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華[京劇演員]

董文華[京劇演員]

董文華,京劇武生。河北省霸州市人。出生於1938年10月,逝世於2008年11月3日。享年70歲。

基本信息

簡介

董文華,男,京劇武生。河北省霸州市人。出生於1938年10月,農曆戊寅年;逝世於2008年11月3日,農曆戊子年十月初六日,凌晨。

生平

出身梨園世家,自幼隨父輩學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8歲登台演出,13歲挑班巡演於燕趙大地,1957年拜李少春為師,1981年拜李萬春為師並得到諸多前輩名家的指點。他唱、念、做、打技藝全面,在六十餘年的舞台生涯中,以文武兼備、戲路寬廣著稱。他主工武生、文武老生,老生和紅生戲也很見功力,而猴戲則一直是他的專長。他博採眾家之長,在學習李少春、李萬春老師的基礎上兼蓄別派特長,並結合本人特點,融會貫通,獨具特色。他文戲韻味醇厚,武戲功底紮實,紅生穩健凝重,猴戲活潑可愛,頗受廣大觀眾及國際友人的歡迎,被譽為“美猴王”。

1955年主演《水簾洞》獲北京市戲曲展覽獎;1956年調北京懷仁堂為中央領導演出,同年獲河北省匯演演出獎,修改、主演《快活林》;1975年創作現代戲《運馬路上》任導演、主演,全國電視轉播該劇並普及到各劇種演出;1978年移植主演《三打白骨精》,演出一百多場,在觀眾中留下深刻印象;1981年參加拍攝由中國新聞社與香港合拍故事影片《人猴》。1987年隨天津青年京劇團赴香港參加地方戲曲展,演出並參加香港聯合交易所成立一周年紀念演出《水簾洞》,獲銀盤獎勵。1990、1995年隨天津青年京劇團赴香港演出任藝術指導,親自傳授全部《美猴王》獲廣大觀眾好評。同年隨中國京劇藝術團赴香港參加“紀念徽班進京二百周年”演出。1994年隨北京京劇院赴香港參加“第二屆神州藝術節及紀念梅蘭芳一百周年”演出,均譽滿香江。1997年隨中國京劇藝術團赴香港“慶回歸(七一)香港大型活動”頒與《感謝狀》。

子女

其女董圓圓梅葆玖弟子,為梅派優秀傳人。

任職

曾任河北省政協委員,天津市第六屆政協委員,天津市第七、八、九、十屆政協常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天津劇協理事,天津京劇基金會副會長。天津市表演藝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為國家一級演員

活動年表

1990年10月,農曆庚午年: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

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大陸與台灣京劇演員首次同台合作。

參加者有大陸的杜近芳李世濟梅葆玖譚元壽張春華葉少蘭劉長瑜景榮慶吳鈺璋梅葆玥王樹芳于魁智張學津孫毓敏馬長禮俞大陸、張曼玲、馬玉璋等(中國京劇院、天津京劇團、戰友京劇團和北京京劇院共130人)和台灣的郭小莊、王海波及香港名票李尤婉雲等,陣容硬整,劇目眾多。

《鬧天宮》董文華飾孫悟空《鬧天宮》董文華飾孫悟空

劇目有:

《鍘美案》(王海波,于魁智,尚明珠)

《紅鬃烈馬》(于魁智,許嘉寶等)

《四郎探母·交令出關》(于魁智等)

《徐母訓子》(王晶華,于魁智)

《文昭關》(于魁智)

《打金磚》(于魁智)

《群借華》(張學津,孫岳,葉少蘭,景榮慶)

《穆桂英掛帥》(梅葆玖)

《玉堂春》(李世濟)

《霸王別姬》(郭小莊,景榮慶)

《淮河營》(張學津)

《黃金台》(馬長禮)

《借扇》(董文華)

《洪羊洞》(孫岳)

《紅娘》(孫毓敏)

《紅樓二尤》(孫毓敏)

《金玉奴》(孫毓敏)

《霍小玉》(孫毓敏)等。

1992年2月4日,農曆壬申年正月初一日:1992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播出

1992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晚會以“薈萃名家與精品,奉獻藝術與美好”為宗旨的,具有主流的傾問,國家級的規格。其鮮明的主題、深遂的文化內涵、高雅的藝術品位對引導廣大觀眾的欣賞走向、提高審美情趣和淨化文藝舞台,起著其他任何晚會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晚會戲曲、曲藝類節目有:

5.京劇《十八羅漢斗悟空》(天津市青年京劇團董文華等)

6.《文華薈萃》戲曲聯唱(均由文華獎獲獎演員表演):

豫劇《牡丹小唱》選段(河南省豫劇院李金枝)

滬劇《明月照母心》選段(上海滬劇院陳瑜)

湘劇《郭亮》選段(湖南省湘劇院王永亮)

龍江劇《荒唐寶玉》選段(黑龍江省龍江劇實驗劇團白淑賢)

晉劇《閨劇》選段(陝西省晉劇院青年團楊愛蓮

贛劇《梁祝姻緣》選段(江西省贛劇院塗玲慧)

黃龍戲《騎上黃龍飛上天》(吉林省農安縣黃龍戲劇團雷霆)

梨園群英京劇流派唱腔選段

20.《宮門帶》選段(言興朋)

21.《姚期》選段(孟廣祿)

22.《女起解》選段(李世濟)

23.《甘露寺》(張學津)

24.《太真外傳》(梅葆玖)

百花爭艷越劇聯唱(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32.《孔雀東南飛》選段(何賽飛)

33.《楊乃武與小白菜》選段(陶慧敏

34.《西廂記》選段(茅威濤)

35.《紅樓夢》選段(邵雁,江瑤,夏賽麗,陳輝玲,顏恝,朱丹萍

37.京劇《將相和》擋道(一折)(北京西城區春芽京劇團:朱章光[9歲],蔡可欣[11歲])

43.京韻大鼓《金門潮》(駱玉笙)

44.曲藝聯唱《觀花燈》(中國北方曲藝學校)

46.京劇交響合唱毛澤東詞《詠梅》(中央樂團演奏合唱,秋里指揮,張克瑤扮演毛澤東,李維康、楊春霞、劉長瑜、楊淑蕊演唱)

1994年4月29日,農曆甲戌年三月十九日: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開台祝賀演出舉行

上海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開台祝賀演出於4月29日至5月5日舉行。上海的尚長榮、李炳淑、汪正華、王正屏、夏慧華、艾世菊、蔡正仁、方小亞、王夢雲、奚中路、史敏、李軍,來自京津等地的梅葆玖、譚元壽、馬長禮、李世濟、孫毓敏、楊春霞、葉少蘭、劉長瑜、張春華、趙麟童、王晶華、李慶春、梅葆玥、李長春、董文華、寇春華、王立軍和香港票友金如新、錢江、李尤婉雲、李和聲、謝許萍蘇等參加演出。

1995年5月5日,農曆乙亥年四月初六日:上海京劇院建院四十周年暨逸夫舞台開台一周年慶賀演出舉行

5月5日至5月15日,上海京劇院建院40周年、逸夫舞台開台1周年慶賀演出在逸夫舞台舉行。

特邀譚元壽、馬長禮、小王桂卿、宋長榮、張火丁、葉少蘭、劉長瑜、趙麟童、李尤婉雲、陳少雲、董文華、王夢雲、馬博敏、秦雪玲、董翠娜、葉江翔、史紅梅、朱錦華等合作演出《女殺四門》、《刺虎》、《坐樓殺惜》、《明末遺恨》、《打嚴嵩》、《失子驚瘋》、《荒山淚》、《紅娘》、《謝瑤環》、《穆桂英掛帥》等,及《白蛇傳》、《曹操與楊修》、《盤絲洞》。另有上海市戲曲學校京劇班學生匯報公演。共12場。

2003年4月8日,農曆癸未年三月初七日:紀念張世麟逝世七周年武戲發展座談會舉行

天津京劇院、天津藝術研究所召集部分專家和著名京劇武生演員座談,紀念天津京劇武生大家張世麟逝世七周年,並探討津門武戲的振興繁榮之路。

李榮威、董文華、馬少良、高長德、陳紹武、劉連群、劉琦、張幼麟、王平、董玉傑、閆邦建等認為:天津武戲演員應當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自身特色,打出天津這一京劇發祥地的優勢。會上,大家決定策劃出一次高水平的津門武生大會。

2004年1月21日,農曆癸未年十二月三十日:2004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4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播出。

節目單

序曲《大拜年》(鄧沐瑋、朱強、李潔、於蘭)

一. 百花爭艷

京劇《兵聖孫武》(于魁智)

京劇《鎖麟囊》(遲小秋)

京劇《赤桑鎮》(孟廣祿、袁慧琴)

京劇《麻姑獻壽》(李勝素)

金猴鬧春(六小齡童、董文華、李陽鳴、馬德華)

黃梅戲《採蓮》(韓再芬)

越劇《盤妻》(蕭雅、吳海麗)

川劇《白蛇傳》(劉萍、孫勇波)

晉劇《打金枝》(崔建華)

崑曲《釵釧記》(史紅梅、雷玲)

秦腔《鄭瑛嬌》(齊愛雲)

豫劇《穆桂英掛帥》(馬金鳳攜一組少兒演員)

戲舞《刀馬旦》(孫明珠、李靜文、苗傑、黃雨晴、王春燕等三個武旦,張春紅、保定戲校等)

二. 流派紛呈

京劇《西廂記》(趙秀君)

京劇《賣水》(耿巧雲、管波)

京劇《珠簾寨》(張建國、王珮瑜)

京劇《淮河營》(馬長禮、杜鎮傑)

京劇《定軍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岩)

三、以戲會友

票友:林琳、周星燦、李佩青、裘芸和兩個洋票友

演員:楊春霞、王艷、包飛、姜亦珊、程聯群

《年歌》:南京空軍小百靈、包頭藝校

四. 新戲連台

京劇《杜十娘》(張慧芳、靳學斌)

京劇《宰相劉羅鍋》(陳少雲、董圓圓)

京劇《蔡文姬》(王蓉蓉)

京劇《圖蘭朵公主》(黃炳強、鄧敏)

河北梆子《洪湖赤衛隊》(彭蕙蘅、劉志欣、劉鳳香)

京劇《江姐》(張火丁)

京劇《智取威虎山》(李軍)

五. 廟會採風

朱世慧、金不換、鄭岩、張寄蝶等名醜串場,主持人孫曉梅、鞠萍、周濤參與(“剪花天使”樊曉梅剪紙藝術現場展示)

二人台醜婆子:武利平

山東柳子花旦:陳媛、西北老包:范雲海

高甲醜婆子二人

拉場戲(吉林市歌舞團)群體:《雙回門》

六. 南北飛虹

龍江劇《荒唐寶玉》(白淑賢)

廣東漢劇《柳如是》(李仙花)

歌仔戲《廈門新娘》

廣東粵劇《范蠡訪西施》(丁凡)

越劇《九斤姑娘》(周奇、陳明水)

川劇《別洞觀景》(沈鐵梅)

評劇《喜迎春》(谷文月、曾昭娟、劉慧欣

七. 名家名段

京劇《痴夢》(王桂榮)

京劇《野豬林》(楊赤)

京劇《赤壁之戰·壯別》(李宏圖)

京劇《武家坡》(張克、李海燕)

崑曲《華容道》(侯少奎)

京劇《坐宮》(李維康、耿其昌)

尾聲《戲魂》:尚長榮、關棟天、劉桂娟、李佩紅

2004年10月30日,農曆甲申年九月十七日:紀念白玉昆誕辰110周年演出第二場

由山東省文化廳、濟南市文化局、北洋大戲院、《濟南時報》等單位共同舉辦、為紀念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白玉昆先生誕辰110周年的演出第二場在鐵路文化宮舉行。

演出劇目

刺巴傑

《走麥城》(李玉聲、董文華、王立軍、奚中路分飾關羽)

2005年9月13日,農曆乙酉年八月初十日,19時30分:第一季《中國失傳京劇大考工程》演出第一場

由香港京劇藝術團、長安大戲院、中國文聯中聯影視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失傳京劇大考工程》將首次亮相京城舞台。該工程旨在搶救、挖掘、整理一批失傳京劇名劇,並在演出同時錄像,建立資料庫。工程負責人、劇目主演為朱嘯風,演出藝術顧問為天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董文華。計畫於每季公演一次。

首次恢復四出戲,都是因為難度大、技巧高而瀕臨失傳。

演出劇目

全本《八蜡廟》(周龍,馬玉璋,張幼麟,丁晨元)

全本《逍遙津》(朱嘯風,韓巨明,賈勁松)

2005年9月14日,農曆乙酉年八月十一日,19時30分:第一季《中國失傳京劇大考工程》演出第二場

由香港京劇藝術團、長安大戲院、中國文聯中聯影視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失傳京劇大考工程》將首次亮相京城舞台。該工程旨在搶救、挖掘、整理一批失傳京劇名劇,並在演出同時錄像,建立資料庫。工程負責人、劇目主演為朱嘯風,演出藝術顧問為天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董文華。計畫於每季公演一次。

首次恢復四出戲,都是因為難度大、技巧高而瀕臨失傳。

演出劇目

全本《百涼樓》(馬玉璋,周龍,韓巨明,王旭,丁晨元)

全本《戲迷傳》(朱嘯風,張永生,朱錦華,馬玉璋,周龍,黃炳強,舒桐,賈勁松,王旭,丁晨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