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市第三中學

萍鄉市第三中學

萍鄉三中是江西省優質高中建設工程項目學校、江西省重點建設學校,著八十年辦學歷史,有著優良的辦學傳統、輝煌的辦學成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學校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有高級教師107人,中級教師86人,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6人,28名在讀碩士研究生,56個教學班級,在校學生人數2630人,在職教職員工249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學校座落在繁華的市區中心,校園占地面積為120畝。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教學樓、科技樓、學生公寓樓、圖書館等主要建築布局合理;魚池、廣場、宣傳欄、休閒花園等設施錯落有致;標準的塑膠跑道田徑運動場建設在校園的東面,整個校園綠草如茵,環境優雅,花園式的校園給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學習環境。

學校管理

萍鄉市第三中學萍鄉市第三中學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是萍鄉三中的辦學宗旨;“創建省級示範性優質高中”是萍鄉三中的辦學目標;“以學生髮展為本”是萍鄉三中的育人目標(即:一顆愛國心、一身好習慣、一口國語、一筆好書法、一門突出特長、一流的科學文化素養、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一副健美強壯的體魄。);“讓每一位教師盡展才華,使每一個學生大有進步”是萍鄉三中的教育理念;“求真、求實、求信、求新”是萍鄉三中的校訓,“廉潔、公正、高效、開拓”是萍鄉三中的乾訓,“團結、實幹、愛生、奉獻”是萍鄉三中的師訓,"勤奮、守紀、尊師、愛校"是萍鄉三中的學訓。
學校堅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並舉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師的個性,發揮教師的特長。教學管理執行過程管理(教學常規管理)、階段管理(期中、期末教學成績評價)、終端管理(中考、聯考成績評價)的全程管理模式。使教師在教學上形成"務實、進取、嚴謹、高效"的良好教風,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優秀教師。德育管理執行"以導為主,導教並舉"的五套管理制度(班級目標管理評分辦法;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評選辦法;獎學金制度;學生安全管理制度,即學生在校十不準和校外十不準制度;學生德育操行評估方案),使學生在學習上形成"好學、守紀勤奮、向上"的良好學風。後勤管理執行三套管理制度,即水、電管理制度;物資採購管理辦法;財務(經手、驗收、審核、審批)制度,充分發揮資源效益,杜絕浪費和違紀事故發生。

辦學設施

構建學習型學校和和諧平安校園,創設有利於師生全面發展的平台;開闢聯考、競賽、特長三條學生成才通道;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創新辦學機制;在創新中走向成熟,在超越中打造品牌。我們將努力做到:一流的校園--不重豪華重品位;一流的設施--不在貴重在實用;一流的隊伍--不找藉口找方法;一流的管理--不講面子講細節;一流的質量--不唯生源唯超越。

80年校史

萍鄉市第三中學萍鄉市第三中學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丙寅
六月一日由顏度堅召集社會人士商議創辦鰲洲中學,組織私立鰲洲中學校董事會。推舉顏度堅,陳君豪,張浣天為常務校董事,並推定張自立,林立擬具校董會簡章。六月七日由常務校董聘請陳鐵佛先生為校長,陳錫為總務主任。六月十日開始募集義務金,擇鰲洲書院為校址,興工整修。九月六日因學生人多,校址狹小,乃召集臨時校董事會,議決學校遷移至城內南門樂英堂,九月七日開始將樂英堂整修,十五日搬遷,校名為”私立鰲州中學”。學制國中三年。附設平民夜校兩班。附設勤工儉學部,創辦販賣、洗濯、栽培等事業。參加北伐慰勞隊,派學生十餘人往高坑、上埠一帶慰勞革命軍。組織假期宣傳團,於寒假分往四鄉作革命宣傳。
1927年(民國十六年)丁卯
三月,校董會派常務校董晉省接洽立案事宜。十一月經省教育廳核准立案。第二任校長陳洪照。七月改校長制為委員制,陳洪照任委員長。自二月始組織募捐委員會,呈請縣政府出告示勸捐。後因”六·五”事變發生,募捐事遂中止。九月重新組織募捐委員會,修改募捐簡章。該校頗得鄉親父老之信賴,樂捐田資者甚多。出”鰲洲”刊。繼續附設勤工儉學部。舉行第一次春季運動會。組織演說會,每星期進行一次。
1928年(民國十七年)戊辰
胡自益先生上半年任校長,下半年中途辭職,由常務校董聘請張釗為校長,張不就,改聘李邦直為校長。除繼續第二學年各項事業外,還增設下列各項:組織國技團;組織新劇團,組織黨(按:指國民黨)義研究會,籌設民眾補習學校,舉行第二次春季運動會。一月十四日開常務校董會,提議改普通中學為職業學校,後因經費不足而未實現。
1929年(民國十八年)已巳
校長李邦直。十月十三日由校董會發起,召集教育界人士開聯席會議,組織籌辦職業教育委員會。十月職業教育委員會在該校召開成立會。國中普科第一屆畢業40名。
1930年(民國十九年)庚午
校長鬍自益。四月學校報準教育部備案,經費方面除由省教育廳及財委會常年補助外,由校董37人各捐義務基金50元,並募集資金購置基本田租八十擔,于樂英堂內添建教室一幢。初普第二屆畢業44名。
1931年(民國二十年)辛未
校長段一中。秋,呈準增辦初級農林科,並經指撥舊署廢址(今市醫院住院部所在地)為該校農場。初普第三屆畢業57名。1932年(民國廿一年)壬申校長段一中。從當年至1935年間於舊鎮署廢址自建農科校舍一幢。初普第四屆畢業89名。
1933年(民國廿二年)癸酉
校長陳洪照。初普第五屆畢業34名。
1934年(民國廿三年)甲戌
校長陳洪照。初普第六屆畢業42名,農林科第一屆畢業18名。
1935年(民國廿四年)乙亥
上期校長陳洪照,下期校長顏度堅。初普第七屆畢業66名,農林科第二屆畢業23名。
1936年(民國廿五年)丙子
上期校長顏度堅,下期校長袁式伊(克行)。初普第八屆畢業36名,農林科第三屆畢業13名。
1937年(民國廿六年)丁丑
抗戰爆發。校長陳洪照。初普第九屆畢業42名,農林科第四屆畢業12名。
1938年(民國廿七年)戊寅
實施戰時教育,實施導師制。避敵機轟炸,學校搬遷湘東排上。上期校長李兆封,下期陳紹明。初普第十屆畢業88名,農林科第五屆畢業19名。
1939年(民國廿八年)已卯
上期校長陳紹明,下期童蒙文。初普第十一屆畢業58名,農林科第六屆畢業22名。國中普科增開春季班,決定每年春季招生。
1940年(民國廿九年)庚辰
學校因日寇侵擾,再搬至三山。校長童蒙文。初普第十二屆畢業36名,農林科第七屆畢業19名。
1941年(民國三十年)辛巳
校長童蒙文,教導主任易鴻元。據省政府訓令教字第04142號,4月19日發;鰲洲中學注重學生體育鍛鍊。初普第十三屆畢業52名,農林科第八屆畢業17名。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壬午
校長童蒙文。1939年開設的春季班學生期滿畢業,即一月普科第十四屆畢業24名,六月普科第十五屆畢業67名,農林科第九屆畢業25名。從當年起至1954年止,由於春、秋兩季均招生,國中普科每年均有兩屆畢業生。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癸未
校長童蒙文。呈準增辦高中班,招收新生。刊北門外力行村航空修理工廠廢址,將尚未竣工之廠房二幢加以修建作為學生宿舍,並籌款自建新教室及辦公室二層樓房一幢,修築圍牆、校門,開闢運動場。以力行村(原青草沖,現鳳凰山莊處)為校本部,舊鎮署為第二部,樂英堂(今四中處)為第三部。學校因得到進一步發展。據省政府訓令(教學第03111號,民國二年四月發),”私立鰲洲中學辦校成績尚屬良好,應傳令嘉勉,以資獎勵。”一月,初普第十六屆畢業29名,六月初普第十七屆畢業102名,農林科第十屆畢業29名。
1944(民國三十三年)甲申
六月,日寇犯境,上學期未始而散。十月,學校遷蘆溪高樓一帶。十一月十二日第34次校董會決議,童因病退,票選李兆封繼任。抗戰期間,學校師生踴躍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學生組織學社,以其名義開展學習活動和抗日討汪(精衛)運動。當時比較活躍的有“激流”、“開荒”、“碧鋒”等學社。一月,初普第十八屆畢業76名,六月,初普第十九屆畢業72名,農林科第十一屆畢業53名。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乙酉
八月,日本投降,二戰結束。上學期(三月)學校搬回青草沖開學,校長李兆封。一月,初普第二十屆畢業86名,六月,初普第二十一屆畢業93名,農林科第十二屆畢業33名。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戌
校長李兆封。舉行建校二十周年慶典。一月,初普第二十二屆畢業56名,六月,普高第一屆畢業55名,初普第二十三屆畢業80名,農林科第十三屆畢業14名。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丁亥
上期校長李兆封,下期顏度堅。上期,高中學生與國民黨接兵部隊進行鬥爭,國民黨部隊強行抓學生當壯丁。抗戰勝利後,該校學生多次鬧學潮,如痛打三青團骨幹分子xxx等。一月,初普第廿四屆畢業63名,6月普高第二屆畢業85名,初普第廿五屆畢業100名。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戊子
校長顏度堅。期終考試前,學校發生趕“考”(教務主任:考昭緒)與護”考”(考昭緒當時屬進步人士)鬥爭,學生“護考”取得勝利,迫使學校派人到萍蹤旅社將考昭緒夫婦接回。一月,初普第廿六屆畢業39名,六月,普高第三屆畢業74名,初普第廿七屆畢業74名。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已醜
三月至七月間,中共萍鄉地下黨組織在校進行革命活動,其主要負責人有中共南昌城工部派來的王裕興老師及湖南派來的周以存老師。他們在學生中發展地下黨員,進行革命宣傳。七月廿二日解放軍進入萍鄉境內,師生熱烈迎接解放,不少學生踴躍報名參軍參乾。留校學生組織”遊牧劇團積極參加社會革命宣傳活動。”
上期校長顏度堅,下期王楠材。秋,經校董會決議,初級農林科停止招生,原有農林科學生併入國中普通班學習。由於解放時大批學生參軍參乾,學生由上期的1009名減於下期的722名,減少29%,高中編三個班,國中編十個班。教師薪水以徵收學生學費為來源,待遇按人民政府制定標準:高中教師每周授課25課時者,每月支付大米450市斤,國中教師415市斤,折合稻穀發給。根據人民助學金比例和辦法,由學校設免費學額三名。
全校教師下期統一參加縣教師聯合會。下期學校成立校務委員會,由全校教職工、學生推選代表參加。一月,初普第廿八屆畢業48名,六月,普高第四屆畢業90名,初普第廿九屆畢業63名。
該校自開辦至解放,其歷屆畢業生即高中304名,國中普科1749名,初級農林科297名。
1950年庚寅
校長王楠材。王校長和少數師生奉上級調派參加縣土改文工隊下鄉,配合土改作巡迴演出。
1951年辛卯
縣人民政府正式任命校長王楠材。學校奉上級指示,由鰲洲、蘆溪,金山三校合併,改為縣立,暫名”萍鄉縣立聯合中學”,金山設分校。
1952年壬辰
上期校長王楠材,下期增設副校長兩位:陳靜波和劉方元。署期全校教師赴南昌參加全省中學教師思想改造學習。上級重申學校向工農開門。大量招收新生,一年級新生達十一個班。學校最大年齡28歲,三人,已婚;22歲三人,21歲8人。改校名為”萍鄉縣立中學”(據”歷屆畢業名冊”)
1953年癸巳
副校長陳靜波、劉方元。教師學習蘇聯凱洛夫教育學,教學中開始採用蘇聯五級分制。
1954年甲午
副校長陳靜波、劉方元。學生會和團組織,不但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還組織同學開展自學活動,文娛活動和體育活動。由於學生人數增加,在市內東門小橋背設立分部。
1955年乙未
副校長劉維霞、陳靜波(中途調離)、劉方元(二月調離,十二月調回)。學校下期開始建立黨組織,鍾啟才任書記。署期全校教師在樟樹參加南昌專區中學教師反胡風學習。九月,四名教師被關押,一名自縊。整頓財經,總務主任、會計、出納被關押。近幾屆宜春地區國中統考,該校總分均在前三名之內,語文成績曾名列第一,語文教研組被評為先進集體。改校名為”萍鄉第一初級中學”。
1956年丙申
將語文分設為”文學”、”漢語”兩科,教材有國中文學課本六冊,國中漢語課本六冊。教學上按照生產管理部門的工作方法,開展學習競賽,規定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指標,教學上出現混亂現象,師生教學負擔過重。
1957丁酉
從年冬到58年春,開展“整風反右”運動,學校教師按指標劃右派8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均已改正)。十三名同學報名參軍,賀xx被選為飛行員,接受縣武裝部頒發的“紅旗獎”。下期,“文學”“漢語”又合為語文一科。
1958年戊戌
教育大革命,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學校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種有蔬菜25畝,自給有餘。
下期,開始復辦高中,招收高一新生一個班。改校名為”萍鄉第一中學”。大躍進開始,學校師生停課,來到五坡下參加大倆來年煉鋼鐵運動。
1959年已亥
上期,鍾啟才調離,肖德勝調入,擔任書記兼校長。下期,宜春專區文教處先後在該校召開”體育教學工作”與”學校衛生工作”兩個現場會。
1960年庚子
九月,肖德勝調離,劉維霞接任書記兼副校長職務。進行改革學制試驗,開辦“躍進班”,從初二年級中挑選部分學生進入高一年級學習。
1961年辛丑
二月,副校長劉維霞調離,肖樹棠接任副校長。三月,李漢調入任書記兼校長。復辦高中,第一屆高中畢業生53名,35名考入各類大專院校。新建教室四間。
1962年壬寅
下半年,高中又停止招生,原有高一、高二年級學生轉入萍中(國家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
團委書記劉紹明被評為縣(市)先進工作者。
1963年癸卯
舊教學樓倒坍教室一間,很幸運,由於老師上課時警覺樓面有響動,及時帶學生離開教室,未造成傷亡事故。
1964年甲辰
翻修教學大樓,安裝高壓電。學校開始有電照明。
1965年乙巳
七月,李漢調離,肖樹棠升任校長。
1966年丙午
劉殿卿調任副校長。“文化大革命”開始,工作組進校,學生成立“紅衛兵”組織,校長和個別教師被揪出批鬥,學校領導靠邊站,由“造反派”管理學校。學生“停課鬧革命”,部分學生外出“串聯”。
1967年丁未
上期繼續“停課鬧革命”。七月,號召”複課鬧革命”,但只學《毛主席語錄》。
取消班級,改為連隊建制。出現“文斗”(寫大字報),少數同學搞“武鬥”。
1968年戊申
八月,學校管理體制下放,劃歸學校所在地彭高公社領導,改校名為“彭高中學”,由公社派“貧宣隊”進駐學校,成立“學校革命委員會”。主任劉文發,副主任陳邦詹,陳競新。學生正式複課,畢業生回響號召“上山下鄉,多數教師下放農村。在教師中開展”三查”(查歷史、..等),實行民眾專政,有的”三查對象”被民眾組織宣判了徒刑。
1969年己酉
三月,“貧宣隊”撤離,“工宣隊”進校,改校名為”萍鄉三中”。九月,學校撤消合併,校舍歸萍鄉市無線電專用設備廠接管。校具,教具由市教育組主持分配給全市所有重點國中和高中學校,圖書館財產(包括所有圖書,報刊資料及書架、閱覽桌椅等)全部撥給萍中。少數教職員工調入萍中。
1970年庚戌
學校已撤併。
1971年辛亥
十一月,市教育組張愛蘭,傅文春等負責人根據市革委會恢復原”萍鄉一中”的意見,會同市計委主任歐陽志鳳選擇新校址,最後擇定郊區山下村鎖匙灣(即今市內躍進大道96號)為重建新校舍。
1972年壬子
三月,正式成立重建一中辦公室,由傅文春、何寶元、易家炳和肖本熙負責籌建。六月,先後調來朱忠華負責全面,劉維霞負責財經和落實中共中央28號檔案精神,肖本熙負責搞基建。九月,購地初步結束,第一期共購地66.3畝。十月,破土動工,興建第一幢三層教學樓,教室24間,計面積2873m2,造價10萬8千元。學校重建經費來源:原籌措8萬,後經市革委會撥給落實民辦中學款10萬,省撥機動財辦15萬,市無專廠償還原青草沖校舍款10萬元。
1973年癸丑
九月廿日,第一幢教學樓竣工開學,正式確定校名為”萍鄉市第三中學”。劉維霞任校長。學制為二二制(即國中二年,高中二年)。學校僅有一幢教學樓,許多教師以及家屬只能在建築工地上的工棚里或用木板臨時搭建的屋裡居住。學生上課缺少課桌凳,擠坐上課。國中8個班,高中3個班,學生共600餘人。
1974年甲寅
五月,續購土地48畝,興建第一幢教工宿舍,面積為400m2左右。“工宣隊”進校。學校頻繁開展學工,學農活動,先後有多班學生分別在工廠和農村進行勞動鍛鍊。上訪聯絡站反潮流,學校教學秩序又陷入混亂局面。第二屆國中畢業。
1975年乙卯
整頓教育工作。五月,劉維霞、肖本熙等人赴省要求落實28號檔案精神,幾經周折,最後才得省委書記黃知真親自撥給校舍補償費15萬元。十月,開始籌建辦公樓(現學生公寓地址),計1100m2,造價6萬6千元(76年完工)。十一月,開始興建禮堂和體操房(現“桂園”地址),花費時間兩年零九個月建成。計2230m2,造價29萬8千元。調趙永成任校長,劉維霞、易守文任副校長, 撤銷教研組,設立年級組。自辦”滅蟲黑光燈”工廠,年純利三萬餘元。第一屆高中畢業。
1976年丙辰
建食堂、公共浴室等,2820m2,造價1.5萬元。從73年到76年,曾多次派專人到大安里、蓮花、永新等地林區購置桌、凳、床具等,花費資金8.5萬元。創辦高中職業班,將高二年級辦成農機、電工、財會、醫務(培養”亦腳醫生”)等四個專業。
1977年丁巳
批”四人幫”於1971年作出的《全教會紀要》,推倒”兩個估計”,解脫精神枷鎖。工宣隊撤出。
建第二幢教工宿舍,計700m2,造價4萬元。國家恢復聯考制度,該校重建後第一屆高中畢業生易金萍和何德生分別考上江西醫學院與江西冶金學院。
1978年戊午
十月,趙永成調離;文經雲接任校長,除原有兩個副校長外,又調來何晃任副校長。陳盈之被授予市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
1979年已未
九月,開始興建電化教學大樓,面積1500m2,投資15萬元,於1980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當年高中畢業生中有20名升入大專院校,8名進重點大學,其中林建勇被錄取在清華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學習。楊軍被選為三中重建後第一個飛行員。國中由二年制改為三年制,當年國中畢業生在校期三年已滿。陳盈之被評為市先進工作者。
1980年庚申
文經雲調離,劉維霞任書記兼校長,何晃任副書記兼副校長,曾自元調入副校長。禮堂落成,新教學樓及電化教室交付使用。興建第三棟教工宿舍,面積1044m2,投資8萬。由於78年始國中改制,初二學生升入初三學習,當時高中無新生,故無高中畢業生。學校教工女排獲市教工女排賽第一名。
1981年辛酉
開始修建圍牆、水泥馬路,共投資8萬餘元。學生賴升昌入選飛行員。
1982年壬戌
被江西省第六屆運動會評為”民眾體育先進基層單位”。高中由二年制改為三年制,故當年無高中畢業生。左秋英老師被評為市優秀班主任,出席省優秀班主任表彰會。
1983年癸亥
選送肖平山,李文煥二名高中學生為飛行員。應屆高中畢業三好學生徐強萍破400米800米省田徑賽紀錄,被北京航空學院提前錄取。楊明遠老師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工作者”,受到國家教委和教育部嘉獎。
1984年甲子
機構改革,學校領導班子調整:原校長劉維霞,副校長何晃,易守文等三人退居二線。朱華(女)調任副書記,劉紹明任校長,羅景清,施堯祖任副校長。全校推廣上海育才中學”讀讀、議議、講講、練練”八字教學方法,年級組與教研組並行。李妍、王雪峰、鄔文彪、李榮在全國高中數學競賽中獲獎。朱洪海、馮德萍在省中學生田運會上破6000米紀錄。同年被送入大專體院、省體工隊達二十餘名。擴建教室,新建實驗樓一幢,計1483m2,役資15萬元。從72年至84年止,學校基建總面積10858m2,總投資103.1萬元,購地費8萬元,校具購置費10萬元,維修費5萬元。開始集資辦學。開辦幼師和工藝美術高中職業班。戴艷梅老師被評為省優秀班主任,市勞模;陳憶勤老師被評為市優秀班主任。
1985年乙丑
暑假,學校領導班子再度調整,鍾彩萍調入任總支書記,劉紹明、朱華調出,周蘭心調入任副書記兼校長。當年聯考統計,該校共錄取41名,其中考入重點院校8名,大學一般本科19名。高三(1)班學生王雪峰參加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獲江西賽區二等將,名列全省第四,免試直接保送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學習。高三(1)班學生李江龍被選為飛行員。開辦家用電器和塑膠成型兩個高中職業班。在市志辦領導下,成立校志編寫組,編寫出第一部校志。全校教師歡度第一個教師節。
1986年丙寅
學校建校六十周年,歲滿一個甲子。從年初開始著手籌備解放後第一次大規模校慶活動。校黨、政領導親手抓,並從語文組抽調陳文麟具體負責與分布在海內外校友的尋訪與聯絡工作,蒐集整理資料。同時由工藝美術班班主任李強老師帶領全班學生,籌劃與布置展室四個,顯示學校曲折的發展道路與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十一月一日,盛大慶典如期舉行。《萍鄉報》及時報導了三中校慶的圓滿成功。廣大校友及各單位共集資1.3萬餘元,用作學校獎教、獎學基金。二月,鍾彩萍調出,丁運梅從市委宣傳部調入學校任黨總支書記。
1987年丁卯
學校在市教育局統一安排下,開始進行”文革”後第一次職稱評定,有數名教師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數名被評為中學一級教師。同年,市教育局號召學習上海青浦經驗,全校大力推廣青浦教學方法。三中首屆職業班學生畢業,按思想表現與學業成績擇優安排20%進工廠等單位就業,劉曉山考入南昌職業技術師院學習。
1988年戊辰
籌辦萍鄉市造紙機械廠,收取得潤1.7萬。由劉連明同志主持的”人口教育”取得驕人的成績,被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列為”人口教育試點學校”學校。劉連明同志獲得萍鄉市”三八紅旗手”稱號,並破格評為中學一級教師。陳文麟被評為全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
1989年已巳
當年北京發生動亂,萍鄉也有少數學校部分師生上街遊行,三中比較穩定,無一人參與,教學秩序安定。七月,丁運梅調出,郭台堅從市委宣傳部調入學校任黨總支書記。陳憶勤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獲”全國優秀教師獎章”。
1990年庚午
市委、市政府決定三中改辦重點中學,開始在四區輪流擇優招收高一新生。在蘆溪第一次擇優500名學生。九月,周蘭心調出,劉友昆從湘東中學調入任校長。施堯祖調出,湯祖榮、黎家任調入任副校長,為辦好造紙機械廠,學校先後委派胡華堅、張增魯擔任廠長。成立學校勤工儉學辦公室。陽衛被評為”全省優秀青年教師”。
1991年辛未
為完善三中各項設施,市教育局對三中建設投資採取傾斜政策。學校餐廳、圖書館開始籌建,第六棟24戶教工住宅樓建成竣工。根據國家房改政策,開始實施本市新的房政方案,全校共有四十多戶(套)住房出售給該校教職員工。學校黨總支開辦三中業餘黨校。在上栗擇優50名學生。
1992年壬申
學校領導班子調整,郭台堅調出,劉友昆改任總支書記。沈恕珂從萍中調入任校長,參加江西省校長培訓班,學習三個月。圖書館和學生餐廳竣工,交付使用。十戶集資建房的第七棟新教工住宅樓竣工。楊明遠被評為”全國優秀體育教師”和”體育先進工作者”。在湘東區擇優50名學生。《江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被取消。
1993年癸酉
整修學校操場為標準運動場,五月份基本竣工。整理校園環境,加寬道路,修建花園。市教育局黨委確定,在三中校門口建教育電視台,國中教學樓門口改道。全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在該校召開。
第一屆蘆溪擇優班畢業,未完成聯考指標。未能在蘆溪擇優。追回拖欠款215萬元。起訴造紙機械廠拖欠應交學校款項獲勝訴。黃實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獲”全國優秀教師獎章”。
1994年甲戌
三十戶集資建房破土動工。第二屆上栗擇優班聯考超額完成任務,獲教學目標管理獎。文科班考生黃治以681獲全市文科”狀元”,《萍鄉報》加以報導。文理考試科目各有三種獲全市第一,聯考獲巨大成功。繼續在上栗擇優。高中學生參加全國以及省、市數理化學科競賽,多人、次獲獎。參加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獲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三名和道德風尚獎。購置CSC校長辦公系統。
1995年乙亥
調整學校領導班子,九月劉友崑調出,劉包榮從萍中調入接替總支書記,李小青、何堂招調入任副校長。湯祖榮、黎家任退居二線。有彭海林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袁波同學參加全國物理競賽獲全國三等獎,被華東理工大學免試錄取。回到蘆溪區擇優,阻力不大。購置25台電腦裝配計算機室,開設計算機課,重新裝配語言室。獲安源區文明單位稱號。參加萍鄉市首屆中學生藝術節,廖春蘭獲省”十佳”青年教師光榮稱號。開辦家長學校,成立學生集郵協會。
1996年丙子
在湘東區擇優。添置七台電腦,完善計算機室裝備,徹底整修化學實驗室。冬令營百人百里拉練,走紅軍走過的路(萍鄉城—麻田),在萍鄉電視台”昭萍七彩”欄目和江西電視台播出,夏令營”少年軍校”在萍鄉電視台播出。30戶集資建房竣工,教職工住房進一步改善。籌組三中建校70周年大型慶典活動。
1997年丁丑
第五屆上栗區擇優班聯考超額完成任務,共錄取本科以上70人,超額252%完成指標,取得歷年來最好成績,其中黎果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榮獲高中教學質量目標管理獎,繼續在上栗區擇優。初二年級50名同學與麻田中學學生進生”手拉手”活動,用省下的零用錢進行損款捐物,贈書380餘冊,衣物800餘件,在麻田中學建立了”愛心圖書館”。學校舉行”迎香港回歸”健體環城跑和篝火晚會。九月調整學校領導班子,裴細告從二中調入任副校長,何堂招調出。恢復《江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1月2日民革萍鄉三中支部成立。選舉李國斌為支部主委。
1998年戊寅
聯考繼續超額完成任務,其中童廉明同學以686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榮獲高中教學質量目標管理獎。開始停止在四個區擇優。全國遭特大洪災,學校立即在師生中開展向災區人民送溫暖活動,共捐款3萬餘元,衣物3千餘件。該校被評為“江西省民眾體育活動先進單位”。完成翔宇樓加層和行政辦公用房的改造和調整。九月調整學校領導班子,劉包榮書記調出,劉明才由安源中學調入任校長,原校長沈恕珂任書記。20戶合資建房破土開工。
1999年已卯
被評為”全國體育衛生先進單位”,王順民老師獲”全國體衛工作”先進個人。投資興建多媒體教室,改造實驗樓,新建籃球場三個。世范樓完成基建招標。20戶合資建房年底竣工,進一步改善了教師居住條件。三中工會獲市總”先進基層工會”稱號,彭立訓獲省總工會”先進工作者”。劉連明受聘為江西省普通聯考政治學科試評領導小組成員(全省政治學科僅為3名)。
2000年庚辰
獲教學目標管理優勝獎。黨內開展”三講”活動,學校班子經歷了一次鍛鍊。世范樓竣工,並投入使用。該校第一次實行中層幹部競爭上崗,通過競爭的有劉連明、羅小萍、肖文萍、周新萍、肖德夫、劉東,分別為辦公室、總務處、教務處、政務處任正負主任。劉明才校長赴美國進行教育考察。
獲”安源區文明單位”稱號。王順民老師參加華東師大國家級培訓班學習,同年被評為“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先進工作者”。
2001年辛巳
世范樓前廣場修建完工,全部教室安裝閉路電視雙向系統,建立電子閱覽室。食堂改造,並投入使用。獲”江西省現代技術示範學樣”稱號。獲萍鄉市”文明單位”稱號。獲”萍鄉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萍鄉市僅評十個單位,教育線只有該校獲此榮譽。暑期教育局聘請6名美國外籍教師在該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英語口語培訓。劉明才校長受上級派參加了華東師大全國校長研修班學習。
2002年壬午
4月8日,江西省副省長鬍振鵬、市委副書記尹兆書、副市長何建洋來校視察並指導工作。4月10日,江西省教育廳副廳長王占銘在市教育局龍啟連局長的陪同下來校指導工作,並高度評價該校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5月23日,江西省教育廳和體育局聯合對該校進行了全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驗收檢查。6月22日,江西省電教館對該校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驗收檢查。該校被定為”江西少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稱號。7月22日,江西省教育廳對該校進行了全省重點建設的普通中學的實地考察。10月9日,《江西日報》公布該校為江西省”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普通中學。10月9日,該校被省確定為“省優質高中工程建設學校”。10月12日,江西省軍區參謀長周日楊少將在市長鄺小平和副市長吳生陪同下,進行科技文化擁軍工作檢查,並高度評價該校的雙擁工作。劉明才校長被選為安源區人大代表,並獲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和”科技創新”獎,《萍鄉日報》以《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為題進行報導,萍鄉電視台在《萍鄉新聞》中作了人物專訪。李小青副校長被評為萍鄉市”巾幗崗位明星”和萍鄉市勞動模範,《萍鄉日報》以”燃燒的紅燭”為題作了專題報導。學校新建塑膠跑道於9月1日竣工並投入使用。學校新建學生公寓樓竣工並投入使用。翔宇樓全面裝修一新。該校黨總支被評為萍鄉市黨員電化教育先進單位,黨總支書記沈恕珂被評為全市黨員電教先進個人。劉連明通過競爭上崗任該校副校長。三中支部被評為2002年度先進支部。肖文萍獲江西省2000-2002年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工作先進個人,萍鄉市”九五”教學科研先進工作者,萍鄉市中國小教師教育工作先進個人。
2003年癸未
省市中學生運動會在我市舉行。”高中各科德育因素分析及其滲透策略研究”6月6日通過省級鑑定。獲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高中組總分第一名和道德風尚獎。獲江西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四名。王清敏老師榮獎”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萍鄉電視台3月9日進行人物專訪並報導。4月4日,原教育部總督學柳斌同志在市委副書記尹兆書、市人大副主任唐湘萍、副市何建洋陪同下蒞臨該校指導工作。4月24日,副市長何建洋、市教育局局長龍啟連來該校檢查”非典”預防工作。4月27日,省教育廳喻副廳長在市教育局局長龍啟連陪同下,來該校檢查工作。學樣開展學雷鋒活動和”手拉手”活動,向貧困學生捐款3千餘元,捐物3百餘件。《高中新教材教育因素及其科學滲透策略研究》省級課題通過驗收。肖文萍通地競爭上崗任該校副校長。裴細告副校長退居二線。
2004年甲申
該校初升高初三(1)班首次100%升入高中。首次開辦文科實驗班和理科奧賽班。《英語科課堂合作學習主要策略研究》經江西省專家評定組鑑定圓滿結題。9月份成功地聘請了外籍教師-可妮來校任教。投資31餘萬元增購微機70餘台。邀請美國傑弗遜(Jenfson)來校與該校部分學生進行英語口語對話演講。該校榮獲”黃埔匯源”全國生態文化徵文大獎賽區優秀組織獎,獲將學生達16人次。劉連明、段怡被聘為國家級刊物《環境教育》特約記者。獲”江西省綠色學校”稱號。廖春蘭獲江西省”師德標兵”稱號。在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少年隊全國工作委員會等單位主辦的”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活動中,獲全國優秀組織獎。游新軍同學榮獲全國”平安行動好隊員”稱號。
2005年乙酉
成立三個”攜手叢金會”對10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南亞發生特大”海嘯”,全校師生向”海嘯災區”捐款1.2萬餘元。聯考中劉揚洋同學獲全市聯考理科應屆第一名,楊萌同學獲理科應屆第二名,鄧成君同學獲文科應屆第三名。龍翔同學獲”江西省第三屆中學生機器人”競賽國中組滅火比賽一等獎。
6月12日,召開第八屆教工代表大會,選舉了新一屆工會委員會,通過了《校內分配製度改革實施方案》和《萍鄉三中全員聘任、競爭上崗實施辦法》。開始在全市招收文科保送生,共招保送生30名。
劉連明在全國目標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會暨”十五”課題實驗結題匯報會上所提交的論文獲二等獎。曾羽豐同學在全省中學生版圖意識夏令營中榮獲優秀營員。蔡陳嫦同學在全省青少年”興贛富民奔小康”讀書活動中獲”省優秀個人”稱號。高涵、馮璇、丁斯斯、蔡陳嫦、劉偉、高雅嶼、譚姨、洪瀟瀟、鄧成君被國家級刊物《環境教育》雜誌社聘為《地球的孩子》小記者。九月學校調整領導班子,廖萍建由二中調入任校長,賴艷萍由二中調入任副校長,劉明才、李小青調出。
2006年丙戌
3月,萍鄉電視二套“七色光”對學校“交通安全進校園”活動進行了專題報導。
5月,市“萍鋼杯”“安全生產知識電視競賽”獲得三等獎。學校中層幹部競選演講投票,李金峰競選為辦公室主任,彭金程競選為政教處副主任。
6月,副市長何建洋在教育局副局長周國萍的陪同下來到該校視察工作。
7月,在聯考中,該校一本、二本上線增長率獲得全市第一,完成市教育局下達二本以上指標獲得市直第一,完成教育局下達的600分以上高分指標300%。榮獲“萍鄉市2006年高中教學質量評估優勝獎”。
8月,沈恕珂書記光榮退休。
9月,學校採取公私各出1/2資金給全體教職員工購買一台手提電腦。初步實行無紙化辦公。教師健身房開始啟用,休閒沙龍開始使用。國中停辦兩年後,重新招生(四個班)。“省優質高中工程建設學校”取消,該校重新申請“省示範性高中”。
10月,該校在“北京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重點展示”主體活動中,成績突出,被北京奧委會命名為“北京2008奧林匹克示範學校”,12月14日在贛州舉行了授牌儀式。市教育局也在該校舉行了授牌儀式。
12月,該校高二(1)班鄧心怡、曾呈鵬、何韜三位同學組成的萍鄉三中代表隊,在市“中學生守則及其行為規範知識競賽”中榮獲大賽的第一名。
顧叔萍同志評為2005——2006年度市教育系統先進教育工作者;蘭金蓮老師評為市教育系統師德師風先進個人;歐陽春蘭、黃清蘭、鄧麗梅、肖文萍、楊淑珍、文婉紅等六位老師評為2005——2006年度萍鄉市優秀教師;李金峰、肖和平、陳華、廖春蘭等四位同志評為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員;劉長風老師在“全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表彰活動中”評為“優秀教師”;劉連明、謝艷群、周繼芳仨老師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的子課題《高中政治閱讀》順利結題。全年一共有3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發表,16篇論文在省級發表,有78篇論文在省市級獲獎。
成立了老教師健身活動中心,使離退休教師老有所樂。
此時學校有55個班級,在校學生人數:2655人。在職教師人數:241人,高級職稱教師106人(已聘76人),中級職稱教師人。
本年度所獲榮譽:獲“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榮譽。這在江西十一所、萍鄉唯一一所學校獲得此殊榮的學校。該校獲得2006高中教學質量優勝獎稱號。全省現代教育技術學校評比中獲得第二名。萍鄉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知識競賽中,獲得第一名。在省園林化管理學校評比中,獲得“江西省園林化學校”稱號。獲得市教育系統老協工作先進單位。在全市中學生足球比賽中,該校獲得男子足球第一名。獲共青團萍鄉市委、萍鄉市教育局、萍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頒發的“2006年中學生交通安全辯論大賽組織獎”。在2全省“文明交通創建活動中”。語文教研組和英語教研組,在教研工作評優中,獲得萍鄉市教育局先進教研組榮譽。團委由於各方面工作成績突出,在萍鄉市教育系統團工作評優中,被評為“團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領導

領導班子
任職時間 書記 校長 副校長
1926年——
肖鐵佛
1927年——
陳洪照
1928年上期——
胡自益
1928年下期-1929年
李邦直
1930年——
胡自益
1931年-1932年
段一中
1933年-1935上期
陳洪照
1935下期-1936上期
顏度堅
1936下期——
袁式伊
1937年——
陳洪照
1938上期——
李兆封
1938下期-1939上期
陳紹明
1939下期-1944上期
童蒙文

1944下期-1947下期
李兆封
1947下期-1949上期
顏度堅
1949下期-1952上期
王南材
1952下期-1954年

陳靜波、劉方元
1955年-1958年 鍾啟才
劉維霞、劉方元
1959年-1960上期 肖德勝
劉維霞
1960下期—— 劉維霞 劉維霞
1961上期-1965上期 李漢
李漢、肖樹棠
1965下期-1966上期
肖樹棠
1966下期——
肖樹棠 劉殿卿
1973下期-1974年
劉維霞
1975-1978上期——
趙永成 劉維霞、易守文
1978下期-1979年
文經雲 劉維霞、易守文、何晃
1980年-1983年 劉維霞 劉維霞 何晃、易守文、曾自元
1984上期-1985上期
劉紹明 羅景清、施堯祖
1985下期-1986上期 鍾彩萍 周蘭心 羅景清、施堯祖
1986下期-1989上期 丁運梅 周蘭心 羅景清、施堯祖
1989下期-1990上期 郭台堅 周蘭心 羅景清、施堯祖
1990下期-1992上期 郭台堅 劉友昆 羅景清、湯祖榮、黎家任
1992下期-1995上期 劉友昆 沈恕珂 羅景清、湯祖榮、黎家任
1995下期-1997上期 劉包榮 沈恕珂 羅景清、李小青、何堂招
1997下期-1998上期 劉包榮 沈恕珂 羅景清、李小青、裴細告
1998下期—— 沈恕珂 劉明才 羅景清、李小青、裴細告
1999上期-2001下期 沈恕珂 劉明才 李小青、裴細告
2002上期-2003上期 沈恕珂 劉明才 李小青、裴細告、劉連明
2003下期-2005上期 沈恕珂 劉明才 李小青、劉連明、肖文萍
2005下期-2006上期 沈恕珂 廖萍建 賴艷萍、劉連明、肖文萍
2006下期——
廖萍建 賴艷萍、劉連明、肖文萍
2007下期—— 江玉宏 廖萍建 賴艷萍、劉連明、肖文萍
2008上期—— 江玉宏 廖萍建 劉連明、肖文萍、劉 東
2010下期—— 江玉宏 廖萍建 劉 東、彭華久、陳 波

學校榮譽

1982年:萍鄉城區大中專,中學生廣播操比賽,該校獲第一名,接受市教育局,市體委頒發的”紅旗獎”,被江西省第六屆運動會評為"民眾體育先進基層單位"。上級對市體育、衛生兩個暫行規定進行檢查,該校得287.4分,獲市優秀獎。
1988年:由劉連明同志主持的"人口教育"取得驕人的成績,被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列為"人口教育試點學校"學校,並獲得了聯合國的教學儀器資助。江西省人口教育經驗交流會在該校召開。
1994年:第二屆上栗擇優班聯考超額完成任務,獲教學目標管理獎。參加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獲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三名和道德風尚獎。
1995年:第三屆湘東擇優班聯考錄取數超額完成任務,獲高、國中教學質量目標管理優勝獎。學校獲安源區文明單位稱號。學生參加萍鄉市首屆中學生藝術節,獲團體總分第二名,鼓號隊獲第一名,20分鐘文藝調演第一名。全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獲高中男子組團體總分第二名及道德風尚獎,
1996年:第四屆安源區擇優班聯考超額完成任務,獲高、國中教育質量目標管理獎。冬令營百人百里拉練,走紅軍走過的路(萍鄉城--麻田),在萍鄉電視台"昭萍七彩"欄目和江西電視台播出,夏令營"少年軍校"在萍鄉電視台播出。被評為萍鄉市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單位,是市直學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1997年:榮獲高中教學質量目標管理獎.獲萍鄉市第二屆中國小生幼兒藝術節團體總分第一名。獲97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97年度綜合治理紅旗單位。獲《江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1998年:聯考繼續超額完成任務,榮獲高中教學質量目標管理獎。獲“江西省民眾體育活動先進單位”。獲萍鄉市中國小田徑運動國中組團體總分第一名。獲萍鄉市中學生足球賽第一名。獲九八年度扶貧助學先進單位。
1999年被評為"全國體育衛生先進單位".獲市中學生運動會國中團體總分第一名,高中團體總分第二名。該校教育管理事跡在《中國教育報》刊登發表,同年《中國教育報》報導該校體育衛生先進事跡。獲99年度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獲萍鄉市第七屆(98-99年度)文明單位。獲萍鄉市高中教學質量目標管理優勝單位。三中工會獲市總"先進基層工會"稱號.
2000年:獲教學目標管理優勝獎。獲"安源區文明單位"稱號。獲萍鄉市第三屆中國小生幼兒藝術節市直學校,團體總分第二名。獲萍鄉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高中團體總分第一名。
2001年:獲"江西省現代技術示範學樣"稱號。獲萍鄉市"文明單位"稱號。獲"萍鄉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萍鄉市僅評十個單位,教育線只有該校獲此榮譽。
2002年:該校被定為"江西少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稱號。10月9日,該校被省確定為“省優質高中工程建設學校”。該校黨總支被評為萍鄉市黨員電化教育先進單位,三中支部被評為2002年度先進支部。
2003年:省市中學生運動會在我市舉行,該校獲江西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四名,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高中組總分第一名和道德風尚獎。
2004年:獲萍鄉市2004年度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先進單位。市級體育訓練網點學校。該校榮獲"黃埔匯源"全國生態文化徵文大獎賽區優秀組織獎.獲"江西省綠色學校"稱號。在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少年隊全國工作委員會等單位主辦的"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活動中,獲全國優秀組織獎。江西省集郵協會授予萍鄉三中為“江西省先進基層集郵協會”榮譽。
2005年:共青團萍鄉市委員會授予萍鄉三中為“萍鄉市級先進基層團組織”榮譽。國家環保總局授予萍鄉三中“江西省綠色學校”榮譽。2月江西省教育廳、江西省宣傳部授予三中“全省青少年學生’興贛富民奔小康讀書教育活動組織工作先進學校’”榮譽。5月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授予三中“江西省第20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活動優秀組織獎”榮譽。8月國家環保總局宣傳教育中心、中國教育學會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等三家授予萍鄉三中“全國環境教育作品大賽三等獎”榮譽(江西省一、二等獎空缺)。全國青少年科技活動領導小組授予三中“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活動榮優秀組織獎”榮譽。10月萍鄉市第十屆運動會組委會授予三中為“第十屆運動會大型活動優秀組織獎”榮譽。國家《小溪流》雜誌社授予萍鄉三中為“全國百家優秀校園學生記者站”榮譽。獲江西省教育廳頒發的“江西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體育道德風尚獎運動隊’”光榮稱號。
2006年:獲得“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榮譽。這在江西十一所、萍鄉唯一一所學校獲得此殊榮的學校。
該校獲得2006高中教學質量優勝獎稱號。
該校在全省現代教育技術學校評比中獲得第二名。
該校在萍鄉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知識競賽中,獲得第一名。
該校在省園林化管理學校評比中,獲得“江西省園林化學校”稱號。
該校獲得市教育系統老協工作先進單位。
在全市中學生足球比賽中,該校獲得男子足球第一名。
在市教育系統實驗室工作大檢查中,該校評為了“試驗工作先進單位”。
該校2006年榮獲共青團萍鄉市委、萍鄉市教育局、萍鄉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頒發的“2006年中學生交通安全辯論大賽組織獎”。
在2006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該校切實履行了各項目標管理責任,為創建“和諧平安校園”和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評為了萍鄉市教育系統“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
該校在2005—2006年度全省“文明交通創建活動中”,獲得省公安廳、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江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頒發的“先進集體”榮譽獎。
該校語文教研組和英語教研組,在2006年度教研工作評優中,獲得萍鄉市教育局先進教研組榮譽
該校團委由於各方面工作成績突出,在萍鄉市教育系統團工作評優中,被評為“2006—2007年度團工作先進單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