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是區屬重點中學,原名上海市東昌中學,創建於1954年5月,1993年和華東師範大學聯合辦學改為現名。學校位於世紀大道邊、捷運東昌路站北側,交通便捷。校內環境優雅,教育教學設施齊全。現有38個教學班,1881名學生。學校有一個銳意、改革的領導班子和一支敬業愛生的師資隊伍。

基本信息

概況編輯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風光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風光
學校堅持“行以至誠”的校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誠而自律、合而共進”的辦學理念,以“誠信教育”為抓手,弘揚學校“誠信、合作”學校文化,使“立人以誠”成為東昌人的共同追求。
校內建有千兆校園網路,多功能廳、圖書館電視台廣播台、DIS理化生實驗室、金融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舞蹈房、科技活動室、學生機房及100座的電子閱覽室等各類專用教室,各個年級每個教室都安裝了互動電子白板,同時學校建有教學資源庫、師生髮展性誠信檔案網路評估系統等管理軟體,校內教育教學和管理均已基本實現數位化。

教育研究

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改革為方向,立足實際,通過校本研修,切實解決我校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
以“二期課改”教育理念和“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思想為引領,樹立科學發展觀,切實落實《浦東新區“十一五”校本研修指導意見》精神,不斷提高學校研訓工作的質量和教師自主發展意識。
以促進學生健康主動發展和教師專業化成長為宗旨,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核心要素,不斷創新我校校本研修的模式,努力開拓校本研修的新路子,立足學校,聚焦課堂,努力實現課改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化,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以建設和諧社會精神為指南,以加強師德修養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重點,努力鑄就一支“誠信—合作—奉獻”的高素質師資隊伍,造就“誠實求真有底蘊,師德高尚有愛心,勇於改革有思想,治教嚴謹有風格,合作進取有作為”的“五有”東昌教師。

現狀分析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
1、學校師資情況
學校教師有128人,年齡結構合理。其中,35歲以下62人,占48.4%;36—50歲51人,占39.8%;50歲以上15人,占11.8%;教師學歷中碩士5人,占3.9%;本科121人,占94.7%;大專2人,占1.4%;高級教師36人,中級教師63人,初級教師29人,中高級教師比例占77.3%。學校黨員隊伍51人,其中教師系列48人,占教師37.5%。我校市、區級學科中心組成員11名,中學高級教師專業聘任委員會(兼一級教師專業聘任委員會)專家庫成員9名,市雙名後備3人,區學科帶頭人3人,區骨幹教師21人,署級骨幹教師19人。
“十五”期間,通過組織教師開展理論學習,舉辦師德系列教育活動,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顯著提高,湧現了一批師德高尚、愛崗敬業的優秀教師。有2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2人獲市、區優秀園丁獎,有3人獲上海市“金愛心"一、二、三等獎,l6位教師走上東昌“金愛心教師"的領獎台,更有70多個愛心故事被宣傳,形成了以誠信為核心的師德教育內涵。
五年中,全校100%的教師參加了各種培訓。通過系列專業培訓,教師的教育理論、專業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有了較大提高。2004參加新區英語教師分層選拔考試獲取A級出國培訓資格的英語教師有9名,名列新區前茅。外語、生物學科經常有教師參加高考命題工作,在全市已有一定影響。
為了建設一支雄厚的師資隊伍,學校一方面積極引進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的優秀教師,另一方面以“依託華師大,發展我東昌"為師資建設的外部保障,積極與華東師大基礎教育處和華東師大其它附中合作,形成一支由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各方人士共同組成的專家型教師發展專業指導隊伍,通過各種形式的研討對每位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指導和幫助。學校委託華師大為本校培養研究生課程班教師40名,先後派出l0多名教師出國進修。近幾年,各教研組又圍繞“二期課改”學理念、轉觀念、力實踐,立足課改,聚焦課堂,發揮組內老師的能動性,教研氣氛濃厚,教師受益頗多。
經過幾年的努力建構,東昌中學現已初步形成了課題研究的大框架。從聯合國教科文華師大教師聯席課題,國家“十一五”規劃課題,市級的4個課題,到區里4個課題,到學校的4個課題,有個人課題、小組課題、大團體課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已涉及教育教學及學校文化等方方面面。在課題的申報與研究過程中,學校負責提供相關信息,並創設研究氛圍和條件,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及需求主動申報相關課題研究。學校近80%的教師都參加了課題研究,教師們已把研究型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狀態,並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不斷地進行著思考和研究。
2、存在問題
二期課改的實施,教師在理解教育理念的同時,把理念轉化為實踐難度較大。另外,教師單一能力結構與課改理念的複合型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
新世紀教師的發展需求呈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以往的培訓對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關注較少。
不斷修訂和完善規章制度,並營造“寬容團結,振奮向上”的校園氛圍,從制度上保證校本研修的良性開展。

主要任務

(一)研修對象
十一五期間,承擔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的在職教師及管理人員。
(二)實施要求和學分認定
浦東新區的校本研修課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課程和學校研修課程構成,學分不能相互替代。初級和中級教師的校本研修總計20學分,占50%;高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等的校本研修總計36學分,占55%。
1、公共必修課程的實施要求和學分認定
公共必修課程包括師德修養、心理輔導技術、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4門課程,其中初級、中級,高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等均需修滿8學分。
公共必修課程以學校為實施主體,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提供基本的網路學習資源,學校自主創設學習環境,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並對學習內容進行拓展,參見表2。
2、校本研修課程的實施要求和學分認定
校本研修課程包括素質培訓,專業培訓,科研培訓三個系列,其中初級、中級教師需修滿12學分,高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等需修滿28學分。
校本研修模式採用“學習-實踐-成果”模式。
學校研修課程主要關注教師參與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學分認定標準包括過程參與的學分認定和研修成果的學分認定,分為學習、實踐和成果三個方面。其中,過程參與的學分認定工作主要由教研組長負責,每項活動必須有完整的過程記錄材料;研修成果的學分認定工作主要由教研組長和師訓專管員負責。
學校研修課程以學校為實施主體,旨在促進教師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主要採用敘事探究、案例研究、行動研究等學習方式來完成,參見表3和表4。
1、素質培訓系列
以教師專業化,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為主要內容,結合學校自身特點,開展教師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教師自我修養,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素質,規範從教,以自身良好的師德師風、教師形象去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培養思想健康、行為規範的一代新人。通過開展“人總是要有點”系列活動,在校園中形成“比師德、比作風、比敬業、比奉獻”的良好氛圍,弘揚終身從教的敬業精神、刻苦鑽研的科學精神、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不甘落後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著重提高現代教師的特殊能力和綜合素質,如人際關係與交流、溝通、表達能力,解決問題、教研實踐、創新能力等,實施要求和學分認定參見表5。
(二)專業培訓系列
根據教師職業和專業基本功的要求,開展教學實踐和技能培訓,把課堂作為主要陣地,改革教學方法,最佳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培訓和運用,提高教學技能。積極引導教師,運用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實踐、研究、反思、總結,對教育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共享,使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體現明確性、示範性、參與性和有效性,使所有的教師都較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實施要求和學分認定參見表6。
(三)科研培訓系列
以教育科研培訓為引領,以學校課題研究或個人課題為載體,開展教育科研,進行基本理論及方法的培訓,為教師課題研究服務,把教育科研和課題、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逐步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的素質,實施要求和學分認定參見表7。領導

文化

學校活動及社團

東昌中學不僅硬體設施卓越,同時也很重視軟體設備。學校每年除了舉辦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系列活動另外也開展了五項團體賽、足球比賽、籃球比賽、十佳歌手比賽、以及每年年底舉辦的東昌Ever派對等等。
DBL街舞社、彩藤心理社、論壇水務局、SF社、羽毛球社、cosplay社、月海美學社、理學社、魔術社、音樂劇社、彗星樂隊等眾多社團也是人才濟濟,無一不體現著學生的特長與特色。各個社團也會在Ever派對上展示。學校努力培養學生成為一個不是只會“死讀書”而是有自己特色與特長的綜合性人才。獲獎
2月化學2002年浦東新區高中化學競賽暨上海市“東華杯”高中化學競賽預賽區重點中學組三等獎:黃亭玉
2月生物2003年浦東新區中學生物競賽區重點中學組三等獎:駱驍俊、楊鳴辰、陸越、周明遠周玲華
3月生物2003年全國生物學競賽上海市賽區三等獎:沈琳、駱驍俊周玲華
3月生物2005年全國生物學競賽上海市賽區一等獎
4月語文《中文自修》杯上海市第十六屆中學生作文競賽二等獎:張憨怡、朱珉王寅、胡婷婷、紀淑賢、馮齊
三等獎:蕢敏揚、秦堯寅、王玉麟、楊俊
4月勞技上海市第八屆頭腦奧林匹克擂台賽《刺不破的氣球》銀擂獎:朱強、曾淑麗、李廣武
銅擂獎:唐詠毅、張翔
4月勞技2003年浦東新區中學電子技術競賽三等獎:嚴晨績、趙崇恆
9月語文2003年浦東新區學生國語大賽(高中組)二等獎:王寅馮齊
優勝獎:戎茸
11月物理第二十屆全國中學物理競賽(上海賽區)三等獎:池黎明、季福強
區重點高中組團體二等獎
11月化學浦東新區“白貓杯”套用化學與技能競賽一等獎:陳鈺、盧旎婕、翟曉斐、金晨、吳國輝
二等獎:蔣壁佼、葉楓、薛寧、陳穎
施軍、謝博文、謝燕、賀瑛
金磊、曹鳳、吳思綺
三等獎:張成棟、田瑞豐、俞燕萍
李姝姝、馬瑞蘭、錢夏芸、張閃
11月英語2003年浦東新區高三英語競賽三等獎:徐海卿吳國祥
11月勞技2003年浦東新區中小學生第二屆科技擂台賽機器人優秀展示獎沈燕
11月勞技第二屆浦東新區中國小科技擂台賽OM擂台賽(小車拔河)高中組三等獎:戴佳楓、康詠毅、李廣武
12月生物2003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三等獎:陳哲、朱靜
高中組:團體一等獎李廣武
12月勞技2003年浦東新區第三屆紙質承重三角架創新擂台賽個人一等獎:章婷
二等獎:劉天宇、馮凱
12月勞技浦東新區第四屆“洋涇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吳俊、陳鍾韜、張帆沈燕
12月音樂2003年浦東新區中小學生金孔雀舞蹈節教學比武特等獎林曉梅
3月生物2005年全國生物學競賽上海市賽區一等獎吳星、白劍平
--以上為二零零三年獲獎情況

科研成果

教科研成果獲獎情況






序號 獲獎人 學科 成果類別 成果名稱 獲獎情況 頒獎單位 獲獎時間
1 徐洪橋 語文 論文 樟樹下的深情 2006學年度浦東新區教師徵文評選一等獎 浦東新區教研室 2007.05
2 金人俊 語文 論文 撥動心靈的琴弦 2007學年度浦東新區教師徵文評選三等獎 浦東新區教研室 2007.05
3 翁海紅 語文 論文 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 上海市第四屆古詩文論文評比一等獎 上海市教研室 2007.10
4 楊俊 語文 論文 在編選中學詩詞鑑賞 上海市第四屆古詩文論文評比三等獎 上海市教研室 2007.10
5 孫麗傑 語文 論文 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的調查分析 第十四屆聖陶杯中青年教師論文大賽一等獎 第十四屆聖陶杯中青年教師論文大賽組委會 2007.05
6 孫麗傑 語文 論文 轉寄文學閱讀教學的操作與要義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第十三屆普教科研大會二等獎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 2007.12
7 唐素良 語文 論文 源自心靈的教學 第四屆雲南省教育工作者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 雲南省教育報刊社 2007.06
8 劉賢傑 語文 論文 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 全國第三屆教育科研成果評審全國基礎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央教科所 2007.05
9 時海成 語文 論文 上海語文高考平均分何以總在92分徘徊 全國第三屆教育科研成果評審全國基礎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央教科所 2007.05
10 紀淑賢 語文 論文 入畫融情悟理 構建中學特色教師教育體系課題階段成果一等獎 中國中國小幼稚園教師獎勵基金會 2007.07
11 謝一功 數學 論文 教師教學風格對數學的影響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2 謝一功 數學 論文 教學案例《線性規劃的解》的實踐與思考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3 左佳平 數學 論文 如果再上這節課-反思數學閱讀材料的教學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4 左佳平 數學 論文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優勝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5 楊雪、朱新、趙向傑、顧冬磊 數學 論文 任意角的三角比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優勝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6 鄭燕紅 數學 論文 正弦函式和餘弦函式的單調性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優勝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7 王玉萍 數學 論文 兩個教學片段的比較與反思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8 江晨 數學 論文 一節高三複習課的課堂教學改進實錄 浦東新區中學數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部 2007.04
19 琚亞波 數學 論文 如何讓學會學會問問題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第十三屆普教科研大會優秀獎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 2007.12
20 范宜瑤 物理 論文 實驗教學中開設研究性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全國中學物理新課程教研論文評選一等獎 物理教學參考雜誌 2007.09
21 林夕勛 化學 論文 加強反思水平教學的研究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 第二屆杏壇杯全國師德論文大賽一等獎 中國教師報 2007.11
22 唐增富 化學 論文 浦東新區中學化學教師信息素養現狀調查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第十三屆普教科研大會一等獎 華東師大普教研究中心 2007.12
23 唐增富 化學 論文 利用數位化平台構建互動化學平台 實施新教材推進素質教育全國徵文活動一等獎 化學教學參考雜誌社 2007.06
24 唐增富 化學 論文 以校本研修促進新課程實施著力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第12期浦東教育論壇交流論文評比一等獎 浦東教育論壇項目組 2007.12
25 唐增富 吳民生 化學 論文 製取溴苯實驗裝置的改進 上海市教育學會中學化學專業委員會論文評比二等獎 上海市教育學會中學化學專業委員會 2007.01
26 陳雷華 體育 論文 對中學體育與健身改革淺識 浦東新區第七屆中學體育論文評比二等獎 浦東新區教發院課程教學教研部中國小體育協會 2007.05
27 阮琳瑋 體育 論文 對高中設定體育備課組的思考與研究 浦東新區第七屆中學體育論文評比二等獎 浦東新區教發院課程教學教研部中國小體育協會 2007.05
28 滕雲華 體育 論文 二期課改體育與健身的實踐與思考 浦東新區第七屆中學體育論文評比三等獎 浦東新區教發院課程教學教研部中國小體育協會 2007.05
29 趙國弟等 學校 課題 上海市二期課改基礎型課堂標準校本化研究 浦東新區第五屆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三等獎 浦東社發局 2007.06
30 張延青等 學校 課題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師評價中的套用研究 浦東新區第五屆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二等獎 浦東社發局 2007.06

大事記

1954年5月5日定為建校日
1954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命名“上海市東昌中學
1958年11月移交上海海運局成為“上海海運學院附屬中學”和“上海海運學校中專部”
1961年10月恢復原名
1969年5月更名為“上海市港二五七中學”
1972年恢復原名
1982年7月列為黃浦區重點中學
1983年定為“上海市體育傳統項目(足球)學校”
1991年3月定為“上海市中國小課程教材改革整體試點學校”
1993年6月成為“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
1996年定為高級中學,秋季停止招收初一新生
1997年6月創辦“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南校”
1997年7月定為“上海市區、縣活動課程教研基地”
1998年9月定為“上海市心理輔導協會教育基地”
1998年12月定為“上海市中國小課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
1999年5月協辦“上海市東昌東校”
1999年7月成立“中共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總支委員會”
2000年5月定為“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課題實驗學校”
2000年8月協辦“上海市東昌中學北校(浦東新區第二少體校)”
2002年3月,組成“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教育聯合體”
2003年9月定為“2049中國青少年科技素質培育計畫——上海試點推廣項目(2003—2007)試點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