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普蓋尼.奧涅金

葉普蓋尼.奧涅金

《葉普蓋尼.奧涅金》是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所作的詩歌之一。

1.詩歌

《葉普蓋尼.奧涅金》簡介
作者:普希金
奧涅金是生活在十九世紀20年代的貴族青年,他父母整日沉溺於紙醉金迷的生活、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奧涅金從小由淺薄的法國家庭教師照管,因此他的知識十分膚淺雜亂,但對奢靡的貴族生活方式耳濡目染,無師自通。步入青年階段,奧涅金開始涉足上流社會,宴飲、舞會和美女幾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內容,而他瀟灑的風度,考究的衣著,流利的法語和機智的談吐受到社交界的普遍讚賞,也贏得太太小姐們的青睞。但奧涅金畢竟生活在20年代,1812年衛國戰爭激發起來的民族意識和由西歐傳入俄國的啟蒙主義思潮不能不在他身上留下痕跡。他讀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於是對上流社會空虛無聊的生活感到厭倦和膩煩,染上了典型的時代病——憂鬱症。正巧這時他鄉下的伯父去世,奧涅金按照法律規定成了伯父遺產的唯一繼承人。寧靜的鄉村生活暫時使他擺脫了城市的喧囂和煩惱,喚醒了他的活力,他甚至著手改革,廢除沉重的徭役制,代之以靈活的地租制,因而受到周圍地主的非難t和反對。不久,新鮮感消失,單調乏味的鄉間生活又使奧涅金陷入苦悶憂鬱之中。這時鄰村來了一位剛從德國留學回來的青年詩人連斯基,兩人性格迥異,但共同的興趣使他們成了朋友。連斯基正在與拉林家的小女兒奧爾加熱戀。在連斯基再三催促下,奧涅金拜訪拉林家,結識了奧爾加的姐姐達吉亞娜。達吉亞娜從小落落寡合,與眾不同,深受外國小說影響,厭惡周圍的庸俗生活,渴望自由和幸福。奧涅金的出現攪亂了她的芳心,她斷定奧涅金正是她追求的理想伴侶和人生依託。度過幾個不眠之夜以後,姑娘終於鼓起勇氣,主動而大膽地寫信給奧涅金,情真意切地表白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奧涅金承認達吉亞娜是位出眾的少女,但他深知自己對她的戀情不會長久,更不願用婚姻的鎖鏈束縛自己的手腳,也不想欺騙和玩弄對方的感情,便拒絕了達吉亞娜的一片情意。受到重大感情打擊的達吉亞娜痛苦不已,日益憔悴。在達吉亞娜的命名日宴會上,奧涅金見到她愁容不展,便怪連斯基不該約他前來赴宴。他故意與奧爾加調清,想以此捉弄連斯基。容易衝動的連斯基覺得受了污辱,要求與奧涅金決鬥,結果死在朋友的槍下。奧涅金悔恨無比,便出國旅遊。異國他鄉的風情並沒有驅散他心頭的苦悶和失望,他終於返回彼得堡。這時達吉亞娜在母親的安排下已經嫁給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成了社交界的名人。奧涅金在一次舞會上見到了達吉亞娜,得知她已成了大名鼎鼎的公爵夫人,竟像孩子似的愛上了她。奧涅金無法忍受苦戀的煎熬,連連投書達吉亞娜傾訴衷腸,達吉亞娜不加理會。奧涅金按捺不住,貿然闖入達吉亞娜私第。只見她獨自一人在捧讀他的信。眼中噙滿了淚水。他跪倒在她的腳下,狂吻她的手。沉默良久之後,達吉亞娜承認自己內心仍然保持著對奧涅金真誠的愛,但她的命運已定,幸福無法挽回,她已經嫁人,因而將一輩子忠於丈夫,說罷黯然離去。
相關:
多餘人形象
多餘人形象,來源於俄羅斯的文學。普希金先生的長篇小說《葉普蓋尼·奧涅金》中,塑造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多餘人,大多是一些想改變社會,卻只停留在想像階段,沒有付諸行動,或者說是無力去改變社會的貴族青年的形象。
如果用階級目光去分析的話,往往把多餘人身上所表現出的那種複雜而矛盾的心理忽略掉。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塑造了第二個多餘人形象——畢巧林。屠格涅夫先生筆下的羅亭,也是一個著名的多餘人形象。
“多餘人”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的特點是出身貴族,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既不願站在政府的一邊,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對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他們很是心儀西方的自由思想,他們也很不滿俄國的現狀,又無能為力改變這種現狀,然而他們又是大貴族和權勢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與底層人民相結合以改變俄國的現狀。多餘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筆下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萊蒙托夫筆下的畢巧林、屠格涅夫筆下的羅亭、赫爾岑筆下的別爾托夫、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等。

2.歌劇

《葉甫蓋尼·奧涅金》(Eugen Onegin/Jewgeni Onegin)
作者:柴可夫斯基
猶豫不決的主角
柴科夫斯基稱這部歌劇是“抒情劇景”。作品講述了一位戀愛中的少女遭到無情拒絕的悲哀,整個故事似乎蒙著一層面紗。歌劇開場,塔姬婭娜(Tatjana)與妹妹奧爾加(Olga)正幻想著美夢能成真。母親拉里娜(Larina)和乳母菲麗普葉維娜(Pilipjewna)的誦唱同姐妹倆的偉大愛情夢想形成鮮明對比,對她們而言,愛情的幸福早已是過眼雲煙。歷史語言在漸漸消失,對渺茫未來的憧憬慢慢化為泡影,只剩下單調、空虛的現實。《葉甫根尼·奧涅金》的時空是日常的虛空。農民們來向莊園主交納收成,作為全劇第二曲的農民合唱同一般意義上的民間歌曲大相逕庭,並非許多導演認為的那樣,是俄羅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獨特色調。事實上,作曲家在處理農民暗示莊園主女兒的婚事時採用了主動性極強的音調,揭示了這個受物慾和情慾支配的世界。
柴科夫斯基用音樂告訴觀眾,這裡決非一些或嬌生慣養、或純粹花花公子似的受束縛的人物,他們不是自身幻想的犧牲品,相反,他們是努力爭取個人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以塔姬婭娜為例,為了求得一丁點的自我,她近乎瘋狂地將書本這個毫無生氣的世界視作惟一的依靠。其他人物諸如奧涅金(Eugin)也同樣如此,雖然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早已將他變成了木偶。劇中有一些極度冗長、且大多以相同音值為基礎、因而聽來近乎單音節的主題,作曲家利用這種主題刻畫了這位感情世界極其匱乏的主人公。他寂寥孤單,盡力爭奪鏇律的力量。塔姬婭娜與奧涅金初次相逢,兩人極為拘束,同開放而不拘傳統的奧爾加和蘭斯基(Lenski)形成鮮明對比。然而柴科夫斯基無意塑造一對全然不識愁滋味的情人,表面輕鬆快活的蘭斯基和奧爾加實際只耽於幻想、空虛寂寞。在第一幕的四重唱中,柴科夫斯基先採用一段悠長的號角,然後是節奏單調、幾乎讓人心跳驟停的弦樂,讓人感覺奧涅金、蘭斯基、塔姬婭娜和奧爾加四人的聲音似乎已被封凍在冰天雪地的荒原中。雖然奧涅金的到來讓塔姬婭娜以為自己苦苦追求的對象終於出現了,因為在她心目中,奧涅金就是最理想的丈夫形象,她像個行將淹死的人一樣將他視作惟一的希望,然而,塔姬婭娜才是這部歌劇真正的主角,而奧涅金正如作曲家親口所說,不過是“大都市裡一頭百無聊賴的雄獅”。塔姬婭娜致信奧涅金一場,是整部劇中最長的一段獨唱,也是一幕令人興奮的解放之歌。塔姬婭娜詠嘆調以一段高音主題開始,俄羅斯音樂學家鮑里斯·阿沙夫耶夫(Boris Assafjew)稱這是“不斷增強的感情的序列”。天真幼稚的塔姬婭娜在信中毫不掩飾自己的情感,為了情人,她願意不顧一切。柴科夫斯基在這裡採用了一段十四音節的小抒情曲。第二首詠敘調——塔姬婭娜有多首詠嘆調——由一個不斷重複的主題組成,每重複一次,第一小節就稍許升高,第二小節又回落下降,就好像某個人才下決心提筆落字,卻又發覺根本言不達意,似乎頭腦中的思想並不想化成文字。塔姬婭娜一遍又一遍從頭寫起,這時一段微弱的主題在慢慢發展成熟。它預示著塔姬婭娜終於明白奧涅金是上帝與命運賜予她的愛人。隨著詠嘆調以及整部歌劇的發展,這段抒情主題擴展為令人心醉神迷的告白。在這幕場景中,柴科夫斯基似乎不是在寫作歌劇,而是在創作一部交響樂。塔姬婭娜衝破了自身狹隘的世界。作曲家對這么一位死心塌地愛戀情人的女子賦予了深切同情,這不由讓人聯想到柴科夫斯基在創作《葉甫根尼·奧涅金》期間,同安東尼娜·米留科娃(Antonina Miljukowa)結下百年好合。這是一位同塔姬婭娜極其相似的女子,但與她的婚姻卻幾乎讓作曲家自殺。儘管夾雜了個人情感,柴科夫斯基在《奧涅金》一劇中並無意探討過錯與罪孽,相反他突出的是那些使人相互依靠的動機。
普希金的原著是一部“韻文小說”,一部探討了愛情遭到等級觀念的扼殺的社會批判研究,柴科夫斯基擷取了其中的風俗畫,並加以不妥協的強化,才使得這部歌劇未嘗淪為精神劇。第二場,華爾茲、馬祖卡、波洛奈茲的節奏仿佛無形的監獄高牆,將塔姬婭娜、奧爾加、奧涅金與蘭斯基圍困其中。勞燕分飛的情人們身不由己地陷入愛情的陰謀遊戲,或是滿懷嫉妒、或是深感侮辱。第四場,柴科夫斯基獨具匠心地加入了在俄國舞會界享有盛譽的法蘭西舞蹈大師特里蓋(Triquet)一角,他的一段似乎並無惡意的舞蹈讓塔姬婭娜瞬時成為眾人恥笑的對象。手搖風琴的洛可可鏇律將本已緊張的氣氛更推向極致。舞廳成了駭人的蠟像館。柴科夫斯基的作曲風格與莫扎特時代頗為相似,對於什麼樣的風格服務於什麼樣的目的,他都直言不諱地公示於眾。誰要是不加入圈子,不以別人的痛苦為樂,就只能等待窒息。
第三幕:16年後,已成為格雷明(Gremin)公爵夫人的塔姬婭娜在舞會上與奧涅金邂逅。漫長的時間跨度經過柴科夫斯基的處理,似乎只是一夜漫長、虛恍的夢,睜眼醒來,卻是一個必須作出決定的燦爛清晨。寫作過程中,柴科夫斯基曾因為無法用塔姬婭娜與奧涅金的二重唱來結束整部歌劇而深深苦惱。他甚至曾考慮安排讓格雷明公爵中途闖入塔姬婭娜與奧涅金的約會,並且醋意大發,令二人不知所措。但最終,柴科夫斯基還是選擇了不妥協的結尾。無論是回憶往日,還是企圖重修舊情,奧涅金和塔姬婭娜的歌聲都無法相容。所謂的二重唱實際根本名不副實。兩人各唱各的。歌劇結尾與開場遙相呼應,現實消失在了強大的過去和不確定的未來中。第一幕的愛情主題此時已如此蒼白、甚至失去了當初的模樣。當信箋詠嘆調中的一段主題再度響起,奧涅金終於明白,當初曾願以身相許的塔姬婭娜如今已遙不可及。這次塔姬婭娜堅持現實:她不願離開格雷明公爵。一向自以為是的奧涅金此時語氣中再也沒有了往日的高高在上,他是真的絕望了。末尾,柴科夫斯基甚至將自己融入了筆下的反面角色。奧涅金是現代的俄耳甫斯,他試圖在他人的聲音中尋找自己的本性:這注定是徒勞的。
《葉甫根尼·奧涅金》(EUGEN ONEGIN/JEWGENI ONEGIN)
三幕七場抒情劇
俄語
劇情
第一幕,第一場:塔姬婭娜與妹妹奧爾加夢想獲得偉大的愛情,而對於母親拉里娜和乳母菲麗普葉維娜而言,那早已是美妙的過去。前來交納收成的農民們紛紛影射姐妹倆已到了結婚年齡。詩人蘭斯基愛慕妹妹奧爾加,一次在拜訪蘭斯基時,塔姬婭娜結識了來自聖彼得堡的花花公子葉甫根尼·奧涅金(Eugen Onegin)。
第二場:塔姬婭娜夜不成眠。菲麗普葉維娜講起了自己的少女時代。塔姬婭娜向她坦言已墜入愛河。奧涅金是她理想的化身,她致信奧涅金,願意毫無保留地聽從他的決定。次日清晨,她迫不及待地要求菲麗普葉維娜立即將信送到奧涅金處。
第三場:奧涅金告訴塔姬婭娜,她原本會是他合適的妻子,只可惜他已發誓終身不娶。她最好徹底忘卻這個少女夢想。
第二幕,第四場:舞會上,塔姬婭娜與眾人閒談。奧涅金受不了舞會上鬧哄哄的鄉村氣,同奧爾加跳了一支又一支舞。蘭斯基的嫉妒讓兩人的調情更變本加厲。流言蜚語四起。
第五場:蘭斯基與奧涅金都無法擺脫致命的榮譽觀。決鬥中,奧涅金殺死了蘭斯基。
第三幕,第六場:16年過去了,奧涅金始終忘不了蘭斯基的死,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和塔姬婭娜在舞會上重逢。她已是貴族格雷明的妻子。
第七場:奧涅金試圖重新贏得塔姬婭娜的心。但歷史終究已是過去。塔姬婭娜奮力掙脫了奧涅金。
相關資料
台本:彼得·柴科夫斯基與康斯坦丁·施特潘諾維奇·席德洛夫斯基(Konstantin Stepanowitsch Schilowski)根據亞歷山大·普希金的《葉甫根尼·奧涅金》(1823—1830)改編
作曲:彼得·柴科夫斯基(Peter Tschaikowsky)
首演:1879年3月29日,莫斯科瑪麗劇院
劇情時代:19世紀中葉
劇情地點:俄國,時而在聖彼得堡
演出時間:約135分鐘
人物:拉里娜(Larina),莊園女主人次女高音。塔姬婭娜(Tatjana),拉里娜之女女高音。奧爾加(Olga),拉里娜之女女低音。菲麗普葉維娜(Filipjewna),乳母 次女高音。葉甫根尼·奧涅金(Eugen Onegin)男中音。蘭斯基(Lenski)男高音。格雷明(Gremin),貴族男低音。上尉男低音。薩拉茨基(Sa-retzki)男低音。特里蓋(Tr-iquet),法國人男高音。吉羅(Guillot),僕人無聲角色。
合唱隊:男女農民,舞會客人,各莊園男女主人,軍官;芭蕾:舞會賓客
評價
有些人認為這是一部感情過於強烈、太缺乏戲劇性的歌劇,這未免有失偏頗,事實上,這是一幅在音樂處理上相當成熟的風俗畫。正直的情感面對頹廢社會的愚昧,只能成為犧牲品。
理解易懂度:☆☆☆☆
琅琅上口性:☆☆☆☆
現實性:☆☆☆
抒情性:☆☆☆☆
悲劇性失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