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拉莫

菲利普·拉莫

菲利普·拉莫,法國歌劇大師,1683年出生在拉莫生於法國中部的第戎。1735年,創作了歌劇芭蕾舞劇《壯麗的印度群島》。1737年,歌劇《卡斯托與波呂克斯》問世,這部作品被公認為是拉莫的歌劇代表作。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菲利普·拉莫 法國歌劇大師讓-菲利普·拉莫
18世紀的莫繼呂利的抒情悲劇之後,光大了法國歌劇的傳統並給法國歌劇注入了新的生命。他是個地道的法國人,1683年出生在拉莫生於法國中部的第戎,父親是位管風琴師,在他那裡拉莫接受了一生中惟一的音樂教育。1701年,18歲的拉莫對義大利做了一次為期幾個月的求學旅行,但對那兒的歌劇印象一般。
拉莫回到法國後,開始了流浪藝人的漂泊生活,他在一些地方演奏管風琴和小提琴。但作為歌劇作曲家,拉莫屬於大器晚成者。在經歷了近10年的潛心積累和苦心等待後,拉莫終於在 1731年的一次機遇中如願以償。而這次機遇和他將來的成功,與一位名叫普普利尼埃爾的大富豪密切相關。
普普利尼埃爾曾在路易十五的宮廷中擔任了17年之久的稅務官員。他是擁有多處豪宅與房產的富翁。他在巴黎的豪宅中舉辦了各類文化沙龍,邀請和供養了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其中包括文學家伏爾泰、盧梭和畫家范·盧、拉·圖爾等。擁有一支以14人為基數的私人樂隊,幾乎每天都有音樂會或音樂活動。難能可貴的是,普普利尼埃爾樂於發現和培養新的音樂人才。於是,拉莫得以脫穎而出。
最初,拉莫在普普利尼埃爾的府邸任管風琴師,兼為各類音樂會、舞會、宴會等寫曲子,並負責教普普利尼埃爾夫人彈琴。但雄心勃勃的拉莫一直想在歌劇創作上有所作為。他的想法得到前稅務官的支持。於是,伏爾泰為拉莫提供了一個腳本《參孫》。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這個腳本並沒有變成一部歌劇。雖然法國歌劇的兩個專制君主分別於1687和1715年去世,但專制的影響還是能夠感受到的。呂里和路易十四的轟動一時的凱鏇主義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表現形式。任何的背離就如同是對他們的觸犯。當拉莫經歷了50年的演奏生涯,開始在劇院登場時,保守主義者們認為受到了冒犯。
1733年拉莫的第一部歌劇(悲劇)《希波呂托斯與阿里奇埃》問世,並在巴黎公演。這一年,拉莫55歲。《希波呂托斯與阿里奇埃》腳本是普普利尼埃爾請當時最受歡迎的歌劇腳本作家佩爾格蘭神甫根據拉辛作品改編的。雖然這個腳本不能稱為傑作,但拉莫卻注入了他積蘊已久的創作激情,使這部歌劇形成了獨特新穎的音樂風格。
此後,拉莫的歌劇創作一發而不可收。1735年,創作了歌劇芭蕾舞劇《壯麗的印度群島》。1737年,歌劇《卡斯托與波呂克斯》問世,這部作品被公認為是拉莫的歌劇代表作。
以後又陸續寫了《青春女神節》和《達耳達諾斯》(1739)《納瓦拉公主》(1745)等,這些都是拉莫最出色的歌劇。從此名聲大振,1745年他被任命為皇家室內樂作曲家。
拉莫晚期的歌劇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一盤菜》和《索羅亞斯德》。拉莫的一生約創作了 30部戲劇音樂,有抒情悲劇,有舞蹈喜劇,這樣再次確認了牧歌、神話、比喻、序幕、五幕劇、小步舞和開拍等形式。在這裡不能違背的是對位法,這是呂里歌劇中所缺少的。
拉莫原本可以平靜愉快地度過一生,但40年代 曾圍繞著拉莫的舞台作品發生過“拉莫派”和“呂利派”之爭。當時由於佩爾戈萊西的《女僕做夫人》在巴黎引起轟動,引起了義大利歌劇支持者和法國歌劇支持者之間的激烈爭辯,這就是著名的“丑角之爭”。這場論戰使拉莫成為法國音樂界的熱點人物。
拉莫的歌劇一開始就陷入了評論界暴風雨般地激烈爭吵。爭論的焦點圍繞著拉莫歌劇音樂的新風格。拉莫派的人中有國王和他的情婦蓬皮杜夫人,還有思想家、全才伏爾泰。他們支持拉莫,讚賞他的音樂具有“驚人的技巧”。但呂利派的讓-雅克·盧梭看了之後便站出來批評拉莫,說他的歌劇枯燥乏味,背離了法國歌劇的優秀傳統。遠遠比不上義大利喜歌劇。
面對兩派的激烈爭吵,他公開宣布自己的作品風格應該屬於呂利派。事實上,拉莫確實有著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這包括他們都十分注重宣敘調的朗誦性以及對節奏精確細膩地處理,宣敘調和詠嘆調之間沒有十分鮮明的對比,講究龐大華麗的舞蹈場面,追求音樂對自然的模仿等。但拉莫更著重理性的表現,更多地插入了舞曲的片斷。因此實際上拉莫的歌劇創作為格魯克的歌劇改革作了準備。
拉莫的晚年受寵於法國宮廷,生活優裕。但他離群索居、憤世嫉俗的性格卻始終未變。他惟一熱愛的是音樂藝術,為此他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在他離開人世後,法國人以隆重的葬禮向這位最傑出的音樂家告別。

相關條目

人物 新聞 科學 藝術 軍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