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根結線蟲

葡萄根結線蟲

葡萄黑痘病又稱痘瘡病或“鳥眼”,是我國分布最廣,為害嚴重。受害葉片產生小圓斑,初為黃色以後中央變成灰白色,外圈有紫褐色暈圈並穿孔,病斑也可沿葉脈成串發生,幼葉出現皺縮。幼蔓、卷鬚、葉柄及果梗病部呈暗色不規則凹斑,可造成病梢和病卷鬚環包而枯死,蔓上可出現潰瘍斑,中部淡褐邊緣紫褐色,開裂。果實在如黃豆粒大以前最易感病,開始為一圓形深褐色小點,逐漸擴展成2~5毫米大小的病斑,中心凹陷灰白色,外圍深褐色,形如鳥眼狀,後期病斑木栓化開裂,病果小、味酸,潮濕時病部有乳白色粘質物。

病原結構

分類學

根結線蟲屬線形動物門,線蟲綱,墊刃目,墊刃亞目,異皮線蟲科,根結線蟲屬,為固著性內寄生線蟲,在我國為害嚴重的主要是南方根結線蟲( Meloidogyne incognita)。根結線蟲以2齡幼蟲侵入葡萄幼嫩根尖端組織,在吸收根或生長根上形成根結,侵染嚴重時根系幾乎無吸收根或很少,地上部生長緩慢,樹勢衰弱,產量低,在我國多數葡萄產區有發生,砂壤土尤重。

形態特徵

幼蟲線形,體長0.4毫米,寬約0.02毫米。雌成蟲後端膨大,呈梨形,長0.5-0.8毫米,卵塊在雌成蟲膨大部分形成並排出到體外後都。雄成蟲細長,長0.8毫米,寬0.04毫米,但不常見。

根結線蟲卵遇合適溫度開始胚胎髮育,並形成1齡幼蟲,在卵內蛻皮一次形成2齡幼蟲,2齡幼蟲侵入根的幼嫩部分,進入皮層,定位使頭部與維管束組織接觸,固著取食,周圍被取食的細胞被誘導形成巨形細胞,作為線蟲長期固定取食的部位。線蟲在根內經3次蛻皮,變成體後部膨大的雌成蟲,產卵於膠質袋中。雄成蟲身體線形,從卵到成蟲經4次蛻皮。根結線蟲營孤雌生殖,不需雄蟲交配。根結線蟲完成生活史的時間與溫度有關,27℃下需25天,在山東多數地方每年4月開始發育,10月底進入休眠,每年可發生數代。

染病表現

葡萄根結線蟲侵染葡萄植株根系後,地上部的莖葉均不表現具診斷特徵的症狀,但葡萄植株生長衰弱,表現矮小、黃化、萎蔫、果實小等。根結線蟲在土壤中呈現斑塊型分布;在有線蟲存在的地塊,植株生長弱,在沒有線蟲或線蟲數量極少的地塊,葡萄植株生長旺盛,因此葡萄植株的生長勢在田間也表現塊狀分布。這種分布易被誤認為是被其他因素造成的,如缺水、缺肥、鹽過多以及其他病原等,其實這正是根結線蟲為害的地上部的整體表現。從病根及其周圍土壤中常可分離到數量較多的根結線蟲成蟲和幼蟲,將這些線蟲回接到寄主葡萄根部,植株表現與田間相似的症狀。

根結線蟲為害葡萄植株後,引起吸收根和次生根膨大和形成根結。單條線蟲可以引起很小的瘤,多條線蟲的侵染可以使根結變大。嚴重侵染可使所有吸收根死亡,影響葡萄根系吸收。線蟲還能侵染地下主根的組織。

檢疫措施

檢疫機構負責控制線蟲的傳入和蔓延。果農應檢查果園是否有線蟲,採取嚴格措施把線蟲排除在乾淨土壤之外。種植時應採用無線蟲的帶根苗木,最好是經過檢疫的苗木。

滅菌方法

藥劑

二溴氯丙烷具有熏蒸功能,乳劑在灌溉水中作用最好,但考慮到對地下水的不良影響,要慎重使用二溴氯丙烷。用1,3—二氯丙烷或溴甲烷處理新園及受線蟲危害過的老葡萄園,是經濟有效的方法。

再植

對生產力已衰退或者不能用藥劑處理的葡萄園,應考慮重新栽植。用剪子從樹冠以下剪開,把植株移走。不可用鐵鏈拉撥植株,以免樹幹從上表裂斷,把根系殘留於土內。清園後至少休閒1年,要經1~4年無寄主的時期才能再植。土地開溝熏蒸,溝深0.8~1.5米,寬1米。新栽的苗木應是無根結線蟲的。二溴氯丙烷用量為1399.5升/公頃,施入土深0.5~1米;距離1米;溴甲烷用量為315~390千克/公頃,並用聚氯乙烯薄膜覆蓋。如不覆蓋,要提高濃度,用量為355.5~499.5千克/公頃。沙土地要用低濃度,入土深0.6~0.3米,距離1.7米。有的用550.5~660千克/公頃的濃度,而不覆蓋,也收到良好的效果。用溴甲烷處理後要延遲10~14天栽植,如用二氯溴丙烷則需經三四個月。要細心監視土壤中線蟲的累積數,越早發現越好。為了保持低線蟲量,需藥劑處理。

防治方法

l.選擇園地時,前作作物避開番茄、黃瓜、落葉果樹等線蟲良好寄主。

2.使用抗性品種或砧木,已選出的有Dogridge,Ramsey,1613C等。

3.嚴格檢疫,不從病區引種苗木,確需引種應嚴格消毒,一般用50℃的熱水浸泡10分鐘。也可通過引種種條避開危害。

4.植前土壤熏蒸,常用的有二溴甲烷、1,3-D等。

5.植後發病,可用滅線靈、克線磷、克線丹等殺線蟲藥,也能起到控制進一步蔓延的效果。每公頃施藥量45-90千克,先與3-5倍細土混勻,在樹根集中分布區開溝施入,覆土後澆少量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