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四中

萍鄉四中

萍鄉四中創建於1982年,是市教育局直屬的一所初級中學,坐落在市中心,瀕臨萍水河沿河路,她紮根在萍鄉歷史文化寶地——文昌宮上。2007年台胞校友謝德善將軍和龍宜群先生在四中設立了“善群獎勵基金”,獎勵教育教學成績突出的老師和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環境優美,設備先進,教學質量過硬,校風優良,在社會上享有很高聲譽。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名稱:萍鄉市第四中學

學校組成:昌明樓,文心樓,格致樓,150米環形塑膠跑道,塑膠籃球場足球場

歷史沿革

萍鄉市第四中學創建於1982年,是市教育局直屬的一所初級中學,坐落在市中心,瀕臨萍水河沿河路,她紮根在萍鄉歷史文化寶地——文昌宮上。2001年由省教育廳命名為江西省中英文雙語實驗學校,是萍鄉市目標教學改革實驗基地,江西省示範性初級中學。

師資力量

現有學生2000人,教師138人,擁有全國特級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優秀教師3人,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教練2人,全國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獲得者5人,國家級課題試驗優秀教師4人,赴英國培訓的英語教師4人,市級學科帶頭人4人,省級優秀班主任1人。

課程設定

學校開設了器樂、籃球、電腦、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課程。2007年台胞校友謝德善將軍和龍宜群先生在四中設立了“善群獎勵基金”,獎勵教育教學成績突出的老師和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環境優美,設備先進,教學質量過硬,校風優良,在社會上享有很高聲譽。

辦學成果

學校創辦26年來,不斷推進名師名校建設,錘鍊和弘揚四中和諧發展的團隊精神、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大膽實驗的創新精神,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1985年被共青團中央評為“開闢多種渠道,培養新型人才”先進學校。1997年獲全國“優秀家長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稱號。1998年三月獲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先進單位”。1999年被國家教委授予“勞動技術教育先進單位”稱號,被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2000年被評為全國“目標教學改革先進單位”、“全省事業單位全員契約聘任制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被省教育廳授予“江西省電化教學示範學校”。2004年被省教育廳命名為江西省唯一的“雙語教學研究基地”。2007年被江西省教育廳授予“德育示範學校”、“人民民眾滿意學校”、“全國新世紀國中數學實驗基地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被國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光榮稱號,是江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初級中學。同年,萍鄉四中七年級十班的同學61天深情呼喚,喚醒了患病昏迷兩個月的葉璀琦同學,感動萍鄉。時任萍鄉市委書記的謝亦森同志高度評價“愛的教育創造生命奇蹟”。

在全國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英語奧林匹克競賽中,代表了萍鄉的水平,三年連續頻獲大獎。2006年18人獲國家級獎勵,4人獲全國一等獎;2007年36人獲國家級獎勵,5人獲全國一等獎。2008年43人獲國家級獎勵,8人獲全國一等獎,並囊括全市一等獎,刷新學校歷史,也再次刷新萍鄉市國中學科競賽歷史,跨入全省學科競賽先進學校行列。

中考成績驕人,2004—2007連續4年,張侗、黃懿傑、馬毅鵬、文才同學分別奪得市中考狀元, 2008年在萍鄉中學保送生考試中劉鴻成同學獲得第一名,游建鵬獲得中考全市文化成績第一名。

學校畢業生在全省乃至全國頗具實力,2007年全省選派24位優秀高中生赴日本交流學習,其中4名是我校畢業生。李伊雯同學在中央電視台“CCTV希望英語風采大賽”獲優勝獎,是萍鄉市取得的最好成績。

當前,萍鄉四中在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的直接領導下,全校教職工團結一致,按教育規律辦事,大膽實驗,銳意創新,走內涵發展之路,創全面發展之優,示素質教育之范,為培養綜合性一流拔尖人才而努力奮鬥。(截止2008年12月)

奧賽成果

學校奧賽成績碩果纍纍,多次在全國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競賽中獲獎。

2005年奪得全國學科競賽一等獎1人、二等獎1人,三等獎4人。

2006年,鄭瑾瑜、徐煜、王天一、黃婧依4人分別獲得英語、數學、物理全國奧賽一等獎,另有14人奪得全國奧賽二等獎、三等獎。

2007年,有36位同學獲得國家級獎勵。

2009年,吳亞明、胡琦、施力軒、肖慶華、謝逸超、蔣蔚芳分別獲得化學、物理、數學、英語奧賽一等獎,特別是物理奧賽總分也獲得二等獎。另有30多位同學獲二、三等獎。

2010年,萍鄉四中獲物理、化學團體總分一等獎,陳錦鑫、袁宇陽、羅毅超、劉暢、陳煌分別獲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奧賽一等獎。周先達等44位同學獲得國家級獎勵

2011年,萍鄉四中的李旭傑,李旺,楊辰,劉曉璇,溫馨,龍穎楨,周思昊等多位同學獲得國家級奧賽獎勵

中考成果

學校連續多屆獲中考狀元。

2004年,張侗以619分總成績獲萍鄉市中考狀元。

2005年,黃懿傑以649高分獲萍鄉市中考狀元。

2006年,馬毅鵬以672奪得萍鄉市中考狀元,翁浩毅以671獲得第二名,在萍鄉市中考前10名中,萍鄉四中占有8人。

2007年,文才獲得中考狀元。

2008年,再度繼續獲得中考狀元。

2009年,徐鈺菁以671在獲中考狀元。

2011年,劉曉旋以739分文化成績全市第一

內涵式發展

近日,萍鄉四中捷報頻傳,該校學生在全國奧賽上一舉奪得物理、化學兩學科團體總分一等獎的榮譽;陳錦鑫同學以116分名列2010年全國奧數第一名,分數打破萍鄉歷年國中奧數記錄;袁宇陽、羅毅超同學獲2010年全國物理競賽一等獎;劉暢、陳煌同學獲2010年全國化學競賽一等獎;劉暢同學獲全國英語競賽一等獎;周先達等44位同學獲2010年學科競賽國家級獎勵。自2004年起,萍鄉四中連年創下萍鄉地區參加國中奧賽拿獎的新記錄:2004年張侗拿到萍鄉歷史上的首個全國奧賽一等獎,2007年四中獲化學奧賽全國團體總分三等獎,2008年獲物理奧賽全國團體總分三等獎,2009年化學、物理奧賽同時獲得全國團體總分二等獎,並成功舉辦江西賽區頒獎大會。四中的特長生培養成果一年比一年豐碩,這也是該學校內涵式發展的一大成果。

文化符號篇——活力校園

萍鄉四中於1982年建校,萍鄉中學、萍鄉二中、萍鄉三中、萍鄉師範、萍鄉教育學院等都在這個校址上留下了成長的腳步。2000年被教育部課題組授予“全國目標教學研究先進單位”,2006年教育部課題組授予“全國‘Z+Z’智慧型教育平台套用於國家數學課程改革先進單位”。2007年9月,國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2008年評為“江西省民眾滿意學校”,同時榮獲“全市基礎黨組織十面紅旗單位”。

四中校長劉新泉笑談四中擁有獨一無二的“地緣”。萍鄉四中紮根在萍鄉歷史文化的寶地“文昌宮”上,從清朝嘉慶年間起開辦興賢堂,後陸續開辦樂英堂、尚賓堂、育才堂、樂泮堂、勸賢堂,後統稱六堂辦學。為傳承這一歷史文化,四中將六堂分3個年級命名,每屆新生命名兩個班,激勵學子繼往開來,立志成才。“班級命名”為四中打上了深厚的文化符號烙印。

除了“地緣”,四中還擁有廣泛的“人緣”。萍鄉四中在市教育局和台胞、企業家、校友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善群獎勵基金會”,自2008年起,基金會已主辦了3屆穀雨歌會。在穀雨歌會上,有每個班師生動聽的歌聲,有留美的校友賀信,有保送清華大學在讀校友的返校演講,有企業家對優秀學生的頒獎……歌會成為了學校文化的一塊品牌,這個平台也促進了“勤奮、嚴謹、創新、發展”校風的不斷最佳化,有個班級通過近半年的課餘排練,在歌會上演出獲得了成功,班級的自信心大增,班風不斷好轉,期末考試時平均成績獲得同類班級的第一名。以後的每一年,四中都舉行了穀雨歌會,播種希望,收穫信心。

創新教育篇——智慧課堂

“新課程改革,就要堅持創新,走內涵發展道路”,多年來主抓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梁校長告訴筆者。2001年萍鄉四中率先在全省實施新課程改革實驗,幾年來,學校在師生關係、課堂效果等內涵上都有所突破,推動了學校的創新與發展。

新課程實驗的本質特徵是對傳統落後的教學思想進行對比、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讓學生相信他是一個真誠的、可信賴的、有感情的指導者,師生要建立融洽、和諧的情感關係。曾有名學生向校領導反映,班主任總是用疊音親昵地稱呼一位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同學,他認為老師偏心,校領導了解這個情況後高度重視,叮囑其班主任要改變方式,同時建議其他教師可以採用暱稱拉近與學生距離,經改變後,這名學生初三參加全國奧賽拿到了數學、物理、化學三科二等獎,由此可見融洽的師生關係有助於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教學中,學校套用新的理念,抓住“實踐與活動”、“合作與交往”、“差異發展”三大新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比如學校根據學生對聲像學習最感興趣的這一特點,把教材製作成開放的聲像光碟,讓學生去觀賞和揣摩,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學校還尤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個性、展示個性、塑造個性。學校培養了一批有能力、善鑽研、有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讓他們將新的教育理念滲透到課堂中,同時經常舉行各類競賽,對優秀學生進行獎勵,既鼓勵了學生髮展,也便於挑選特長苗子,進行個性化培養。從2004年新課程實驗的首屆畢業生考試,連續6年奪得萍鄉市中考狀元桂冠,參加全國學科競賽一年一個台階,共有200多人獲得數、理、化、計算機、英語競賽國家級獎勵,有6次獲團體總分獎,2009年5月13日全國化學競賽江西賽區首次在萍鄉四中舉行頒獎大會,這也是在萍鄉市舉行的第一次頒獎大會。

人文素養篇——幸福生活

走內涵發展的道路,保證學生學習幸福指數上升。全國優秀教師左德鴻班上有位女學生,因父母離異情緒很不穩定,一次離家出走了,左老師找了3天才找到這位學生,一見面,母親般的左老師不是批評而是緊緊抱著她,整整擁抱了10分鐘,並淚流滿面地對學生說“對不起”,10分鐘溫暖的擁抱,溫暖了學生的心,填補了母愛,這位女生後來把老師看作自己的母親,學習成績直線上升,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高中。“愛”是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幸福學習生活的大門。

萍鄉四中的運動會 萍鄉四中的運動會

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學校還發現“同學關係友好”排在學生在校讀書幸福原因的前列,於是,學校從入學新生的班級建設開始,培養班級的團隊精神,建立一種團結、和睦、友愛、積極向 上的心理關係,培養學生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去年萍鄉四中在郊外掛牌成立了一個拓展訓練基地,首批訓練的內容是團隊精神,作為新生入學教育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第二批訓練拓展內容以教材綜合社會實踐活動要求為依據,全面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是編演短劇,九年級第三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是神話。學校便到基地讓學生去考察儺神廟,請民間藝人傳授儺神舞,讓學生著裝體驗表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效果和學習幸福感。

人們常說:教育需要智慧,需要仁愛。相信萍鄉四中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充滿智慧的教育教學、充滿人文關懷的學習氛圍,必將在內涵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