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川頭村

葉川頭村

葉川頭村位於處州糧倉的松古盆地北部邊緣,東南距縣城14公里。轄葉川頭、大橋頭2個自然村,葉川頭為村委會駐地。

基本信息

(圖)葉川頭村葉川頭村

葉川頭村位於處州糧倉的松古盆地北部邊緣,東南距縣城14公里。轄葉川頭、大橋頭2個自然村,葉川頭為村委會駐地。葉川頭建村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大橋頭系1976年後逐步形成。全村以葉、劉、王、吳姓為多。其中葉姓占45%左右,是明靖難之役中隨建文帝西走四川的葉雪庵的後裔。清屬布和上鄉敦厚里九都,民國時屬萬壽鄉,1949年後屬赤壽鄉(人民公社)。

荒山開發

自明代建村以來,葉川頭以單一的糧食經濟支撐著村民的生活。生產水平低下,糧食產量低,逢上災歉,村民生活大都陷於糠菜半年糧的境地。1949年後,糧食產量逐步提高。1976年糧食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平均畝產899公斤,人均近千公斤,人均收入僅百元。但仍然是典型的高產窮隊,有食無錢,生活水平無法跨上新台階。1976年冬,大隊黨支部提出讓大田打糧,向荒山要錢的口號,帶領村民開發村東20畝荒山,種上了柑桔。1979年,又開發了集體柑桔園120畝。1982年投產,當年產值1.42萬元。到1985年,140畝地的柑桔產量達13萬公斤,總產值約14.22萬元,每畝收入達1000多元。到1992年,全村共開發果園598畝,其中個人承包350畝,種植品種從單一的柑、蜜桃,發展到白梨、黃桃臍橙胡柚等;產量最高的1986年達49.6萬斤,產值近28萬元。自1982年起僅柑桔一項,村集體收入達150多萬元。葉川頭成了松陽柑桔的主要產地。
自80年代開始,開發茶園80畝,其中種植浙江省優質名茶銀猴茶28畝,是松陽銀猴茶的主要產地,年產量在500公斤左右;50畝高產茶園每年產茶250擔,茶葉年收入在17萬元以上。全村1711畝山地除600畝桔園、80畝茶園和700多畝封山林外,村集體管理的270畝杉木速生豐產林,連續5年在鑑定驗收中被評為全縣第一,被林業部門譽為麗水全地區少見的高質量速生豐產林基地。
葉川頭在大力開發荒山的同時,及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把目標瞄向松陽傳統出口產品--曬紅煙。自1987年起,菸葉種植面積連續五年全縣第一。到1992年,6年共向國家投售菸葉4445擔,收入53.34萬元,僅此一項,每年人均收入達120元。
糧豐林茂,茶香果甜,葉川頭髮了,總收入和人均收入分別從1982年的17.38萬元和138元上升到1992年的122.9萬元和880元。

村莊發展

(圖)村中建築村中建築

葉川頭村生產條件的改善,首先從引入高壓輸電線路開始。1982年,投資3萬餘元架起了高壓輸電線路。繼而開辦了糧食加工廠和茶廠。
葉川頭對外聯繫的主要通道--上梧公路,原先路基僅寬3米,路面破損嚴重。1986年和沿線各村聯合集資對公路進行改造,第一期投資達數萬元。1987年起,每年村里撥出專款近萬元用於公路養護。改造後的上梧公路路面寬4米,路面平整,坡度平穩,裝運茶葉、柑桔的大小卡車可直通茶園、桔山。
桔園投產後,產量逐年上升,但常因乾旱影響柑桔的穩產高產,為儘可能減少因山地缺水造成的損失,1988年11月村黨支部、村委會決定以村集體資金18.6萬元興建柑桔山噴灌設施,1989年5月投入使用,為全縣最大噴灌設施。整個設施包括2台37千瓦的電動機,揚程80米、流量119.28立方米 小時的揚水泵,總長7公里的管道和147個噴頭。有效噴灌面積270畝。此後,村柑桔園再無乾旱之虞。
葉川頭地處梧桐源山口外,山洪泛濫歷來是村裡的一大禍害,十餘年來,村里每年都投入人力物力疏竣河道,修築堤壩。僅1991年就投資10多萬元,在村邊幾個主要河道修築了塊石漿砌的防洪壩。1987年以來先後修築的防洪壩總長1500多米,土石方近萬立方米,現在已基本解除洪水威脅。
為了保證糧食生產持續穩產高產,10年來,還修整一條三面水泥砌刷的農田灌溉渠道,總長494米,全村近900畝農田已全部實現自流灌溉、旱澇保收。

村莊文化

(圖)公管處毛良清書記到當地結對幫扶公管處毛良清書記到當地結對幫扶

村級集體經濟的壯大,為村區建設提供了物質保證。葉川頭成為松陽縣農村以開發性農業生產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的典範。經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村民的文化心態。從傳統農業耕作常規觀念向依靠科技、依靠信息發展經濟轉化。因此,村民捨得將血汗錢投向文化教育事業。1988年起,村里每年為訂閱《浙江科技報》的村民報銷10元訂報費,全村訂戶每年維持在170戶左右,1991年起又為訂閱《新農村》的農戶支付10元訂閱費。兒童在村國小、幼兒班免費入學、入托,考上國中中專的每人一次性獎勵100元,考上高中中專的獎150元,考上大專的獎200元。並新建校舍,拆民居修通校路,建造影劇院等。
葉川頭國小是村辦完全國小。創辦於清宣統元年(1909),為紀念先人葉雪庵,又稱雪庵國小。原一直以葉氏宗祠充當校舍,為了改善辦學條件,聯辦的5個村集資10萬元,葉川頭一家出資5.4萬元,於1992年建成有6個教室、2個辦公室,建築面積近500平方米的新校舍。為校舍布局更趨合理,村里單獨撥出6萬多元,動員12戶村民拆遷舊房,開出了一條長400米,寬3.5米的通道。1992年在校學生110名,教師8名。
葉川頭影劇院是松陽縣第一座村級標準影劇院,外觀造型新穎,室內高敞明亮,1987年建成,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35平方米,設715個固定座位,總造價16萬元,全部由村集體投資。
傳統的同族相親相愛和對貧困族人予以撫恤的祖訓以及集體化時期有田同耕、有飯同吃的社區觀念得到了弘揚。集體經濟成為葉川頭人共同走富裕之路的保障。自改革開放以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許多福利。1980年起,全村老人男60歲、女55歲以上,每年可以一次性領到40元生活補助。1982年,村里拿出8萬多元,鋪設了約長4公里的管道,將自來水裝到每戶村民的灶頭。按規定的比例,村里為患病村民支付部分醫藥費,近10年來全村每年要支付2500多元。從1988年起,每年年底按人口每人可以領到50元的紅包,1991年提高到75元,全年支出6.1萬多元。近10年來全村新建住宅130多幢,占地1.5萬多平方米,幾乎等於新建了一個葉川頭村,其中絕大部分是磚木結構的二三層樓房。

村莊榮譽

村黨支部自1984年起連續7年被評為縣先進黨支部,1985年被評為麗水地區先進黨支部。葉川頭村,1986、1988年被命名為松陽縣文明村,1987年被命名浙江省文明村。村黨支部書記葉子福1987年被評為浙江省勞動模範,當選為第七屆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