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吻銀鮫

葉吻銀鮫

葉吻銀鮫,動物界,脊椎動物門,軟骨魚綱。吻端具彎向腹面的時狀突起,兩背鰭分離較遠,歪型尾,尾椎軸稍上翹,有尾鰭下葉,臀鰭與尾鰭有一深缺刻分開,齒冠面有一系列橫嵴突,鰭腳棍棒形,末端不分枝。生存於南非海洋,棲息深度上下限為10至374m。魚類的活化石。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吻端具彎向腹面的時狀突起。兩背鰭分離較遠。歪型尾,尾椎軸稍上翹,有尾鰭下葉。臀鰭尾鰭有一深缺刻分開。齒冠面有一系列橫嵴突。鰭腳棍棒形,末端不分枝。腹鰭前鰭腳較複雜,呈匙形,內表面的盾鱗有數棘突,外被薄的皮膚,向外側擴張,如兩皺邊葉突,其基部內側有一腺體,有一短管開口於外。脊索外無環狀鈣化圈。

起源及化石

葉吻銀鮫葉吻銀鮫

關於葉吻銀鮫屬的起源史要追溯至一億一千三百萬年前,於德國西部中侏羅紀地層及俄國,北美的晚白堊紀地層發現了屬於葉吻銀鮫屬的卵鞘化石,英國及俄國的侏羅紀地層也發現了葉吻銀鮫屬殘骸化石,俄羅斯早白堊紀阿爾必階發現了葉吻銀鮫屬最古老的齒板殘餘化石。早白堊紀阿爾必階發現了Callorhinchus borealis齒板化石,南北半球晚白堊紀地層出土了不少葉吻銀鮫屬化石包括紐西蘭塞諾曼階發現的Callorhinchus hectori,而化石顯示Callorhinchus borealis及Callorhinchus hectori關係非常密切,此外Nessov及Averianov (1996)指出於俄國白堊紀塞諾曼階Cenomanian及桑頓階Santonian也發現了葉吻銀鮫屬的齒板化石。
古新世時期塔內特階Thanetian的C.newtoni,始新世伊普爾階(Ypresian)時期英國東南部的C.regulbiensis,南美巴塔哥尼亞南部也發現了中新世葉吻銀鮫屬C.crassus的化石,有較大的顎骨及上頜齒板,紐西蘭上新世早皮亞琴察階Piacenzian地層也發現了葉吻銀鮫屬的化石,於秘魯上新世皮斯科地層也發現了葉吻銀鮫相似種C.cf.callorhynchus的化石,而近來於南極始新世地層也發現了葉吻銀鮫屬的新種Callorhinchusstahli的頜骨齒板化石。雖然葉吻銀鮫屬Callorhinchus於晚白堊紀時期至早始新世時期取得兩極上的分布,但於早第三紀的後期或新第三紀前期葉吻銀鮫屬於北半球卻消失貽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