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路

“從此,青谷走紅全國,上海還專門給他們的一條街道起名叫‘萬榮路’! “從此,青谷走紅全國,上海還專門給他們的一條街道起名叫‘萬榮路’! ”王勝茂眉飛色舞地說,“全國都在學萬榮,自豪啊!

上海市有條路叫萬榮路。與山西省萬榮縣有什麼關係呢?在搜尋百度“萬榮路來源”相關結果竟然都沒有相關信息。但萬榮路的名字確有來源。
 “從此,青谷走紅全國,上海還專門給他們的一條街道起名叫‘萬榮路’!”王勝茂眉飛色舞地說,“全國都在學萬榮,自豪啊!”
此話從何說起?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說起了:
萬榮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片黃土地所孕育的笑話,萬榮笑話的幽默,很大程度體現在那些百姓特殊的思維,即“爭氣”。“爭氣”就是一種憨厚、樸實、認真、較勁的生活態度。在上個世紀60年代,憑著這股“爭氣”,萬榮縣青谷村人人學會漢語拼音,會說一口流利的國語,一時蜚聲全國,讓萬榮這個黃土高原上一個樸實無華的 小縣,成了全國教育界的榜樣。
“全國都在學萬榮,自豪啊!”
10月22日,天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青谷村里不見半點泥濘,一條寬敞乾淨的水泥路穿村而過。見記者在打聽村委會的處所,一個打著小紅傘的女孩熱情地上前幫忙,操著一口標準的國語,見鄰居掩著口“哧哧”地笑她,小女孩立刻換了方言,向他搶白幾句,蹦跳著走開了。
見到青谷村村委主任王懷江時,他才解釋,村里國小現在都是國語教學,但大家平時都願意講方言,因為“鄉音聽著親,國語有些生分,它是個語言工具嘛”,“只要出門在外,遠離故土,大家都是講國語。”
上個世紀50年代,國家進行文字改革,全面推廣漢語拼音和國語。訊息傳到青谷村,“萬榮人特有的‘爭氣’立馬就上來了,要不學就拉倒,要學就要學個轟轟烈烈!”王懷江說,當年他才十來歲。“先是大隊的喇叭廣播動員,再就是學生回家做家長工作,幾天下來,全村人的熱情都達到了高潮。”今年55歲的村支書王勝茂對當年的“盛況”也記憶猶新,“每天學校里的大小教室擠滿了村民,跟著我們笨嘴笨舌地學‘a、o、e’,放學回家後,小學生還要在煤油燈下一遍一遍地輔導家長。”
1959年,青谷村學習漢語拼音和國語的經驗,得到了中央的肯定。通過學文化,青谷村不但甩掉了文盲的帽子,還學會了國語,相應地,村辦夜校也辦起了機電、農機、果樹等培訓班,農民整體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批示,“萬榮縣注音識字的經驗是我國文化革命中一項很重要的創造,應當在全國迅速推廣。”隨即,時任中央文改委主任吳玉章、宣傳部副部長張際春、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人大常委胡愈之、外交部副部長伍修權等相繼蒞臨視察,胡耀邦更是由衷地稱讚“青谷是全國漢語拼音的一面紅旗”。
“從此,青谷走紅全國,上海還專門給他們的一條街道起名叫‘萬榮路’!”王勝茂眉飛色舞地說,“全國都在學萬榮,自豪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