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鄉

菱角鄉

雲南省霑益縣菱角鄉位於霑益縣西北部,駐地距縣城43千米,總面積512平方千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菱角鄉菱角鄉
菱角鄉位於霑益縣西北部,駐地距縣城43千米。平均海拔2040米,最高海拔位於黎山,為2646米,最低海拔位於塊所,為1930米。總面積51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7013萬畝,農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8畝。轄赤章、水沖、劉家莊、聶子洞、舊屋魯、卜嘎、小卡郎、黎山、白沙坡、菱角、塊所、棚雲、稻堆等13個村民委員會、118個村民小組、193個自然村。

基礎設施

菱角鄉菱角鄉
農田水利建設重點項目有157件,共投資958.9萬元,投勞50.4萬個,完成工程量42.84萬方,解決800人、1200頭牲畜的飲水問題,改善灌溉面積8300畝。公路總長215千米。其中,高等級公路0千米,國道0千米,省道23千米,縣、鄉公路32千米,鄉村公路160千米;擁有大型汽車84輛,小型汽車190輛;程控電話535部,新增10部,行動電話2300部,新增450部。村鎮建設及自來水使用等情況。全鄉有菱角、赤章、擺河、卡郎4處集貿市場,其中菱角、擺河、卡郎3處已建成水泥路面,4處通了水、電,每周趕集2次,運轉正常;有10個村委會,70個村通了自來水。
農戶新建房71戶,共6467平方米,投資107萬元;住房總面積766565平方米,人均17.1平方米;農村電網共改造9743戶。有彩色電視機5810台,電冰櫃235台,洗衣機760台,照相機265台,摩托1380輛。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電、路、有線電視、電話四通。全村尚未通自來水。有60戶通電,有4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8.33%和98.3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2戶(分別占總數的56.67%和53.33%)。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土路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41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7畝,有效灌溉率為20.77%。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菱角鄉菱角鄉
2007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0851萬元,比上年增7.05%;農村經濟總收入22857萬元,比上年增13.2%;人均經濟總收入4964元,比上年增12.4%;人均經濟純收入2853元,比上年增8.2%;財政收入970萬元,比上年增3.74%,支出1672.48萬元,比上年增22.79%;銀行存款5137萬元,比上年增34.26%,貸款4200萬元,比上年增22.45%。
糧食播種面積16.71萬畝(複種指數為290%)。總產2.37萬噸,比上年增0.85%。人均產糧530千克,人均有糧514千克。經濟作物種植5.03萬畝。其中,烤菸種植3.3萬畝,總產0.39萬噸,產值4186.3萬元;萬壽菊種植16000畝,總產量20726噸,產值1176萬元;魔芋種植400畝,總產118噸;中藥材種植900畝,總產量360噸,蠶桑種植700畝,產蠶繭2.8噸,2007年新種植2300畝。鄉鎮企業共231個。其中,集體企業0個,個體私營企業231個,從業人員820人,總收入7693萬元,總產值4722萬元,實現利潤380萬元,稅金74萬元。

2007年全鄉種植烤菸3.3萬畝,總產0.39萬噸,產值4186.3萬元。萬壽菊產業做大做強。2007年種植萬壽菊16000畝,總產量20726噸,實現產值1176萬元;畜牧業收入穩中有增。2007年,全鄉培育發展牛、羊養殖大戶3戶,全鄉實現畜牧業收入8843萬元,2007年年末生豬存欄48811頭,出欄72912頭;牛存欄9090頭,出欄4992頭;馬存欄4453匹;羊存欄28314隻,出欄12999隻;家禽存欄61548隻,出欄135646隻,養殖專業共11戶。

文化教育

菱角鄉菱角鄉
全鄉共有學校共57所(包括幼稚園)。其中:初級中學3所,國小53所。在校學生8216人,其中,中學生2829人,國小生5387人,中國小教職工共380人。中學升學率46.76%,國小升學率100%。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121人,教職工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99.7%,普及率97.3%,畢業率100%。科技人員共192人。負責做好全鄉科技推廣套用及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工作,做到一村有一個科技帶頭人,一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擁有文化站1個,活動室2個,藏書3127冊。有線電視用戶6161戶,電視覆蓋率100%。

2007年末,全鄉總戶數為11671戶,其中非農業戶680戶,占總戶數的5.83%。總人口46046人,比上年增0.65%。其中,非農業人口1346人,占總人口的2.92%;男性23764人,占總人口的51.6%;女性22282人,占總人口的48.4%;少數民族3237人,占總人口的7.0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90人。擁有鄉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25人,病床20張;村級衛生所13所,醫護人員48人,病床52張。敬老院1所,在院21人,工作人員6人。

人文景觀

菱角鄉菱角鄉

菱角鄉地廣物博,歷史文化悠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鄉鎮,這裡居住著漢、回、苗、彝等民族,造就了多元化的民族歷史文化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這裡建有卡郎觀音寺、舊屋魯玉林寺及具有回族民族特色的卡郎清真寺、舊屋魯清真寺,還有曲靖市最大的天然湖---長塘子、碧波蕩漾的漁洞水庫、風景秀麗的七彩峽谷,這裡還養育了響譽全國的音樂大師,曾任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的桂濤聲。
一、卡郎歷史文化悠久,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境內有曲靖市最大的天然湖---長塘子,有碧波蕩漾的漁洞水庫,有觀音寺、清真寺、會仙閣等宗教勝地。除此之外,這裡曾養育了響譽全國的音樂大師,曾任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的桂濤聲。
1、觀音寺:始建於公元1279年,迄今有720多年的歷史,寺內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等。2、清真寺:是當地穆斯林朝向禮拜的聖地,始建於清朝初年。3、桂濤聲(1901-1982):原名桂翹然,字仰之,1901年農曆三月十七日生於黎山卡郎村,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投入抗日救國文化宣傳工作,1950年至1977年任上海音樂協會副主席,主要創作了《在太行山上》、《送棉衣》、《歌八百壯士》、《點兵曲》等歌詞。
二、卜嘎:該村現存有清代安殿臣土司墓,1999年被霑益縣人民政府定為“霑益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殿臣,生於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安殿臣族屬烏撒,霑益彝族安氏,是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後生活在卜嘎一帶的土目。他的領地從卡郎壩子向東延伸到今富源營上一帶,包括今盤江芹菜溝、富源營上竹園、羊場等地,是一個土司,建有土司衙門。卒於光緒十一乙酉年(公元1885年),享年53歲。
三、舊屋魯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委會,轄區內居住著漢、回、苗三個民族,具有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
位於寨子腳玉林山頂建有玉林寺,是當地民眾敬香拜佛,保平安求發展的佛教聖地,寺內主要建築是大雄寶殿,殿內塑有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佛像,消災延壽藥師佛,彌托佛,迦葉,阿難及十八羅漢等。在舊屋魯大村內建有清真寺,是當地穆斯林朝向禮拜的聖地。在舊屋魯村委會西南6公里處是玉碗水苗族村,苗族民眾們心靈手巧,能歌善舞,民族文化獨具特色
四、棚云:七彩峽谷風景區位於棚雲村委會挺子塘村牛欄江邊,景色宜人,風景秀麗,具有開發旅遊業的很大潛力。同時棚雲盛產雞樅,是難覓的美味佳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