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路口

《常德城市建設志》記載:“落路口位於常德城西五里處的沅江官堤(堤街)與丹洲垸的交接處,此處原有官堤大碈一座,注入沅水,形成溝口,故稱落路口。”到後來,“落路口”成為當地碼頭、堤街、磯頭(石櫃)和龔家壋的統稱。

歷史沿革

清朝

清嘉慶《常德府志》記載:“落路街:清平門(大西門)外七里,雲貴通衢。”由此可見落路口是通往雲南、貴州的一個水路口岸。也是連通湘、鄂、川、黔、桂諸省驛路和茶馬古道的樞紐。那時候,水上搖櫓擺渡的划子不停地往返於兩岸之間,吐納著旅客和流轉著貨物。抗日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至1962年它都是汽車輪渡的渡口。由於那時候還沒有現在的三叉路大馬路,夾街寺、丹洲、高灣、陬市的民眾總是沿著這條堤岸進出常德城。落路口堤岸便成為來往行人休息歇腳的地方,堤岸逐漸形成一條堤街。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決定將常德以“寄貨港”名義對外開埠後,落路口一帶十分繁榮。它是西南山區與長江中下游之間物資交流的一座著名碼頭,由於常德城市中心的碼頭十分擁擠,泊位有限,一般不允許船舶長期停靠或竹木排筏占用大泊位。落路口因為水深、岸線長、泊位多的特點,自然最適應船舶的長時間停泊和竹木排筏留滯待運轉運。所以這裡的水面上泊滿了密密麻麻的一幫幫木帆船和一排排竹木排筏,放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仿佛像座水上小城鎮。落路口因此成為城區最熱鬧的碼頭之一。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上萬日軍猛撲落路口一帶。11月24日,170團副營長李少軒,帶領1個班在堤街與日軍遭遇,他們用手榴彈和拼刺刀三次擊退敵人,打死打傷三四十名敵人。在日寇發起第四次衝鋒時,李少軒和僅剩半個班的戰士與敵人搏鬥,李少軒在多處受傷,站立不起的情況下,抱住一個日本軍曹,死命扼住他的咽喉,同歸於盡。受重傷的戰士全都殺身成仁,令人可歌可泣。

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落路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惡貫滿盈的蔡麻子、毛蝦子等4名惡霸被人民政府鎮壓。落路口從此安定太平。龔家壋率先成立了同合鄉楊柳合作社,其後組建了護城人民公社。1958年這裡又創建了常德市畜牧園藝總場,下設牛奶、冬粉、畜牧、園藝分廠。1965年冬,落路口建成全市第一座漿砌塊石重力式碼頭,安裝有起重機、拉坡機等現代裝卸設備。常德地、市、縣各級物資部門紛紛在這裡修建了儲運倉庫百餘座。落路口從此欣欣向榮。

21世紀

如今落路口興建了一堵高大的鋼筋水泥防洪牆,它是中國常德詩牆的延伸部分。2009年12月29日,美麗的沅江江畔彩旗飄揚,常德市沅江西大橋新建工程開工典禮在落路口河岸隆重舉行。建成後的沅江西大橋將與常德大道、金丹路、桃花源路暨機場快速路相連線,構成常德城區內的快速環線,它對拓展常德城市路網骨架,促進一江兩岸、一城四區的協調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回眸落路口的滄海桑田,它在常德解放後就已經不僅僅是“雲貴通衢”,而是通衢全國的大路口。

當地民俗

船隻

當年落路口水面上停泊最多的是“麻陽船”和“洪江油船”。沈從文在他的《常德的船》散文里精彩地描述了這一情景:“在河上顯得極活動,極有生氣,而且數量極多的,是普通的中型‘麻陽船’。這種船頭尾高舉,秀拔而靈便。這種船隻的出處是麻陽河(即辰溪)。每隻船上都可見到婦人、孩子、童養媳。弄船人一面擔負商人委託的事務,一面還擔負上帝派定的工作,兩方面都異常稱職。沅水流域的轉運事業,大多數由這地方人支配,人口繁榮的結果,且因此在常德城外多了一條麻陽街。”常德人稱這些弄船人為“麻喀佬”、“船拐拐”。

落路口水面上還長期停泊一種“巨無霸”船隻,人稱“洪江油船”。它仿佛是落路口水上的“常住人口”。因這種“大船下行可載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載兩千件棉花,或一票食鹽。用櫓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縴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必待春水發後方上下行駛,路線系往返常德和洪江。每年水大至多上下三五回,其餘大多時節都在休息中,成排結隊停泊河面(即落路口),儼然是河上的主人,船主照例是麻陽人”。

港口

落路口也是竹木排筏的停泊港。由於沅水上游蘊藏有豐富的竹木資源,竹木排筏運輸便成為水上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被稱為“排古佬”的放排人先將這些竹木在陬市聯垛,再將成垛的排筏停泊在落路口等候貿易洽談結果,最後經牛鼻灘運往目的地。

節日

落路口附近有座楊泗廟(現屈原公園內)。行船前或扎排時“船拐拐”、“排古佬”們必然上岸焚香燃燭,鳴放鞭炮,祭祀洞庭王爺或楊泗將軍,祈求保佑。相傳清末民初,落路口堤下還是個很寬的河灘,每逢洞庭王爺、楊泗將軍或儺王菩薩的節日,河灘上經常搭台演戲,觀者如雲,熱鬧非凡。彰顯人神同樂,互相幫助,祈盼一路福星高照。常德漢劇原名“沅河戲”緣於此。

禁忌

落路口水上和陸地上常住或流動的人口眾多,官堤逐漸變成一條繁華熱鬧的堤街。這裡居住的是與水、船相關的人,做的是與水、船相關的生意。聽到的是與水、船相關的號子和喧譁。嗅到的也是與水、船相關的氣味。這裡的飯鋪、茶館、南貨鋪(副食品店)、剃頭鋪、酒坊、香蠟鋪、裁縫店、鐵匠店以及沿街叫賣者幾乎全是為水和船配置的。在這裡有許多禁忌:如不能說“開船”而要說“開頭”,否則船會開裂;不能稱船主為“老闆”,因“老闆”有陳舊木板的意思,不吉利;“龍、虎、鬼、夢、翻、滾、倒、沉”是八大忌語,俗稱“口風”,不能直說;這裡時而聽到河面上敲打的銅鑼聲,稱為“開頭鑼”,它是提醒泊於附近的船隻注意,本船要“開頭”了,以免碰撞。

飲食

這裡的飯鋪特色菜叫“船拐拐肉”,每塊有三分厚,長二寸,寬二寸,是用豆瓣醬與辣椒燒制而成。有人說它像只平底船,也有人說它像排筏,食客喝的全是飯鋪隔壁酒坊釀製的“大碗酒”,划拳的酒令詞也充滿水和船的韻味。

建築

落路口堤街一直延伸到筆架城下的麻陽街。堤街兩側幾乎全是面面相對的“半吊腳樓”木板房,即屋基的一半在堤面上,另一半則是用杉木頭作柱子支撐在堤的斜坡上,再鋪上一層木地板,堂而皇之。因此,它與鳳凰古城和常德麻陽街的建築風格有很大的差異,可謂獨樹一幟。

防洪

落路口堤岸建有一座磯頭(石櫃)。它是常德歷來保護城區免受洪水侵害的重要防洪設施,清同治《武陵縣誌》的《新建落路口水櫃記》記載了石櫃的建造歷史和它的作用。1984年對落路口石櫃測量時發現石櫃下游30米處,有一潭達8.2米深。如果不是這座石櫃對洪水逼流南射沖洲,常德城或許將沖刷成深潭,或許要移堤護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