青年活動室、老年活動室、電視錄像室、圖書室,廣播電視基本普及。1987年建立合作醫療站,配備專職醫務人員2名,醫療用房80平方米,設病床1張,並配有一定數量的檢測儀器,做到一般病痛不出村。村撥款進行糞改、路改和水改;糞缸集中搭棚,逐步推行無害化家庭廁所;將長1100米、寬8米的主要通道全部用水泥鋪澆路面,安排2名清潔工人從事經常性清潔工作;1986年投資15萬元建造自來水站,實行免費供水。在常年堅持的職工業餘技術夜校中既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又加強國策教育和法制教育,使村風端正,村容村貌整潔美觀。先後被評為省文明村、上虞縣紅旗單位,1992年被上虞市評為十大紅旗村之一。村黨總支被評為紹興市優秀黨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