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М.Ю.

萊蒙托夫,М.Ю.

俄國詩人。1814年10月15日生於莫斯科。父親是退役軍官。出生後不久被送到奔薩省塔爾哈內外祖母的莊園。不到3歲,母親去世,由外祖母撫養成人。1827年隨外祖母去莫斯科。1828年入貴族寄宿中學,此時開始寫詩。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次年喪父。

萊蒙托夫,М.Ю.

正文

萊蒙托夫,М.Ю.1832年離開大學,入彼得堡近衛軍騎兵士官學校。1829至1832年間寫了一些長詩和劇本,以及抒情詩300餘篇,約占他全部抒情詩四分之三。這些詩篇之中比較著名的有《乞丐》、《天使》、《帆》等,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詩里所抒寫的“生的渴望”、行動的企求和生怕一事無成的哀愁,是他筆下的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的特點。這些抒情詩除個別一兩首外,詩人在世時都沒有發表過。
1834年於士官學校畢業,被派到彼得堡近郊近衛軍驃騎兵團服役。1835年第一次發表作品長詩《哈吉—阿勃列克》,開始引起注意。同年寫了劇本《假面舞會》,主人公是一個反抗上流社會的悲劇性人物。1837年 2月8 日 普希金決鬥中受傷,兩日後逝世。萊蒙托夫寫了《詩人之死》一詩,指出殺死普希金的兇手就是俄國整個上流社會。作者憤怒地對這些屠夫說,他們雖然躲在法律的蔭庇下,公論與正義都噤口無聲,但是“神的裁判”在等著他們。“神的裁判”就是指人民的裁判。詩人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這篇詩震動了整個俄國文壇,他被公認為普希金的繼承人。在流放高加索的途中,載有他的長詩《波羅金諾》的那一期《現代人》雜誌出版。這首紀念1812年衛國戰爭的詩篇是萊蒙托夫重要作品之一,標誌著他的創作活動進入成熟時期。詩中充滿愛國主義,說明戰爭的真正英雄是人民。
經過他的外祖母和詩人茹科夫斯基的奔走,萊蒙托夫於1838年 4月返回彼得堡原部隊。不久,他發表用民歌體寫成的長詩《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維奇、年輕的近衛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寫16世紀伊凡雷帝時的一個故事。 詩中青年商人不畏強權, 挺身維護自己的尊嚴,博得正直善良的人們的尊敬。1838年在《祖國紀事》發表了《詠懷》一詩,嚴厲地批判當時的一代人,譴責他們缺乏理想,沒有鬥爭勇氣。接著又寫了著名的詩篇《詩人》,繼承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的傳統,宣稱詩人的使命在於喚起人們崇高的思想。1840年新年,萊蒙托夫參加了一個貴族的假面舞會,寫成《一月一日》一詩,引起宮廷貴族和上流社會的很大不滿。是年2月因同法國公使的兒子巴蘭特決鬥,又遭逮捕。沙皇決定把他再度流放高加索。臨行前他寫了那篇有感於自己“永恆流浪”的沉痛的詩《雲》。路過莫斯科時參加了果戈理命名日宴會,向果戈理朗誦了剛寫好的長詩《童僧》(1839)的片斷。長詩描寫一個想要擺脫修道院監獄般生活而返回家鄉的少年的悲劇性故事,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揭示出主人公的內心活動。
萊蒙托夫於1840年4月出版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在高加索廣闊的背景上展開了主人公畢巧林的複雜的性格。畢巧林對當前貴族社會抱有批判的甚至是敵對的態度,他精力充沛,才智過人,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得不到合理的發揮,只能在一些瑣細無聊的小事上浪費自己的才力,乃至生命。畢巧林是俄羅斯文學中繼普希金的奧涅金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作者以批判的態度對待他,在《當代英雄》第二版序言中說,這個形象“是由我們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發展了的缺點構成的”。《當代英雄》雖然帶有浪漫主義色彩,但主要是現實主義的作品,結構完美,並富有特色,心理分析細緻,語言準確優美,成為俄國文學中最早最出色的長篇小說之一。
萊蒙托夫,М.Ю.萊蒙托夫,М.Ю.
萊蒙托夫於1840年6月到達高加索,7月就參加了瓦列里克河上的戰役,事後寫了《瓦列里克》一詩,以戰役參加者的身份,用第一人稱真實地描寫了戰役中的一切細節。對沙皇俄國發動的這種對高加索人民的戰爭,詩人顯然是反對的,他用與《波羅金諾》迥然不同的語氣寫道:“這血的日子他們忘不了!”
1841年1月,他得到兩個月休假。2月回彼得堡,對他在中學時期動筆經過多次修改而未發表的長詩《惡魔》的稿子,作了最後的加工。《惡魔》(1829~1841)體現了詩人叛逆的思想。惡魔是一切公認的規範的破壞者,是束縛人的理性的一切力量的反抗者。他離開天國來到人間,但仍然感到孤獨。他的失敗證明,個人利己主義的反抗不但得不到結果,反而會帶來更大的不幸;而且也表明,光是“否定”是不夠的,還應當肯定積極的生活原則。《惡魔》和《童僧》一樣,是萊蒙托夫浪漫主義創作的最高成就,但都洋溢著現實主義的氣氛。惡魔和童僧這兩個性格,可以概括詩人全部作品中的形象。他筆下的主人公基本上就是這兩種性格:前者是個人主義者,後者則是自由的戰士。1841年在《祖國紀事》上他又發表了另一篇重要詩作《祖國》。詩中否定了“用鮮血換來的光榮”,指出熱愛祖國山河和勞動人民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
萊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設法離開軍隊,完全獻身於文學事業,但所得到的卻是限48小時之內離開彼得堡返回高加索的命令。回高加索後,一些來自彼得堡的貴族唆使軍官馬爾特諾夫與萊蒙托夫決鬥。1841年 7月27日詩人在決鬥中被殺害。這是預謀的兇殺。
萊蒙托夫,М.Ю.萊蒙托夫,М.Ю.
萊蒙托夫沒有活到27歲,他成熟期的創作活動只有短短4年,但他的作品對俄國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詩人,他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間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在展示人物內心生活的心理描寫方面他是俄國文學中的先驅,後來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托爾斯泰等所師承和發展。
魯迅在1907年的《摩羅詩力說》中介紹過幾個“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精神復深感後世人心”的詩人,其中之一就是萊蒙托夫。萊蒙托夫的詩篇及其小說《當代英雄》,在中國解放前早有譯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陸續有較完善的新譯本出版。

配圖

萊蒙托夫,М.Ю.萊蒙托夫,М.Ю.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