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茜

葉文茜

葉文茜,北京大學英語教授、詩人。1916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愛爾蘭裔移民家庭,祖父為鄉村大夫,父親為律師。2008年2月2日在伯克利市去世,享年92歲。

她與葉渚沛共育有三個子女:大兒子葉良俠,1948年生於美國,現是美國商會駐中國代表,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大女兒葉蘇珊出
葉文茜和女兒蘇珊葉文茜和女兒蘇珊
生於1950年,從中國回到美國後,一直做老人院工作,有兩個男孩兒。小女兒葉凱蒂1952年出生於北京,目前在波士頓大學教中國文學。
為新中國培養了一代代的英語人才 
到達中國後,葉文茜很快參加了新中國建設工作,任教於北京大學英文系(當時的燕京大學西語系) ,從1951年直至1976年她退休為止,為新中國培養了一代代的英語人才。前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及其夫人,還有很多中國外交官都是葉文茜的學生。李肇星在一篇《我的美國文學史老師葉瑪西》文章中寫道:“1959年,我在北大碰到的第一位美國老師就是葉女士,葉瑪西先教我口語,五年級時又教我美國文學史。並指導我寫畢業論文《論馬克吐溫的一書風格》,她對學生總是那么親切、關懷,從她身上一點看不出外國專家和高幹太太的架子。她騎一輛舊坤車從中科院公寓到北大校園給我們上課。差不多每隔一個晚上,她到我們男生宿舍來給我們輔導一次。後來才知道每另一個晚上,她到女生宿舍輔導學生,也就是說她幾乎天天加班。” 
艱困環境中依然樂觀 
據悉,葉文茜到中國時,正值“抗美援朝”之際,她周圍的人對她的基本態度是冷漠與多疑。 在這種語言不通人際關係緊張的情況下,葉女士不失樂觀、熱情、天真的性格,雖然她坦誠的態度贏得了一些同事的同情, 但她在中國的生活始終是孤獨的。
在一個接一個的政治運動中, 她總是以真誠之心企圖了解當時的政策,還無私地幫助了她周圍無辜受迫害的人們。文化大革命中,丈夫葉渚沛被迫害而死,但葉女士不斷地教育子女,不應怪罪於中國與中國人民。
葉女士早年便從事詩歌創作,並多次獲獎。詩歌發表於紐約時報。到中國之後她一直堅持創作, 這些作品現存檔於紐約大學。文化革命中,葉女士開始寫日記,七八年中寫了十幾本,是寶貴的大歷史事件中個人經歷記錄。 
退休後繼續進修再回北大教學 
1976年退休後,60歲的葉女士回到美國,報考並被伯克利加州大學英語系錄取,攻讀碩士學位,專攻婦女文學、詩歌與小說的創作。獲得學位之後,她又一次回到北大教了一學期的書。新學到的知識讓她興奮,使她迫不亟待地希望與學生同事們分享。從此時起,葉文茜女士又開始了短篇小說創作。 主要內容是關於她在中國的生活。直至她逝世為止,她一直是伯克利文壇中活躍的一分子。她出版了一本名為 《Hillegass Street》(赫樂嘎斯街)的詩集,並舉行過多次公開詩歌朗誦活動。 
老年熱衷政治子孫滿堂 
再度回到美國,她仍保持她一貫的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的傳統,成為伯克利社區各種政治活動的積極份子。 經濟上雖然不富裕,但她始終不忘公民的義務, 每月向與她政治信仰相符的團體捐錢。她永遠有著青年人那種渴望追求真理追求知識的熱情,在最困難的處境中從不放棄理想,成為子女、朋友、同事們的榜樣,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
葉文茜女士的晚年是在大女兒葉蘇珊家裡度過的。繼子葉良溪與妻子蕭華,兒子葉良俠與妻子白思南,小女兒葉凱蒂不斷前來看望。她是在子孫滿堂家人溫暖的愛中過世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