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塔[浙江金華]

萬佛塔[浙江金華]

萬佛塔位於城東將軍路與酒坊巷的十字路口,始建於嘉祐七年,1939年,被國民黨軍隊炸毀。1957年在萬佛塔出土了多件文物,其中就有被稱為國寶的五代鎏金觀音造像。

基本信息

簡介

(圖)萬佛塔[浙江金華]萬佛塔[浙江金華]

萬佛塔是宋朝嘉佑年間高僧居政募建,始建於嘉祐七年(1063年),大約到治平初年建好。因每塊磚頭上都雕有佛像,俗稱“萬佛塔”,因為這塔,寺名又改為萬佛寺。萬佛塔初建時為9層。

明清年間,塔頂經常被大風吹落。道光年間由和尚定欽募資大修,加高為13層,內設樓梯曲折而上。

1939年,國民黨軍隊七十九軍軍長王鐵漢藉口該塔目標過大,易招日軍飛機轟炸,而將該塔拆毀。從此,萬佛塔便在金華城中徹底消失了。1957年,萬佛塔地宮發掘轟動一時。

1956年底,因某工程在萬佛塔原址取用石塊,發現蓋在塔基中心的石板上有洞,並可看見洞內文物。金華有關部門在得到匯報後,立即電報通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萬佛塔塔基發現文物的訊息轟動了金華市,大批民眾到現場要求參觀。

萬佛塔已經沒有了,原來的地宮已經成為軍分區醫院的一個抽水房了。正門大殿現在成為金華是博物館的籌建處了。

塔基與地宮

萬佛塔塔基呈六角形,兩角之間長度為9.9米。塔基用較整齊的長形石塊砌成,有些石塊上還雕著雲紋。在每塊長石塊之間,粘以三合土,並夾有錢幣。塔基中心蓋著一塊方形石板,邊長為1.5米。這塊石板中有一個鑿得很不整齊的洞。

萬佛塔地宮就是由六塊大石板砌成的一個方盒子,裡面放滿了文物。整個地宮高1.57米,底部鋪有一層碎石塊,最下面為岩石。地宮四壁刻滿經文,石板外有一層堅實的夯土。

歷史

“萬佛塔”是三國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造的。傳說孫權母親生前好四處出遊,燒香求祈,並精通風水地理學。走遍吳越,惟有金華風水最好。

在抗日戰爭時,金華城區的防空警報信號設在塔中,一旦發現日機空襲,塔上便有人鳴鐘示警。

1939年,國民黨軍隊七十九師駐紮金華,該師師長認為該塔年久不倒,塔中必有鎮塔之寶,企圖得寶,命人拆除該塔,藉口該塔目標過大,易招致日機轟炸,結果終無所獲。此後,萬佛塔竟成一堆廢墟。

無底洞

相傳有一年發現該塔向西傾斜,那時,科學不發達,人們曾採用扶乩求神問卜,說什麼三人共一眼的方能治正此斜塔。結果由一個眇一目的人扶著兩個瞎子算命先生,內有一個瞎子說,在塔的東面要挖一口井和一口塘,這樣才能使塔扶正。這口井至今還在,人們叫它“塔地井”。這口塘由於年深日久,被人們倒垃圾和泥塊而填沒。日後,那片土地上蓋了房子住了人,人們叫它“無底洞”。

出土文物

(圖)萬佛塔[浙江金華]萬佛塔[浙江金華]--出的土文物

據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藏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文物登記目錄:

嘉佑七年石經幢1座。

銅觀音坐像1尊;銅地藏坐像2尊;銅坐像大小共17尊(有部分缺背光座);銅立像大小共31尊(部分缺座);千佛像8尊。

銅龍1條;銅麒麟1隻:銅馬1匹。

銅佛座20座;銅佛背光9個;鐵鑄立像2尊;鐵鑄坐像2尊;石雕坐像1座。

金塗塔的蕉葉山花3朵;鐵鑄金塗塔4座;銅鎊金塗塔11座。

銅素麵鏡1面:素麵小方境一面、亞形素麵銅鏡5面;圓形素麵鏡4面;圓形素銅鏡15面;亞形禽獸葡萄鏡1面;禽獸葡萄鏡1 6面;菱花鏡4面;飛天鏡1面;千秋萬歲鏡1面;花鳥鏡2面。

“先師太道禪”磚1塊。

彩繪石座1塊;連座心經石刻1副。

銅盒3個;銅零件6件。

萬佛塔塔磚(磚上有造像)1塊。

石座1塊:“龍宮”石座1塊。

“龍宮”刻經及題記石刻6塊。

萬佛塔塔基長石塊(上有浮雕)若干。

共出土文物188件,分別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其中,銅觀音像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地宮發掘

五代鎏金觀音造像五代鎏金觀音造像

1956年底,解放軍駐金華某部要在塔的原址上建醫院,整修場地時,一名士兵突然發現地下有石頭地宮。這一天,是1956年12月31日
時任金華市人民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的嚴瑞生如今還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況:“部隊馬上停止施工,將這個發現層層上報給上級政府。”
省文物局的專家王士倫也連夜趕到金華。與此同時,當時是金華市人民委員會建設科(相當於現在的金華婺城區建設局)技術員的何孫耕帶著2名泥工、2名普工來到了現場。
1957年元旦的下午1點,萬佛塔地宮挖掘工作開始。
如今,何孫耕已是88歲,但當年的一幕幕,猶在眼前。
“從1月1日下午1點,一直到1月2日中午12點,我們都沒睡過覺。”何孫耕說,在用鋤頭挖開了地宮上方1.3米的硬土之後,施工人員看到了有一個小洞的石蓋。
吊走石蓋之後,1.5×1.7米見方的地宮就呈現在人們眼前。石坑分兩個部分,一邊是一隻放在石座上的鐵箱,一邊是一尊石經幢,鐵箱裡面放著最精美的幾件文物,“鎏金觀音像就在鐵箱裡。”鐵箱邊上還放著一個箱蓋,石經幢旁也擺放著密密麻麻的文物,“大概有一百多件文物,要是一件一件擺開位置不夠,所以就見縫插針地疊放在一起。”
何孫耕回憶說,當時大家還在想怎么這個鐵箱不蓋上呢?後來才發現整個鐵箱和觀音銅造像一樣高,都是49.5cm:“大概宋朝人當時疏忽了,忘記把鐵箱的厚度也算進去,因此如果要硬蓋上箱蓋會破壞觀音像,也就只能打開著了。”

文物出土後,當時決定辦個簡單展覽,“第一次在后街的工人文化宮展覽,後來大家不滿足,說場地太小,又在環城國小的小禮堂安排了一次展覽。”何孫耕說。
展覽結束後,文物隨即被送到杭州保存研究。很快有了一個共識——宋朝建塔,這個地宮亦在建塔之時就造好,放入佛像和其他物品後隨即封閉,至今已有千年,其中最珍貴的“鎏金觀音銅造像”,是更早一些的五代十國時製作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