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遼蟾

1998年,姬書安和季強將該屬種命名為“葛氏遼蟾”。屬名由遼寧省的簡稱“遼”的漢語拼音Liao、無尾類“蟾”常用的後綴batrachus構成。“遼”表示模式標本的產出地;grabaui是獻給對熱河生物群早期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美國著名學者葛利普。葛氏遼蟾是我國最早報導的中生代無尾兩棲類,化石材料比較殘破。葛氏遼蟾與三燕麗蟾產自相同的地層層位,儘管二者有一些相似,但前者很可能代表早期無尾兩棲類中一個原始的未知支系。

基本信息

葛氏遼蟾化石葛氏遼蟾化石

【中文名稱】:葛氏遼蟾
【拉丁學名】:Liaobatrachus grabaui
【生存年代】:白堊世早期
【地層層序】: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省朝陽市北票上園鎮四合屯
【保護級別】:遼寧省一級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兩棲綱(Amphibia)
亞綱:滑體亞綱(Lissamphibia)
目:無尾目(Salientia)
科:未定(Incertae sedis)
屬:遼蟾屬(Liaobatrachus)
模式種:葛氏遼蟾(L. grabaui)

學名由來

1998年,姬書安和季強將該屬種命名為“葛氏遼蟾”。屬名由遼寧省的簡稱“遼”的漢語拼音Liao、無尾類“蟾”常用的後綴batrachus構成。“遼”表示模式標本的產出地;grabaui是獻給對熱河生物群早期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美國著名學者葛利普。

個體特徵

早期鋤足蟾科復原圖早期鋤足蟾科復原圖

中等個體,頭吻端至腰帶末端約75mm,頭寬闊,上頜骨具有排列緊密的梳狀牙齒,額頂骨可能癒合,其背較短,薦前椎9枚,尾桿骨長於薦前椎總長,薦椎橫突寬且呈扇形,肩帶弧胸型,鎖骨強烈彎曲;腰帶長。前肢短粗而後肢長,股骨與脛腓骨等長,近端跗骨長超過脛腓骨之半,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跳躍功能,是淡水、陸地生活的兩棲動物。

相關研究

葛氏遼蟾是我國最早報導的中生代無尾兩棲類,化石材料比較殘破。葛氏遼蟾與三燕麗蟾產自相同的地層層位,儘管二者有一些相似,但前者很可能代表早期無尾兩棲類中一個原始的未知支系。葛氏遼蟾僅有一件缺少部分頭部骨骼的正型標本,發現更完整的化石材料是解決該化石分類地位的關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