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約組織

華約組織

華沙條約組織(英語: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俄語:ОрганизацияВаршавскогоДоговора;簡稱WTO、華約組織或華約)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成員國包括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

基本信息

華約組織

全稱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蘇、保、匈、羅、波、捷、阿、東德在華沙成立的政治軍事集團

華約組織華約組織
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蘇聯為對付美國擴張威脅,與東歐各國加強政治軍事合作,先後簽訂一系列友好合作條約。1947—1949年間,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之間也簽訂類似雙邊協定。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九國簽訂《巴黎協定》 ,同意西德加入北約集團。同年11月29日—12月2日,蘇聯和東歐共8國的代表在莫斯科舉行保障歐洲和平與安全會議,會議宣布:愛好和平的國家不得不聯合起來,對抗西方軍事集團的侵略勢力;一旦巴黎協定被批准,與會8個國家將建立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翌年5月5日,《巴黎協定》正式被批准,西德正式參加北約組織,以美為首的西方軍事集團最終形成。5月11日—14日,蘇聯等8個國家在華沙舉行保障歐洲和平與安全第二次會議,簽訂《華沙條約》 。條約規定:當締約國遇到武裝進攻時,各締約國應以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給予援助;締約國就一切有關它們共同利益的重要國際問題彼此進行磋商;締約國不參加與華約相反的任何聯盟或同盟,不締結與條約相反的任何協定。同年6月4日,條約正式生效,華約組織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主要機構有:政治協商委員會,由締約國黨的第一書記、總理、國防部長、外交部長組成,是華約最高決策機構;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是軍事指揮機構,總司令歷來由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擔任。此外,還有國防部長委員會、外交部長委員會、聯合武裝部隊軍事委員會和參謀部等機構。華約組織建立使東西方之間在歐洲最終形成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華約組織成立初期,在對抗北約組織、防禦帝國主義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面起了一些作用。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它日益變成蘇聯控制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同美國爭奪霸權的工具。1968年8月,蘇聯以華約組織名義出兵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阿爾巴尼亞退出該組織。

華沙公約的組織機構

政治協商委員會,最高決策機構,由各締約國黨的第一書記、總理、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組成。負責協商和決定締約國的國防、政治、外交和經濟等重大問題。下設常設委員會(駐莫斯科),聯合秘書處(執行機構,設在莫斯科)。
國防部長委員會,最高軍事機構。由締約國國防部長、華約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和總參謀長等人組成。主要任務是研究共同的軍事政策及聯合武裝部隊的訓練、演習、組織建設等問題。
外交部長委員會。負責協商各締約國的對外政策。
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軍事指揮機構。負責對華約武裝部隊的領導、訓練、裝備和調動等。各締約國派一名將軍作為常駐代表,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任總司令,其他成員國的國防部長或副部長任副總司令。

成員國

蘇聯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匈牙利人民共和
波蘭人民共和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觀察國

越南
蒙古人民共和國
寮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