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勇營

華勇營

華勇營,是指英國在19世紀末強行租借山東威海衛後,在當地招募並組建的一支軍隊。華勇營士兵均簽約三年,同意被派往全球各地執行任務。1898年,英國強行租借了山東威海衛,並組建一支僱傭軍來負責防務,以華制華。1899年,一支擁有534人的僱傭軍在威海衛正式成立,並被命名為“華勇營”。華勇營的編制齊全,設定步兵連、騎兵連、長槍連、機槍連和炮隊,並擁有軍事樂隊和衛生隊。士兵們的年齡在19到24歲之間,體格強健,配備清一色的馬丁尼-亨利式來復槍,甚至還有當時最先進的馬克沁機槍。

基本信息

簡介

軍裝服飾軍裝服飾

華勇營曾經在1900年參與“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戰鬥。這支“中國軍團”計400餘人,代表英國政府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聯軍中英國軍隊一共才3000人,其中中國人就占13%強。因為在八國聯軍入侵中的天津戰役中“勇敢善戰”,英國陸軍部特別以天津城門為圖案,為華勇營設計了軍徽,鑲嵌在帽子和衣領上。[5]

軍裝服飾

華勇營的幾種軍裝服飾,左下方標誌,是英國陸軍部天津城門為圖案,為“華勇營”設計的軍徽

成立背景

華勇營華勇營

1898年,沙皇俄國通過強租旅順口和大連灣,使中國的東北淪為它的勢力範圍,引起了英國的強烈不滿。1898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條約》正式簽訂。次日,英國政府即電令駐華公使竇納樂,並照會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國租借威海衛。1898年7月1日,英國政府終於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訂租威海衛專條》。當時的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認為,光靠一紙空文難以實現殖民統治的目的。要想在威海衛站住腳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做保證。但是,英國正處於兵力匱乏時期,一是當時英國人和布爾人在南非地區爭奪領土,二是過多的殖民地分散了英國的陸軍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旨在維護威海衛租借地統治秩序的部隊,便不可能從本土上增派。於是,英國政府決定在華組建僱傭軍擔負威海衛的防務。

英軍的華勇營原是用來駐守威海衛英租界的。威海衛位於今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原為濱海漁村,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開始在華爭搶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1898年3月,英國政府指示駐華公使竇納樂(ClaudeMaxwellMacDonald)設法租借威海衛,卻遭清政府拒絕,理由是威海衛尚在日軍占領之下。竇納樂隨即威脅說,若不從,唯有將事情交由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見又有兵端,被迫於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

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因此,中國一直稱威海衛的租借為“強租”。威海衛租借成功,便成為英國的遠東海軍基地,但卻陷入陸防空虛的尷尬。當時,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部隊被攤薄,到了無兵可調的地步,遂決定照搬在印度的經驗,招募威海本地人,組建僱傭軍,擔負威海衛的防務。

發展

因英國部隊軍餉高,軍官廉潔,服役的華勇便有了自豪感,與一般清兵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在社會上產生吸引力,本地人紛紛加入。到1900年5月,“華勇營”人數已達六百多,兵士年齡均在二十三至二十五歲之間。該部隊編制齊全,設定長槍連、機槍連、炮隊和騎兵隊,以及樂隊、譯員、衛生隊。該團由包耳上校(ColonelBower)任團長,尉級以上軍官均從英國正規軍中調任,全團配置精良裝備,清一色的馬丁尼·亨利式來復槍,甚至還有當時最先進的馬克西姆機槍,這在當時的西方正規軍中,亦未能成建制裝備,可見英國對該支僱傭軍期許之高。

背景

這批精選出來的士兵,平均身高五英尺七英寸、胸圍三十五英寸,在當時“東亞病夫”的華人中,算是強健的一群。帶兵英官評論他們“堅忍、耐心、聰明”,是“十分優秀的行軍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遠”。華勇營士兵均簽約三年,同意被派往全球各地執行任務。士兵們每天訓練達四五個小時,軍事素質迅速提升,六百碼射擊成績尤為優越。

形成

“華勇營”成立後,歷經鏖戰,為英國立功,部隊也不斷壯大。至1901年庚子事件結束後,全團已擴展至12個連,共1200人。

1902年,英國陸軍挑選了十二名“華勇營”官兵,到英國參加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英王向“華勇營官”兵頒發了勳章,以表彰他們在平定義和團戰爭中的“犧牲”,是為英國歷史上首次為中國人頒發的“軍事勳章”。同年,因英日締結同盟條約,兩國在遠東對抗暫時緩解,英國決定裁撤“華勇營”。1906年6月,成立八年的“華勇營”正式解散,部分士兵轉往南非、香港當警察,部分士兵留在當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國軍隊。加入香港警隊的“華勇營”士兵,其警員號碼均以英文字母D開始,被通稱為“山東漢”。至今,威海衛還存有當年“華勇營”的舊址。

鎮壓抗英活動

華勇營成立後,先被用來鎮壓當地的抗英鬥爭。英國強租威海衛後,當地民眾時有反抗,常常舉行兩三千人的聚會,焚香豎旗,收集武器,意在驅趕英國人。1900年3月26日,“華勇營”事先獲得情報。包耳上校便率“華勇營”420人首次出擊,武裝驅散了一次抗英民眾,並逮捕了三人,收繳了各種土製武器。而據中國方面的歷史記載,該次在姜南莊村,由崔壽山等組織。而情報,是“華勇營”士兵臥底獲得的。

衝突對抗活動

隨後,在1900年5月5日,英國勘測劃界小組受當地民眾圍攻,英國皇家工程兵少校潘若思(Penrose)等人及護衛隊受襲,包耳上校又率“華勇營”兩個連出擊。此次衝突,英方多人受傷,“華勇營”毫不猶豫地向同胞開槍,打死中國村民二十多人。

“華勇營”與同胞的對抗,激怒了當地人。“華勇營”不少士兵的家屬都收到了恐嚇,士兵們要求英方在必要時需給其家庭提供庇護,但“華勇營”軍心依然穩定。

殖民地部隊

義和團運動爆發後,“華勇營”被正式納入英軍建制,並換上了英國陸軍軍裝。1900年6月22日,“華勇營”192名士兵和10名軍官乘坐英艦“奧蘭多”號,於凌晨五時抵達天津大沽口。此前一天,以印度兵為主的香港皇家炮兵和以“華勇”及印度普什圖兵為主的香港團已到達,共有382人。可見,八國聯軍中的英軍,因兵力捉襟見肘,出動的都是殖民地部隊。其中,威海衛“華勇營”、香港團中的“華勇”和新加坡團中的“華勇”們,更是構成了英軍的重要力量。

增援聯軍

華勇營華勇營

6月24日中午,英軍香港團和威海衛“華勇營”各出兩個連,護送海軍提供的十二吋口徑大炮及彈藥增援聯軍。道路泥濘,“華勇營”承擔了“苦力”工作,負責拖曳大炮,並安放在僧格林沁四十年前為抵擋英法聯軍而修建的濠牆上。當他們冒著彈雨進入法租界時,受到了聯軍守軍的歡迎。6月27日,“華勇營”協助俄軍對清軍駐守的東局子軍火庫發動攻擊。在十二寸大炮狂轟下,彈藥庫被引爆,天空出現了幾百米高的蘑菇雲。隨後,德國租界的一些商鋪發生火災,“華勇營”又兩度受命滅火。7月初,“華勇營”和香港團的主要任務是清剿滲透到租界附近的清軍及義和團狙擊手。在一次戰鬥中,香港團受到清軍炮火的猛烈壓制,二死三傷,在“華勇營”緊急增援後才得以脫身。隨後,“華勇營”新駐地受到清軍猛烈的針對性炮擊,布魯斯少校(MajorBruce)帶隊攜炮出擊,但不敵清軍炮火,布魯斯少校頭部和肝臟中彈,“華勇營”另有兩死五傷,協同作戰的英國水兵也有五人重傷。

7月9日,聯軍發起了一次大規模攻擊,由1000名日軍、950名英軍、400名俄軍和2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參加。是役,直隸提督聶士成中彈犧牲。“華勇營”的任務是護衛和協同香港炮兵,向西局軍火庫(海光寺軍火庫)發起炮擊。在他們的掩護下,日軍迅速攻占清軍陣地。轉移陣地時,“華勇營”必須拖曳笨重的大炮穿過被清軍火力覆蓋的小橋,一不小心大炮就會滑落橋下。橋上緩慢移動的“華勇營”受到了清軍猛烈射擊,駐守濠牆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則進行了還擊,壓制了清軍火力。事後,美軍軍官在答覆“華勇營”感謝信時說,只要是女王陛下的軍隊,不管什麼膚色,美軍都把他們看作親密戰友。

1900年7月14日,“華勇營”協同日軍敢死隊,終於攻破天津城牆。占領天津後,“華勇營”奉命為北京遠征軍徵集船隻。他們的種族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居然徵到了將近一百條大船和船工。

1900年8月4日下午二時,聯軍向北京開進,“華勇營”抽調了一百人護送香港和新加坡皇家炮兵部隊。次日,“華勇營”和香港炮兵協同日軍進行北塘戰役,由於日軍推進過於迅速,英軍的炮火不少都落在了日軍隊伍中。

如此一路攻擊前進,到1900年8月15日晨,“華勇營”終於開進了前門。在自己的首都,“華勇營”進行的最後一場戰鬥是將大炮拖上城牆,協同美軍攻擊紫禁城,得到美軍的歡呼。

攻占北京後,“華勇營”的任務主要是在英占區站崗放哨,乾回了警察部隊的本行。1900年8月28日,“華勇營”各連選派代表參加八國聯軍在紫禁城內舉行的大閱兵,在受閱的英軍佇列中,香港軍團與華勇營最後出場。

紫禁城閱兵後,“華勇營”便根據聯軍的統一部署,分別進駐京畿的幾處軍事要地。

“華勇營”在駐守的河西務鎮,恢復了一個農貿集市,允許當地人在此擺攤,銷售雞蛋、家禽、水果、蔬菜和雜貨等。這個市場成為戰後最先恢復之處,天氣好的時候,攤位能有兩大排,聚集五百人以上進行交易。

因為在天津戰役中的“勇敢善戰”,英國陸軍部特別以天津城門為圖案,為“華勇營”設計了軍徽,鑲嵌在帽子和衣領上;並在威海衛樹立了一塊刻有二十三名陣亡官兵姓名的紀念碑。

參與行動

刻有二十三名陣亡官兵姓名的紀念碑刻有二十三名陣亡官兵姓名的紀念碑

華勇營成立後,先被用來鎮壓當地的抗英鬥爭。英國強租威海衛後,當地民眾時有反抗,常常舉行兩三千人的聚會,焚香豎旗,收集武器,意在驅趕英國人。1900年3月26日,“華勇營”事先獲得情報。包耳上校便率“華勇營”420人首次出擊,武裝驅散了一次抗英民眾,並逮捕了三人,收繳了各種土製武器。而據中國方面的歷史記載,該次在姜南莊村,由崔壽山等組織。而情報,是“華勇營”士兵臥底獲得的。

隨後,在1900年5月5日,英國勘測劃界小組受當地民眾圍攻,英國皇家工程兵少校潘若思(Penrose)等人及護衛隊受襲,包耳上校又率“華勇營”兩個連出擊。此次衝突,英方多人受傷,“華勇營”毫不猶豫地向同胞開槍,打死中國村民二十多人。

“華勇營”與同胞的對抗,激怒了當地人。“華勇營”不少士兵的家屬都收到了恐嚇,士兵們要求英方在必要時需給其家庭提供庇護,但“華勇營”軍心依然穩定。

參加八國聯軍

1900年6月中旬,英國駐華海軍司令兼八國聯軍統帥西摩爾中將率八國聯軍進軍北京,途中遭到了雲集在天津的義和團和愛國清軍的奮力抗擊。西摩爾便調“中國軍團”增兵天津,6月21日,剛剛鎮壓完威海衛抗英民眾的400多名軍團士兵乘英艦離開威海衛前往天津。

1900年6月22日,華勇營192名士兵和10名軍官乘坐英艦“奧蘭多”號,於凌晨五時抵達天津大沽口。此前一天,英艦“恐怖”號已將第一批香港皇家炮兵(炮手多為印度兵)和香港軍團(由華勇和帕坦人Pathans組成)的382人送到。需要提及的是,在當時參加八國聯軍的英軍中,華勇營、香港軍團和新加坡軍團中的華勇們構成了英軍的重要力量。在英國陸軍部情報處(IntelligenceDepartment,WarOffice)編寫的戰史《1900-1901年在華軍事行動官方記錄》(OfficialAccountoftheMilitaryOperationsinChina1900-1901,London:1903)中,充斥著這幾支部隊如何協同作戰的記錄。

1900年6月24日中午,香港軍團和威海衛華勇營各兩個連共四個連,護送海軍提供的十二大口徑大炮及彈藥增援聯軍。道路泥濘,華勇營基本承擔了“苦力”工作,負責拖曳大炮,並安放在僧格林沁四十年前為抵擋英法聯軍而修建的濠牆(MudWall,即天津人說的牆子)上。當他們冒著彈雨進入法租界時,受到了聯軍守軍的歡迎,但也有人對這群“中國人”進入自己的陣地表示不滿和擔心。

1900年7月初,華勇營和香港軍團的主要任務是清剿滲透到租界附近的清軍和義和團狙擊手。在一次戰鬥中,香港軍團受到清軍炮火的猛烈壓制,二死三傷,在華勇營緊急增援後才得以脫身。隨後,華勇營新駐地受到清軍猛烈的針對性炮擊,造成極大的恐慌。華勇營的布魯斯少校(MajorBruce)帶隊攜炮出擊,但不敵清軍炮火,布魯斯少校頭部和肝臟中彈,華勇營另有兩死五傷,協同作戰的英國水兵也有五人重傷。

1900年7月9日,聯軍發起了一次大規模攻擊,由1000名日軍、950名英軍、400名俄軍和2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參加。是役,直隸提督聶士成中彈身亡。華勇營的任務是護衛和協同香港炮兵,向西局軍火庫(海光寺軍火庫)發起炮擊。在他們的掩護下,日軍迅速攻占清軍陣地。轉移陣地時,華勇營必須拖曳笨重的大炮穿過被清軍火力覆蓋的小橋,一不小心大炮就會滑落橋下。橋上緩慢移動的華勇營受到了清軍猛烈射擊,駐守濠牆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則進行了還擊,壓制了清軍火力。事後,美軍軍官在答覆華勇營感謝信時說,只要是女王陛下的軍隊,不管什麼膚色,美軍都把他們看作親密戰友。過河後,酷暑和體力透支摧垮了香港炮兵中的印度士兵,只有華勇營還繼續拖曳大炮向預定陣地集結。事後,英軍司令對於華勇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每日畫報》(TheDailyGraphic)對此次行動進行了報導,但把功勞都歸於那些中途放棄的印度兵,令華勇營的英軍軍官們耿耿於懷。

1900年7月14日,華勇營協同日軍敢死隊,終於攻破天津城牆,“光榮地成為參加最後攻擊並占領天津城的英國軍隊的唯一代表”(巴恩斯語)。占領天津後,華勇營奉命為北京遠征軍徵集船隻。他們的種族優勢在此時得到充分發揮,沿著北河,居然徵集了將近一百條大船和相應的船工。巴恩斯很得意地說,華勇營對當地百姓禮敬有加,贏得了民心,不少人願意為這支英軍而不是其它“洋鬼子”提供服務。不過,巴恩斯也承認其中一些百姓是要“施加點溫柔的壓力”才加入的。

1900年8月4日下午二時,聯軍向北京開進,華勇營抽調了一百人護送香港和新加坡皇家炮兵部隊。8月5日,華勇營和香港炮兵協同日軍進行北塘戰役,由於日軍推進過於迅速,英軍的炮火不少都落在了日軍隊伍中。如此一路攻擊前進,到8月15日晨,華勇營終於開進了前門。在自己的首都,華勇營進行的最後一場戰鬥是將大炮拖上城牆,協同美軍攻擊紫禁城,得到美軍的歡呼。

攻占北京後,華勇營的任務主要是發揮種族優勢,在英占區站崗放哨,又乾回了警察部隊的本行。當時八國聯軍中,不少國家出動的多是殖民地僱傭軍,如法軍實際是由越南僱傭軍組成,因此,在局勢基本穩定後,看各種膚色的洋兵便成為北京一景,只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最強大的英軍士兵實際多是自己的同胞。1900年8月28日,華勇營各連選派代表參加八國聯軍在紫禁城內舉行的大閱兵,在受閱的英軍佇列中,香港軍團與華勇營最後出場。

因為在天津戰役中的“勇敢善戰”,英國陸軍部特別以天津城門為圖案,為“華勇營”設計了軍徽,鑲嵌在帽子和衣領上;並在威海衛樹立了一塊刻有二十三名陣亡官兵姓名的紀念碑。

1900年9月1日,英國人在上海最早創辦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NorthChinaDailyNews),刊文評述華勇營,認為其在天津的表現,足以推翻人們對華人無能的偏見,“威海衛衛華勇營的歷史證明了中國人所需要的只是(優秀的)領導人而已”。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奧匈帝國、大英帝國(英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德意志帝國(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及俄羅斯帝國的八國聯軍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意軍五十三人,奧軍五十人。德軍七千人。軍艦約20艘,陸戰隊約540人總派遣的軍隊人數為23540人,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奧匈帝國派遣的人數最小只是象徵性派遣50人,日本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壯大

“華勇營”成立後,歷經鏖戰,為英國立功,部隊也不斷壯大。至1901年庚子事件結束後,全團已擴展至12個連,共1200人。

因英國部隊軍餉高,軍官廉潔,服役的華勇便有了自豪感,與一般清兵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在社會上產生吸引力,本地人紛紛加入。到1900年5月,“華勇營”人數已達六百多,兵士年齡均在二十三至二十五歲之間。該部隊編制齊全,設定長槍連、機槍連、炮隊和騎兵隊,以及樂隊、譯員、衛生隊。該團由包耳上校(Colonel Bower)任團長,尉級以上軍官均從英國正規軍中調任,全團配置精良裝備,清一色的馬丁尼·亨利式來復槍,甚至還有當時最先進的馬克西姆機槍,這在當時的西方正規軍中,亦未能成建制裝備,可見英國對該支僱傭軍期許之高。

這批精選出來的士兵,平均身高五英尺七英寸、胸圍三十五英寸,在當時“東亞病夫”的華人中,算是強健的一群。帶兵英官評論他們“堅忍、耐心、聰明”,是“十分優秀的行軍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遠”。華勇營士兵均簽約三年,同意被派往全球各地執行任務。士兵們每天訓練達四五個小時,軍事素質迅速提升,六百碼射擊成績尤為優越。

1902年,英國陸軍挑選了十二名“華勇營”官兵,到英國參加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英王向“華勇營官”兵頒發了勳章,以表彰他們在平定義和團戰爭中的“犧牲”,是為英國歷史上首次為中國人頒發的“軍事勳章”。同年,因英日締結同盟條約,兩國在遠東對抗暫時緩解,英國決定裁撤“華勇營”。1906年6月,成立八年的“華勇營”正式解散,部分士兵轉往南非、香港當警察,部分士兵留在當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國軍隊。加入香港警隊的“華勇營”士兵,其警員號碼均以英文字母D開始,被通稱為“山東漢”。至今,威海衛還存有當年“華勇營”的舊址。

解散

據威海衛殖民政府1903年年度報告記載,租借地內全年有270人被判一天到一年的監禁,其中就有100人是“中國軍團”的士兵或退役士兵。他們中有40名是因違犯軍紀被處罰的,如站崗睡覺、不守紀律、賭博等;其餘大部分是因打架、敲詐等行為被罰。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在中國的旅順和大連取代了俄國的位置,來自俄國的威脅隨之消除。1905年8月,英日又第二次簽訂了同盟條約,英國對日本的戒心也隨之解除。由於威海衛的防禦壓力大為減輕,界內治安秩序也逐步穩定,“中國軍團”便失去了繼續保留的價值,英國政府和軍隊再次將解散該軍團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1906年6月,這支橫行一時的僱傭部隊最終被解散。大部分士兵轉往南非當警察,部分士兵留在當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國軍隊。

爭議

“華勇營”成軍後,鎮壓了威海當地的抗英活動,又作為英軍主力參與了八國聯軍對華作戰,戰力強大,軍事表現出色。但在當時及以後的中國人看來,“華勇營”士兵身為中國人,卻加入侵略軍,又對同胞作戰,已可列入“漢奸”陣營。他們之存在,自然被視為中國人的恥辱。因此,中國檔案材料對這段歷史表述極少。威海市政協科教文史委員會編寫的《英國租占威海衛三十二年》一書(1998年出版),儘管全書對威海衛租借歷史的描述不厭其詳,大量論及英軍鎮壓當地人反抗鬥爭事跡,卻無一字提及“華勇營”,全以“英軍”一詞含糊帶過。這也折射國人對待歷史的特殊心態。“華勇營”的歷史未遭湮沒,一方面是因為英國軍史檔案記錄齊全,更重要的原因,是英軍軍官巴恩斯(Arthur Barnes)出版了一本重要的回憶錄《華勇營出軍志》,保存了該團在1900年3月至10月間所有活動的細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