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二中

萬州二中

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位於三峽庫區腹地中心——重慶市萬州區,學校占地326畝(含分校),地處主城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帶,校園布局科學、合理、美觀,各種設施設備齊全先進。校園樹木繁茂、綠草如茵、花香鳥語、人文興旺,居鬧市而幽靜,處繁華而清雅,是中學生讀書學習、立志成才的理想園地。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0

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位於三峽庫區腹地中心——重慶市萬州區,學校占地326畝(含分校),地處主城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帶,校園布局科學、合理、美觀,各種設施設備齊全先進。校園樹木繁茂、綠草如茵、花香鳥語、人文興旺,居鬧市而幽靜,處繁華而清雅,是中學生讀書學習、立志成才的理想園地。

歷史沿革

辦學理念0

學校創辦於1939年8月,由路德會協同神學院組建辦學,當時取名為文德中學,開辦之初僅招收初一新生兩個班80人,後因辦學經費不足,主要招收新生補習,實為補習學校。直至1941年8月,文德中學申請將校名更為“私立萬縣協同初級中學”,幾經波折,於1942年4月經四川省教育廳所派督學視察學校方通過了協同中學立案。1943年6月協同中學第一屆國中畢業,於1946年春開始招收高中學生。1949年3月,四川省政府以教二字第07575號訓令,準予私立協同中學立案。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1950年12月23日,協同中學全校師生代表聯席會議決定:永遠與教會斷絕關係,堅決擁護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成為人民的學校。萬縣市人民政府於1951年1月2日正式接管協同中學,並更名為“川東區萬縣市第二中學”,1952年9月1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四川省萬縣市第二中學”(簡稱“萬二中”)。萬二中從解放伊始歷經低迷徘徊到1954年遷入新校址後,舊貌換新顏,全體師生精誠團結、艱苦奮鬥、勤儉辦學,學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得以不斷提高,1959年9月經萬縣地委、專署研究決定,萬二中為萬縣專區重點中學,校名為:四川省萬縣第二中學。1962年至1964年,萬二中高中在萬縣地區範圍內招生,名副其實地成為萬縣地區配培養優秀高中學生的搖籃。
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年6月——1976年9月)浩劫,國不成國,萬二中校不成校,教學秩序十分混亂,原有的良好師生關係受到破壞,學生在學校學不到應有的科學文化知識,教師也無法盡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這樣,學校傷痕累累,它耽誤了師生兩代人的寶貴時光,損失是難以彌補的。1971年4月,學校更名為“四川省萬縣市第二中學”。

=

1978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萬二中再次獲得新生。1980年4月學校被確定為四川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前進的步伐,萬二中由此進入了重鑄教育輝煌的新時期。二十多年來,萬二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創下了驕人的教育教學業績,在原四川省和現在的重慶直轄市享有盛名,有“萬州清華”之美稱,深受萬州人民的廣泛讚譽。1993年3月萬縣地區撤地建市,學校被確定為萬縣市教委直屬學校。重慶成為直轄市後,1998年9月,萬二中被確定為市屬首批重點中學,校名更為“重慶市萬州第二中學”,2002年5月更名為“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
在往昔的歲月里,萬州二中在各級黨委、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始終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勵精圖治,奮發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屢創佳績,碩果纍纍,異彩紛呈。學校榮獲了“全國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先進學校”稱號;先後被重慶市授予了“社會主義文明禮儀示範學校”、“文明學校”、“學校德育先進集體”、“重慶市中國小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集體”、“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集體”、“電教示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示範學校”、“教育科研實驗基地”、“綠色學校”、“市容整潔小區”等榮譽稱號;學校黨委被萬州區教育工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工會和團委分別被萬州區總工會和團委授予“模範職工之家”和“十佳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師資力量

=

萬州二中現有高中教學班38個,在校生2434人;有在職在崗教職工198人,其中專任教師156人。教師中有高級教師65人(特級教師3人);中級教師70人。現有各級骨幹教師35人,其中國家級3人,市級17人(確認8人,培養對象9人),區級15人;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4.3%,其中研究生1人,大學本科145人,大學專科10人。學校根據“為人生打基礎、與學生共發展”的辦學理念,確立了把我校辦成“在庫區有優勢,在重慶有特色,在全國有影響”的辦學目標,以“讀書與做人協調發展,智慧型與體能協調發展,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個性與共性協調發展”為培養目標,使學生成為有高品味的道德修養,有高程度的社會責任感,有深厚紮實的文化基礎,有良好的身心素質,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能主動適應未來社會的有健全人格的現代青年。形成了“常規是基礎,科研是效益;教師是關鍵,質量是生命”的辦學治校新觀念和“敬業愛生、求是創新”的教風、“修德尚美、勵志勤學”的學風,以及“求真求實、求新求精”的校風,形成了“寬鬆有序,自強自律;輕鬆有度,自主自立”的辦學特色,受到社會廣為讚譽。

辦學條件

萬州二中萬州二中

學校教學樓裝有冷暖空調,夏涼冬暖、美觀適用;現代化的健身館,集健身就餐於一體;投資1600多萬元的科學館,造型新穎、功能齊備、設備先進,有大型學術報告廳、語音實驗室、多功能電教室、計算機教室、電視演播廳、天象館、天文台等,居重慶市中學設施設備一流;鋪設了塑膠跑道人工草坪的標準運動場和塑膠籃球場,給學生提供了強身健體的運動場所;學生宿舍寬敞明亮、設備先進、溫馨舒適、管理科學。我校率先在萬州區建成了千兆校園網,實現了“班班通”、“室室通”、“家家通”(千到樓,百兆到戶)。為每個教室安裝了電子監控設備,為家長與學校共同教育、關心孩子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在未來的征途中,萬州二中全體師生將以堅定的步伐,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把學校建成三峽庫區觀念新、師資強、管理優、質量高、設施先進、校園美麗的重慶市示範性高中,力爭進入全國千所示範性高中行列,為三峽庫區乃至重慶市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校史回眸

私立萬縣協同中學的創立和發展

(1939年8月—1949年11月)
萬州二中萬州二中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些傳教士由於親眼看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殘暴行徑,看到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不顧人民死活的腐敗情景,對中國人民抱同情態度,有的甚至公開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幫助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捐過錢,出過力,並向國外呼籲援華。對於這些持有正義感而又在中國處於危難境地時伸出手來援助和同情中國人民抗戰的傳教士們,他們的深情友誼,中國人民,包括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們,是不會忘記的。
文德中學由來1923年,美國福音路德會“米蘇里總會”派遣牧師黎立德來萬縣開展傳教活動,當時在萬縣五顯廟“美商大來洋行”樓上設定了簡易教堂。1925年,黎立德將教室遷至高筍塘譚家花園(現萬州區糧食局所在地)。1926年,黎又租佃高筍塘半邊街12號作為禮拜堂。1938年路德會協同神學院也遷來萬縣。
1939年夏,萬縣私立豫章中學教師郭若川與梅緒章(路德國小教導主任)是同學關係,他們鑒於流亡來萬的學生日益增多,社會上興辦中學之風漸起,於是也商量想辦一所中學。當時在協同神學院擔任教師的李濟昌、丁約翰、殷子良三人也欲興辦中學。路德會中的美籍牧師李天德、糜來和、戚極樂匯同魏天年、祝醒黃(路德國小校長)等,經過多次協商,組建董事會,議定學校校名為“文德中學”,聘請郭若川為校長(郭的叔父郭泰祺時任中國駐英大使)。文德中學的立案手續,則委託來萬的湖北省參議員彭介石、喻育之辦理。
是年秋,文德中學招收初一新生兩個班,學生80人,校址暫設於萬縣致祥坡5號路德會院內。次年,文德中學經濟困難,教師幾個月領不到工資,董事會內部意見分歧,路德會認為校長郭若川辦事不力,運作失當,遂將學生中的教徒子女,拉到偏石板一間民房內上課,並迫令郭若川將文德中學遷出路德會。郭若川只得將文德中學的部分師生遷往離城10餘公里的萬家壩金山寨,由於經費枯竭,師生陸續離散。
1940年5月,路德會為保住文德中學這塊牌子,欲繼續辦學,約請在恩施的王賓如、任伊尊來萬主持文德中學工作。8月,文德中學曾公開招收國中新生和其他年級編級生。9月,王賓如等抵萬後,未能接替文德中學校長,遂舉辦一所新生補習學校。1941年秋,萬縣縣政府以經費不足為由,令文德中學停辦。其實,文德中學已被新生補習學校取而代之。

私立萬縣協同初級中學

協同國中誕生1941年8月,新生補習學校招收初一新生50名和各年級編級生若干名,並對外宣布:學校正在辦理申請立案手續,即將更名為“私立萬縣協同初級中學”。當年新生補習學校招生通告如下:
萬州二中萬州二中
1941年8月25日新生補習學校招生:
(一)班次名額:
甲:國中一上新生五十名
乙:一上、二上、二下、三上編級生各若干名
(二)報名日期:自即日起至考試前一日止
(三)考試日期:八月廿九日
(四)報名地點:高筍塘半邊街本校
(五)待遇:資助全額膳食生二十五名
此時,萬縣協同初級中學的工作人員已經組成,王賓如任校長,任伊尊任教導主任,管理人員6人(其中艾碧蓮、糜來和為美籍),專、兼任教員8人。學校董事會董事長為任伊尊;常務董事有吳可達(美籍)、陳友於、黃次九;董事有萬邦傑、艾碧蓮、王賓如。

從新生走向成熟

“新中國成立後,黨主張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
“黨在知識分子中廣泛地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的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的學習還組織他們參加或參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的運動,在實踐中接受教育。……通過學習,克服舊思想,接受新思想,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使自己獲得了前進的方向和力量。”

私立萬縣協同中學走向新生

萬州二中萬州二中
歡天喜地迎解放1949年12月8日,萬縣獲得解放,協同中學的師生也熱情洋溢地投入到歡慶解放的洪流中,他們載歌載舞,沐浴在幸福與溫暖的陽光下。
同年12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萬縣市(同年12月15日,川東行署宣布萬縣與萬縣市分置)軍事管制委員會通令全市中學一律複課。協同470多名師生陸續返校,僅家居省外的個別學生未能趕回學校。
同年12月23日,川東軍管會派出趙述義為代表的軍管小組分別接管城區各中學,不久軍管小組進駐協同中學天德樓。
1950年2月8日,萬縣市首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在協同中學禮堂召開。以後,全市的大型報告會多次借協同中學禮堂舉行。首任萬縣市市長姚大菲,二任市長燕登甲,萬縣行署專員史景班,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一軍政委包先志,市委宣傳部部長任秀鸞,市團工委負責人趙述義等先後到協同中學作報告,向全市師生講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宣傳減租、減息、清匪反霸、查毒禁毒、土地改革的政策方針。
其後,青年團川東工委書記石清玉、西南文教部及團工委中學科科長趙維清等都曾在協同中學蹲點,給新生的協同師生以具體的指導與關懷。
複課起風波當協同中學的學生陸續返校時,卻被增收高額複課費拒之門外。校方的解釋不能使學生信服。學生理直氣壯質問校領導:學費已於開學前全額交足,複課只是續上本期未完的課程,何以又需交費?雙方僵持不下,軍代表出面平息事態,學生回校複課,增收複課費之舉被取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協同師生中盛傳路德會撤離萬縣時,曾在一個晚上,由艾碧蓮出面召開善後工作會,地點在路德會住宅。出席會議的有協同中學校長王賓如,副校長朱玉海,達德國小校長祝醒黃,教師祝樹華、周天錫等。會議結束時,艾碧蓮曾分別向王賓如和祝醒黃提供資助,作為協同中學與達德國小的辦學經費。協同師生要求王賓如校長對此事予以澄清,鬧得沸沸揚揚,後來,軍代表出面協調,複課得以照常進行。1949年12月23日成立的以陳中銘先生為主任的校務委員會代行校長職責。王賓如告別了協同中學八年的校長生涯。
課程大調整以陳中銘為主任的校務委員會,於1950年1月27日,呈文請求市政府接辦,未果。同年2月25日開學,全校師生政治學習10天,主要學習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其相關的黨對知識分子政策。通過學習,協同師生初步批判舊思想,樹立新思想,對共產黨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
同年2月23日,以陳中銘為首的校務委員會改稱為“校務整理委員會”。同年3月下旬,第二屆學生代表大會改選後,朱文林任學生會主席。校務整理委員會又復稱校務委員會。其不同的是,陳中銘除任主任委員外亦兼代校長職務。
根據上級指示,學校取消訓導處,解散學生自治會,設立教導員、級任導師制;廢除軍事訓練、童子軍訓練、公民課、宗教課,並停授英語課。同時,增設政治課,高中授《社會發展史》,國中授《青年修養》。
同年9月22日,市文教局下達的《中學暫行教學計畫》(草案),稱:“可即增加俄文,如無俄文教師,可仍增加英語課,延聘英文教師,其他不變。”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萬州二中萬州二中
(1966年6月—1976年9月)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論,號召民眾起來進行“文化大革命”。大中學校的學生回響號召,很快掀起以學校校長,教師為對象的所謂“斗黑幫”的浪潮。各種亂揪亂鬥的混亂現象不斷發生。學校的黨組織陷於被動以至癱瘓。
歷史的發展證明。“‘文化大革命’運動,實際上帶來的是一種盲目的、自發的、大規模混淆敵我的民眾運動。”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一場禍及全國、曠古未有的浩劫,在萬二中的歷史長河中也是一場為時不短、空前巨大的災難。運動開始不久,矛頭直指學校幹部和教師,把幹部說成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把教師誣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臭老九”、“牛鬼蛇神”,大字報鋪天蓋地,揭發批判,人人自危。對少數幹部和教師罰勞役、關牛棚、施體罰,把他們視為階級敵人。運動的前兩年,教師譚君實、黃錫九即被迫害致死。爾後,一連串的運動如“清理階級隊伍”、“一打三反”、“一批雙清”、“批林批孔”和“反擊右傾翻案風”,不少教師受到批判和傷害。
派性鬥爭在學校反映十分突出,把好端端的教師隊伍,把天真單純、知識尚不豐厚的青年學生,劃成什麼“保”與“革”,形成不同觀點,不同派別,相互辯論,彼此爭鬥。學校的學生寢室大樓和原實驗大樓,為不同觀點的兩派分別占領,成為武鬥據點,互設高音喇叭,辯論叫罵,繼而圍攻,停電斷水,危及人身安全,一所教書育人的校園,竟變成視兄弟為仇敵的“戰場”。後來,武鬥逐步升級,晏永義等12名學生在武鬥中喪生。
學校有一座建於1952年的磚木結構的教學大樓,有教室21間和教員休息室數間,十分堅固實用。1974年6月19日深夜,突然起火,校內外數千民眾趕到火場撲救,因附近無自來水消火栓設定,遠火難救近火,大火中不少民眾衝進教室搶救出部分課桌。未幾,大樓即被全部燒毀,數百套課桌和講台、講桌化為灰燼,損失達20餘萬元。時至今日都未查出失火的真實原因。
萬州二中萬州二中
自從學校被列為地區重點以後,多次得到省、地、市教育行政部門的重點扶持,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實驗儀器比較齊全,在全區完全中學中首先實行學生分組實驗,有的甚至進行兩人一組操作或單獨操作。1962年,萬縣專科學校停辦後,曾有大批儀器調配至二中,儀器的擁有量和品種之齊全,可謂全區中學之冠;學校圖書藏書豐富,且有古籍珍版;體育設施也較完備。然而,這些辛苦置辦幾十年的儀器和圖書卻在十年浩劫中損毀殆盡,令人十分痛心。
文革中,將實行已久的三三學制,改為高、國中均實行兩年制,使用的教材一再被刪減,科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大大被削弱,有的學科乾脆被取消。所謂複課,實際上是復階級鬥爭之課,再加上利用“白卷英雄”,宣揚“反潮流”精神,認為知識無用,“知識越多越反動”,批判教師的“智育第一”和“師道尊嚴”,教師不敢嚴格要求,學生思想被誤導,因而高、國中學生的學習質量下降到驚人的程度。
十年文革,國不成國,校不成校,教學秩序十分混亂,原有的良好師生關係受到破壞,學生在學校學不到應有的科學文化知識,教師也無法盡到“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這十年,學校外傷內傷,創痕累累,它耽誤了師生兩代人的寶貴時光,損失是難以彌補的。

鳶飛戾天 重鑄輝煌

(1976年10月—1999年9月)
1976年10月14日,黨中央公布了粉碎“四人幫”的訊息,人們奔走相告,興高采烈。黨和人民在經歷了十年的磨難和挫折之後,終於以粉碎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勝利而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根據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都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上,愈來愈清楚地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黨還扭轉了多年來對知識分子的“左”的政策,知識和知識分子重新受到重視,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歸屬為勞動人民中的一部分。
萬州二中萬州二中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改革管理體制,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調整教育結構,相應地改革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

豐城龍劍不終藏

(1976年10月—1988年4月)
完善領導班子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人心大快。從1976年到1977年,仍由市委派出的工宣隊和革委會主持學校工作。1978年,市委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決定撤銷校革委,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同年5月23日,江炳南任中共萬二中支部副書記;12月29日,陳一軍任校長(79年10月25日調離),江炳南、李萼(80年6月5日調離)任副校長。1979年10月,地委、行署派出以教育局副局長姚禮光為組長的工作組進駐學校,副組長吳勁強,成員有邵廣仁、張振學。1980年5月,市委任命劉培生、溫吉祥任教導處副主任。同年7月,市委轉地委1980年7月1日任命決定:吳勁強任校長,江炳南、幸繼河、郎天文任副校長。12月,劉培生任教導處主任。12月1日,增補吳勁強、陳地娟為中共萬二中支部委員,任命吳勁強為支部書記。1981年10月,劉培生調離學校,任萬縣市副市長。1983年11月,幸繼河調離學校,任萬縣市副市長。1984年1月,溫吉祥任副校長,朱俊華、趙成榮任教導處正、副主任。1984年8月,吳勁強校長離休。
1984年8月20日,萬二中機構改革的方案報請上級批准。郎天文任校長,朱俊華、溫吉祥任副校長;趙成榮任教務處主任,謝安邦賀啟芰任教務副主任;陳地娟任政教處副主任;吳俊臣任辦公室副主任;江炳南任校級調研員。10月15日,李國策任總務處主任,黎昌元任總務處副主任。
同年11月26日,陳地娟任中共萬二中支部副書記,趙成榮、桂南華任支部委員。
溫暖貼心窩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地委、行署、市委、市府十分重視辦教育,於是多年不見的基建投資,又一次降臨萬二中這塊土地。
1978年10月,市教育局撥出專款近5000元,陳一軍校長親赴開縣購回大口徑的鑄鐵管,為萬二中安裝了從高筍塘主水管上取水的專用水管,解決了多年來因供水不足,萬二中師生只能從高筍塘、太白岩山腳下的水井挑水吃的困難。
1979年,建成教職工宿舍32套(兩棟),總計面積1524m2,投資17.5萬元。
萬州二中萬州二中
1980年,建成教職工宿舍16套(一棟),總計面積786m2。又將原實驗樓改成辦公樓,耗資7000元。
1982年,將原辦公樓(紅專樓)改作教師宿舍。
1985年7月,投資17萬元,建綜合樓一幢,面積1539m2(宿舍1200m2,勤工儉學門市339m2),其資金來源於中國銀行占用萬二中地基的補償費。至此,萬二中共建成職工宿舍68套,實現了華屋之下“宜爾室家”的心愿。
從1977年開始,學校領導親自奔走於各職能部門為近二十對教職工解決了夫妻兩地分居的問題,同時為符合“農轉非”政策的教職工家屬解決了城市戶口,使教師安居樂業,佳美天成。

勇立潮頭頡之頏之

(1999年10月—2009年4月)
1999年9月25日,萬州二中歷史上的第一次校慶大典在學校運動場舉行。六十年校慶慶典隆重而熱烈,萬州區黨、政、人大、政協的主要領導及相關領導親臨大會,社會各界友好單位踴躍到會祝賀。全國各地校友,棨戟遙臨,共襄盛舉。海外朋友—原協同中學美籍教師艾碧蓮(已去世)的妹妹,率家人也到校共敘別情,互通音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六十周年校慶之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批轉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下發,掀起了中國教育改革的新高潮。世紀之交,萬州二中乘教育改革發展的東風,沐浴著新世紀的晨光,加快前進的步伐,開始了再創佳績、克難爭先的新征程。在大變化、大競爭、大發展的教育改革大潮中,萬州二中為打造萬州區乃至三峽庫區高中教育高地而殫精竭慮,勇立潮頭,頡之頏之。在歷史的天空下,學校第七個十年的歷程,是構建和諧校園、實踐科學發展的輝煌十年,續寫了生機勃勃、色彩燦然的歷史新篇章。

順應時代潮流探索自主發展

萬州二中萬州二中
沐浴世紀晨光謀自主發展新路進入21世紀,萬州二中作為一所老牌的省(市)級重點中學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考驗和困惑。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歷史條件下,由於全社會倡導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呼聲日益高漲,政府大力支持薄弱學校,職業高中教育蓬勃發展,高等院校逐年擴招,高中學生畢業出路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重點中學正面臨著教育資源重新配置的境況。就萬州二中而言,在重慶市直轄後經濟快速增長,交通、通訊日趨發達、便利,人們對子女受教育選擇學校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因行政體制的變化(撤銷移民開發區,設萬州區),過去作為教委直屬學校的辦學優勢不復存在;一些兄弟學校在教育資源的整合、均衡發展中競爭實力大大增強;社會對優質高中教育的渴求日益增長等諸多外部環境的壓力和影響下,其“重點中學”的辦學模式、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萬州二中未來發展的定位和方向,已成為擺在新世紀二中人面前非常嚴峻且不可迴避的課題。“舟大可以載重,馬駿可以遠馳。”二中人秉承自強不息、競爭一流的精神,以開拓進取的勇氣、求實創新的智慧,直面挑戰與困惑,同心協力謀自主發展新路,抓住機遇,向“優質教育”轉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建設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的重慶市一流、全國有影響的示範性高中學校而努力奮鬥。
制定學校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在黨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萬州二中於2003年6月制定了《關於未來五年(2003—2008年度)建設和發展規劃》,首次以總體規劃的形式確定學校發展的中長期目標:把萬州二中建設成“一流師資、一流環境、一流設施、一流管理、一流質量”的“在庫區有優勢、在重慶有特色、在全國有影響”的國家級示範高中。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根據變化了的新形勢,結合創建重慶市示範性高中工作深入開展的新要求,萬州二中在2006年初開展了新一輪規劃的制定工作。2006年3月,學校召開了“2006—2010年學校自主發展規劃”專家論證會;4月,學校教代會審議並通過了此項《規劃》。《規劃》客觀地總結了萬州二中在進入21世紀最初幾年所取得的辦學成績和所具有的辦學優勢,分析了當前辦學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指出學校未來發展必須堅持“自主發展”的思路和策略。《規劃》把學校發展定位為“立足庫區教育發展領先,打造重慶市一流學校,增強學校在全國的影響”;提出了學校到2010年所要實現的整體發展、辦學規模、師
萬州二中萬州二中
資建設、學校管理、教育科研、校園文化建設、後勤管理等一系列發展目標;提出了有關學校自主發展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以及實現學校自主發展規劃的督導機制。
單設高中改校名逐步擴大辦學規模為適應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適應社會進步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萬州二中在區政府、區教委的統一規劃下,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實力,提出了“逐步擴大辦學規模,不盲目追求生源數量,重在提高教育質量”的發展思路。
2002年5月,萬州區人民政府同意將“重慶市萬州第二中學”更名為“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當年招收高中14個班(擴招4個班),停止國中招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