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風·春情

落梅風·春情

《落梅風·春情》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張可久所做的詩詞之一。

作品原文

〔雙調〕落梅風·春
鞦韆院,
拜掃天①,
柳陰中躲鶯藏燕。
掩霜紈遞將詩半篇②,
怕簾外賣花人見。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拜掃天:即寒食清明的幾天,《東京夢華錄·清明節》載:“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
②霜紈(wán):指白色的衣袖。

作品譯文

是那豎著鞦韆架的小院,
在那祭墳掃墓的三月春天
柳樹蔭間,不時傳出了燕語鶯囀。
她抬起白色的衣袖遮掩,悄悄地遞出一幅詩箋,
怕的是被珠簾外的賣花人將秘密發現。

作品鑑賞

“鞦韆院”是閨中女子遊戲的庭院。“拜掃天”即寒食、清明的幾天。“鞦韆院”同“拜掃天”的密切關係,這兩句交代的地點、時間,都與芳春密不可分,為“春情”的展開作了鋪墊。“柳陰”一句,更是意蘊豐富。三月的楊柳長條踠地,綠樹如煙,所謂“掩映鶯花媚有餘”(成彥雄楊柳枝》)“紫燕時翻翼,黃鸝不露身”(杜甫《柳邊》)。“躲鶯藏燕”,正是鳥兒們在柳樹間出沒的實錄。曲中強調了鶯燕的躲藏,又是一種曲筆,暗示了“鞦韆院”中那對情侶的出場。而再從下文幽期偷會的表現來看,“躲鶯藏燕”更可說有比興的意味。
柳蔭中鶯燕躲躲藏藏,柳蔭外的一對青年男女也是背著人相會,需要遮遮掩掩的。小令對他倆未作正面的介紹,僅僅寫了女主角以袖遮面暗遞情詩的情節。“掩霜紈”的動作是那樣傳神,將閨中女子在幽會情人時又羞又怕的情態表現得栩栩如生;而“詩半篇”既說明脈脈之情難以盡訴,又是邀請唱和的表示,令人想到那在曲中未曾正面述及的男性情侶。作者對女子這番嬌態的解釋,是“怕簾外賣花人見”,其實越是擔驚受怕,越是見出她初涉愛河的嬌羞;而順筆添出了“賣花人”的第三者,又愈益增添春天的風情。小令題為“春情”,本身即意味著男女之間的風流情感,妙在這一切又都是安排在芳春的典型環境中展示,就更顯得旖旎纏綿。散曲小令多為率意之作,但在細膩熨帖、擴展意蘊的巧思上,從來是不遺餘力的。

作者簡介

張可久像張可久像
張可久(約1270年—?),元散曲家。字小山。一作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慶元(今浙江鄞縣)人。先以路吏轉首領官,後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遷為崑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歲久居西湖,以山水聲色自娛。他與馬致遠盧摯貫雲石等詞曲唱和,尊馬致遠為先輩。一生專力寫散曲,尤致力於小令,是元代後期最負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855首,套曲9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數量之多首屈一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