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餘人形象

多餘人形象產生於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國貴族革命時期。當時,一些受過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具有較高天賦和才華的貴族知識分子,既不滿上流社會的腐敗,憤世嫉俗,又無力與本階級決裂;既有朦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為,又脫離人民,遠離革命,結果,在碌碌無為中虛度一生,成為“既非孔雀,又非烏鴉”的“多餘人”。

前言部份

多餘人形象,來源於俄羅斯的文學。普希金先生的長篇小說《葉普蓋尼·奧涅金》中,塑造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多餘人,大多是一些想改變社會,卻只停留在想像階段,沒有付諸行動,或者說是無力去改變社會的貴族青年的形象。

主要內容

如果用階級目光去分析的話,往往把多餘人身上所表現出的那種複雜而矛盾的心理忽略掉。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塑造了第二個多餘人形象——畢巧林。屠格涅夫先生筆下的羅亭,也是一個著名的多餘人形象。
“多餘人”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所描繪的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的特點是出身貴族,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雖有高尚的理想,卻遠離人民;雖不滿現實,卻缺少行動,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能在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費自己的才華。他們既不願站在政府的一邊,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對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他們很是心儀西方的自由思想,他們也很不滿俄國的現狀,又無能為力改變這種現狀,然而他們又是大貴族和權勢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與底層人民相結合以改變俄國的現狀。多餘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筆下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萊蒙托夫筆下的畢巧林、屠格涅夫筆下的羅亭、赫爾岑筆下的別爾托夫、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