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程之

萬程之

萬程之,紡織技術和管理專家。新中國成立前曾為戰後整頓、恢復紡織生產和創辦新廠作出顯著業績。新中國成立後參與總結推廣郝建秀工作法。在軍布的試製和優質投產中發揮主導作用。為山東省紡織系統制定和推行紡織染一條龍技術協作制度、為該省紡織品出口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基本信息

簡歷

1905年12月20日 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

1923年-1925年6月 北京大學工學院預科學習、畢業

1926年4月-1929年3月 日本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學習、畢業

1929年4月-1931年1月 日本內外棉紡織廠實習

1931年3月-1931年8月 無錫申新職員養成所教師

1931年9月-1935年7月 無錫振新、上海申新五廠、漢口第一紡織廠副工程師、布場主任

1935年8月-1944年11月 天津恆源紡織廠工務主任兼工程師

1944年12月-1946年4月 上海孚昌染廠、安徽企業公司、無湖裕中紗廠副經理、工程師、接管專員

1946年8月-1950年2月 重慶新裕紗廠廠長兼工程師

1950年3月-1954年9月 青島國棉四廠、六廠工程師、技術副廠長

1954年10月-1958年7月 青島市紡織工業局技術處處長、三級工程師

1958年8月-1969年5月 山東省紡織工業廳(局)工程師

1969年6月-1985年3月 青島市紡織局(總公司)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技術顧問

1985年3月 退休

1989年2月8日 病逝于山東省青島市

生平

求學

萬程之,又名萬慶祥、萬鵬,1905年12月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23年成都城郁公學畢業後赴北京求學,1925年北京大學工學院預科畢業,1926年赴日本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專攻紡織科。1929年3月畢業後,在日本內外棉紡織廠實習兩年。1931 年回國,先後在江蘇無錫申新紡織職員養成所和振新紡織廠執教和任副工程師等職。1933年,受上海申新五廠委派再去日本紡織廠實習6個月,期滿回國,任該廠工程師。1934年11月-1950 年2月,先後任漢口、天津、上海、蕪湖、重慶等紡織廠工程師、工務主任、廠長等職,對這些企業在戰後恢復生產和籌辦創立新廠作出了實績。

青島市勞模

萬程之 萬程之

1950年3月,任國營青島第四棉紡織廠工程師,採用“粗紗分排、細紗分段”等操作法,有效地提高了細紗質量,被評為青島市勞動模範。1951年任國營青島第六棉紡織廠技術副廠長併兼任郝建秀工作法總結與推廣委員會副主任,參與總結推廣郝建秀工作法、培養出郝建秀小組。1951-1954年,主持解決軍布生產的質量達標難題,完成了軍用布匹的生產任務。1954年10月起,任青島市紡織工業局技術處處長;1955年兼任紡織工業部棉布質量標準制定組組長,負責標準初稿的擬訂工作;1956年評為三級工程師,同年又兼任紡織工業部經驗推廣組成員,總結了青島國棉五廠的技術管理經驗,並參加全國經驗推廣大會的組織工作;當年被評為青島市先進工作者;1958年8月調往山東省紡織工業廳;1963年任該廳“印染一條龍”協作組主要成員,制定和推行紡、織、染一條龍技術協作制度,保證了出口布匹的產品質量,為國家增創了外匯,為山東省紡織品出口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77年10月-1985年2月,回青島市紡織工業局(總公司)任技術處處長,在日本朋友的幫助下,為青島紡織企業引進氣流紡紗設備牽線搭橋,引導日本伊藤萬株式會社與青島紡織企業合作開展補償貿易,為青島紡織的自營出口作出了貢獻。

參加中國民主同盟

萬程之於1956年6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同年8月被補選為政協青島市第一屆委員會常委。1979年被山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聘請為紡織學術專業組組員,1980年12月由三級工程師套改為高級工程師。1981-1985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編委,山東省紡織工程學會第六、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長,山東省紡織工業廳、青島市紡織局(總公司)技術顧問等職。1985年3月退休。

1989年2月病逝,享年84歲。

恢復生產

勵精圖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天津紡織品在東北的市場銷路猛降。日本在天津的紡織企業,憑藉資金、設備和管理上的優勢以及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對華商企業施加強大的競爭壓力;而華商在天津的紡織企業,內部管理不善,外部重捐重稅,處境困難,逼上停產賣廠境地。1935年,天津恆源紡織廠被誠孚紡織公司接管。同年8月,萬程之受誠孚之邀,赴天津恆源紡織廠任工務主任兼工程師。當時該廠機停人散,負債累累,且有日商在津紡織廠家的仗勢干擾;但萬程之知道,誠孚紡織公司接辦恆源紡織廠,是以民族金融集團為後盾擊敗日商的收買企圖才實現的,所以,他下決心:“干擾再大,困難再多,也要挑起這副重擔”。萬程之到廠後,不顧旅途勞累,抓緊勘查廠房、設備,並走訪老職員、老工人。根據調查到的一手材料,反覆分析和論證,做出了“先開工,後改造,邊生產,邊整頓”的復工方案,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搶修好了設備,召回了失散的工人,並且建章立制,做好了一系列復工前的準備工作。開工以後,萬程之又深入車間、各工序查驗設備運轉情況,親自動手調整機器部件,排除設備故障;機器恢復正常運轉後,萬程之又制定出設備保全保養制度和工藝操作規程,督促工人嚴格執行。萬程之的言傳身帶和勵精圖治,在員工中產生了積極影響。工人們按章操作,情緒穩定;職員們熱情高漲,積極性高。當年開齊織機490台,次年產布6282千平方碼,工場扭虧為盈。1937年7月,天津淪陷,日本財閥吞併恆源之心不死,暗中排擠,企圖擠垮恆源,但是沒能得逞,恆源始終由華資掌控。

興建重慶新裕紗廠

1946年,上海誠孚企業有限公司計畫在重慶設分公司,興建重慶新裕紗廠,聘萬程之任廠長兼工程師。他抱著“以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獻身發展家鄉紡織工業”的夙願,欣然應諾。先到上海向英國訂購機器設備,又於8月趕到重慶進行選址設計、廠房基建、趕製調配技術人員名冊和招工培訓計畫。在調配人員時,他注重選擇那些多年從事實際工作的專門技術人才或留學歸來的人員;在工人培訓時,他要求首先選擇一些有一定文化的工人參加,採取邊教邊練、手腦並用的學練方法,教會一批後,再由他們採取一帶一包教包會的滾動包培法,將工人全部輪訓一遍。經萬程之帶領全廠職工近一年的艱苦努力,新裕紗廠一期工程紗錠20516枚、織機280台安裝調試成功,又經單機培訓和投棉試生產,完全達到設計要求。1947年,該廠生產棉紗7535件,棉布94071匹。後因內戰,局勢動盪,支持工廠的財力衰竭,人才外流,新裕的建廠計畫僅局部實現。

制定推廣技術

印染一條龍

具有多工序特點的紡織品生產,有“千人紗、萬人布”之稱。一個產品的生產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好幾個廠的協作,沒有全局觀念和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好的產品是生產不出來的。萬程之於1958年調任山東省紡織工業廳工程師後,於1963年任該廳“印染一條龍”組主要成員。他憑藉從事紡織生產技術工作30 多年的實踐經驗,為了保證全省出口紡織品的質量和創匯收入,提出了“從掌握原棉性能來改進成紗質量,從提高棉紗質量來改進棉布質量,從提高棉布質量來改進印染布質量,從提高棉紗、棉布、印染布質量來改進針織複製品質量”的紡織染一條龍協作管理方法,在全行業組織貫徹一條龍協作制度,使前後生產單位、工序在工藝技術上更加緊密配合,保證了出口紡織品的質量。推行這個辦法後,山東省紡織品的出口創匯由1963年的1745萬美元回升到1965年的2500萬美元。1965年出口紡織品的質量:紗(一級配棉)一等一級以上品率達到99.90%;棉布入庫一等品率達到98.93%,出口合格率為97.64%;印染布入庫一等品率達到96.65%,出口合格率為90.67%;針織內衣的出口合格率為95.45%。湧現出國棉一廠、青島針織一廠和青島國棉五廠、青島染織三廠、青島染織一廠等一批橫向聯合好的企業;青島毛巾廠等一批在企業內部實行前、後道工序“一條龍”協作取得明顯效果的企業。1965年出口紗28156件,布1576043匹,巾被329389 打(條)等11個大類、68種產品。此後持續發展,很快成為全國紡織品出口創匯大省。

業績卓著

萬程之畢生從事紡織企業的管理和紡織技術的研究與實踐工作。作風深入,業績卓著。他在成績面前不居功自傲,在困難面前也不私情求助。性格剛毅,為人正直。對青年技術人員既嚴格要求又熱心幫助,深得人們的愛戴和崇敬。

萬程之-主要論著

1.萬程之.降低細紗斷頭率.中國紡織建設.1951

2.萬程之.日本紡織工廠節約動力的措施.棉紡織技術.1978(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