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羌河流域濕地

葉爾羌河流域濕地

葉爾羌河流域位處歐亞大陸的腹地,南靠喀喇崑崙山脈,北接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的西緣。是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濕地之一。

流域概述

葉爾羌河葉爾羌河

葉爾羌河流域總面積10.81×104km2,其中山區6.08×104km2,以牧業為主,有高山荒漠草場1070×104畝;平原區面積4.73×104km2,其中綠洲及綠洲邊緣過渡帶1.74×104km2,目前灌溉面積753.39×104畝。該流域農灌面積4,000,000公頃,有大中型水庫43座,總水面47,000公頃。養魚水面23,000公頃。

葉爾羌河多年平均徑流為65.2×108m3,多年平均流量204.5m3/s。最豐年徑流95×108m3,年平均流量300m3/s(1994年);最枯年徑流44.68×108m3,年平均流量142m3/s(1965年)。實測最大洪峰流量6270m3/s 。海拔1,200米。

氣候狀況

葉爾羌河流域葉爾羌河流域

乾旱少雨,年均溫11.7℃,年降水61.5毫米。流域灌區由於三面高山環繞,阻礙了暖濕氣流入境,且受到塔克拉瑪乾大沙漠乾熱氣流的影響,從而形成灌區降雨稀少,蒸發強烈的乾旱大陸性氣候。灌區特定的氣象條件,使葉爾羌河有明顯的豐枯規律,洪枯流量懸殊,年內徑流分布不均,常有突發性洪水發生,成為灌區主要水文特徵。新疆葉爾羌河流域位處極端乾旱的歐亞大陸腹心地帶,流域生態環境大體分為荒漠生態、灌區生態以及灌區至荒漠的過渡帶生態。

生物資源

主要植被:水邊以蘆葦、香蒲、荊三菱、褐穗莎草、水蓼和聚草等為主,附近有農田。

鳥類

高緯度地帶鳥類越冬地、驛站及繁殖地。有小、黑鸛、灰鶴等珍稀水禽分布。有記錄的鳥類總數為210多種。其中越冬種類有大麻、黑鸛、豆雁、針尾鴨、綠翅鴨、綠頭鴨、赤膀鴨、鳳頭潛鴨、鵲鴨、白頭硬尾鴨、白骨頂、鳳頭麥雞、灰斑、白腰杓鷸、孤沙錐、丘鷸、棕頭鷗、普通翠鳥等。1989年5月28日馬鳴在喀拉瑪水庫觀察到水禽及白頭鷂等40餘種,5月31日在小海子水庫見到黑鸛一群10隻,蒼鷺1隻。

流域主要環境問題及成因

葉爾羌河流域葉爾羌河流域

(1)水資源配置不盡合理,生態環境脆弱

目前灌區綜合灌溉水利用係數為0.41,綜合渠系水利用係數為0.46,因此又反映出灌區水資源利用率相對較低的問題。目前葉爾羌河流域灌區客觀上是一個引水率很高而水資源利用率又很低的大型灌區。

同時,根據葉爾羌河流域管理處18年來葉爾羌河實引水、退水資料統計,葉爾羌河多年平均引水量為53.76×108m3,占年總徑流量的82.3%,多年平均退水2.22×108m3,占總徑流量的3.4%,且該部分退水多為下游灌區利用。由此造成下遊河道斷流,河道兩岸荒漠河岸林(胡楊林)、荒漠植被缺水旱死、枯死、衰退。

葉爾羌河流域位於極端乾旱的歐亞大陸腹心地帶,流域灌區的東側又受到塔克拉瑪乾沙漠的影響,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天然植被資源極為寶貴,如果水資源分配不當,供需不平衡,荒漠植被遭到破壞,就會導致局部生態不平衡,有向沙漠化發展的危險。

(2)荒漠河岸林衰退,亟待保護

荒漠河岸林主要指胡楊林

胡楊林是一個古老的第三紀殘遺樹種。葉爾羌河中下游胡楊林的存在,阻止了沙漠的移動,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並具有調節和改善局地小氣候的作用。葉爾羌河流域胡楊林在20世紀50年代末有260×104畝,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的原始狀態;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20年中,除了人為的毀林開荒、樵採外,灌區及平原水庫過渡引水、胡楊林賴以生存的河流斷流,致使流域內部分河段兩岸的胡楊林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大幅度減少了118×104畝,減少到142×104畝;70年代末,由於胡楊林資源破壞所帶來的一系列生態問題,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開始認識到胡楊林存在對灌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使胡楊林在部分地區有所恢復和發展,現狀流域內的天然胡楊林面積為220×104畝,但部分河段胡楊林仍呈林相衰敗現象,保護綠洲、保護胡楊林是葉爾羌河流域一個突出的敏感生態問題。

(3)灌區潛在沙漠化威脅

葉爾羌河流域位於塔克拉瑪乾沙漠邊緣,因此沙漠化時刻威脅著綠洲的生存與發展。據統計,全流域共有沙漠面積2.28×104km2,占流域總面積的21.7%,占流域平原總面積的48.2%。在灌區內部還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流動沙丘,給灌區帶來了一定危害。

總而言之,沙漠化危害目前是葉爾羌河流域僅次於乾旱、鹽鹼危害的又一大災害。

除此之外,葉爾羌河流域內的風沙危害也比較大,所謂“風沙”,指的是通過的瞬時風速≥17m/s、風力≥8級的大風,揚起地面的沙塵形成“沙塵暴”,使有效水平能見度小於1km的天氣現象。葉爾羌河流域風沙來時有時能見度不足一米,當地民眾稱作“黑風”,白天室內要點燈,室外汽車要拉燈行駛,猶如夜晚。風沙過後,一些耕地被流沙覆蓋,大風和風沙推動沙丘移動、搬遷和堆積,埋沒道路和農田,造成土地沙漠化。

(4)土壤鹽漬化問題突出

葉河流域灌區土地鹽漬化雖較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有所改善,但鹽漬化面積仍有152×104畝,占總耕地面積的23%,中重度鹽漬化耕地面積26×104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99%。土壤鹽漬化是造成低產田的主要原因之一。

採取適宜的措施防治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減輕土壤鹽漬化危害,將是葉爾羌河流域一項長期的工作。

(5)洪水災害嚴重

葉爾羌河是新疆洪峰流量最大的河流,洪峰大、歷時長,時有突發性洪水發生,給灌區人民帶來很大災害。每年防洪工料折資高達8300餘萬元,是流域內人民民眾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更為嚴重的是洪水來時沖毀建築物,主河道改道,堤壩潰決,淹沒農田、村莊,威脅沿河一些骨幹水利工程的安全,給灌區造成極大的破壞,給灌區人民生產及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和破壞。

(6)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向塔里木河下放生態水困難重重。

(7)灌區民眾受教育程度低,環境意識淡薄,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困難。

保護生態環境的對策和措施

1建立河源保護區

葉爾羌河流域有兩個河源保護區:
第一個河源保護區:葉爾羌河河源內塔什庫爾乾縣、阿克陶縣、莎車縣源頭水,該區從河源到喀群為536km,河流水以涵養水源為主,現狀水質是二級。
第二個河源保護區:提孜那甫河葉城縣源頭水區。這個保護區河源到玉孜門勒克為142km,河流水以涵養水源為主,現狀水質是二級。

2土地沙漠化和風沙的防治措施

要防治沙害改善生態環境,就要抓住防風和治沙兩個關鍵,進行綜合治理,採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造林種草和保護天然植被相結合。

(1)生物防治措施

保護草場、保護天然森林。大力植樹造林,發展人工防護林,建設人工雙層草場,增加地面覆蓋度,防治風沙危害,防禦沙漠的侵蝕。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a、封沙育草帶:即將沙漠封禁起來,嚴禁在封育區放牧打草,恢復已破壞的自然植被,增加地表覆蓋,從而達到固定沙丘的目的。在封沙育草的同時,還可以採用人工種草,促進植物生長。

b、綠洲邊緣建成防護林帶:以現有綠洲為基礎,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在綠洲和沙漠之間建成大型防護林體系,其作用是繼續削弱超過封沙育草帶前進的風沙流動速度,與封沙育草帶配合構成綠洲前緣阻沙的防護帶。為提高防風固沙效果,要營造喬、灌、草混交林草帶,形成高、中、低三層覆蓋。造林樹種應選擇樹冠大根系發達、生長快、防風效益顯著的新疆楊、榆樹、沙棗、柳樹等。

c、建成綠洲內部防護林網(本網應根據主風向的特點,由縱橫交錯的主、副林帶組成。一般採用稀疏結構,主林帶應儘量與主風方向垂直,副林帶與主林帶正交。其作用主要是防風,其次是阻擋部分飛沙。) 

(2)工程防治措施

利用水利防治風沙為害,主要方法有引水沖沙、引水阻沙(灌水阻止風蝕)、設定沙障。

a、引水沖沙:是借用水的沖刷和夾帶作用,逐漸將沙丘拉平改造成耕地。在六十年代開荒造田中廣泛被採用。這種方法是浪費水資源。

b、引水阻沙:在沙漠邊緣挖渠引水,阻止沙土進入農田或者在靠近沙漠的農田裡放水,避免大風風蝕耕地。

c、設定沙障:對於交通要道、工礦企業、居民點等局部地區,凡受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設定沙障,封閉沙包。

沙障的種類有:立式沙障、草方格沙障、平鋪沙障、卵石沙障、粘土固沙、瀝青乳液固沙等。

(3)農業技術措施

合理的農業技術措施是作物的合理配置、合理耕作、引洪灌淤、改良土壤。

3土壤鹽漬化的防治措施

要防治次生鹽漬化或改良鹽漬化亦與合理用水和合理調水相聯繫。

(1)生物措施

主要是營造護田林帶,建立人工草場。植樹種草,對改良鹽漬化土地有良好的作用。一株成年楊樹年吸收地下水達80cm3,一條林帶吸收的地下水量相當一條排鹼渠的排水量。林帶長起來以後,起到了良好的排水和防風、改良鹽鹼效果。

(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地下水位,用水將鹽送往不影響作物生長的深度以下,具體方法如下:

a、渠道防滲:對主要滲漏嚴重的乾、支渠上進行防滲處理,減少地下水的補給。

b、合理降低灌水定額,推廣節水灌溉。

c、上排下灌。

d、豎井排灌:通過抽水灌溉降低地下水位。

e、工程排水:通過多級排水系統降低地下水位。

f、利用灌區周邊及內部窪地排水:用水將鹽送往荒漠地區和低洼地區。

g、控制過量引洪:完善灌區的引水渠首工程,嚴格控制灌區過量和無序的引洪。

(3)農業技術措施

採用合理輪作制度;大力發展苜蓿、綠肥;增施有機肥和化肥結合施用,培肥土壤等有效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