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聯邦大廈

莫斯科聯邦大廈是位於莫斯科市中心的聯邦大廈。由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承建的,於2005年底動工,2007年10月完成結構施工。該大廈主體高340米,建成後將成為俄羅斯標誌性建築,為歐洲第一高樓,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全混凝土結構建築。

基本信息

簡介

莫斯科聯邦大廈莫斯科聯邦大廈
莫斯科聯邦大廈 由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承建的莫斯科聯邦大廈已呈現規模。位於莫斯科市中心的聯邦大廈,於2005年底動工,2007年10月將完成結構施工。該大廈主體高340米,建成後將成為俄羅斯標誌性建築,為歐洲第一高樓,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全混凝土結構建築。

安全性能

一流的設計方案和施工使得這座大廈能夠抵抗住“9·11”恐怖事件中對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那樣的飛機撞擊。“聯邦大廈”開發商米拉克斯集團總裁謝爾蓋·波隆斯基在描述這座摩天大樓對“9·11”式飛機撞擊的耐力時說:“柱子會刺穿飛機,不管有多少架飛機撞擊,它都不會倒。”

相關資料

莫斯科聯邦大廈莫斯科聯邦大廈

地點:俄羅斯首都莫斯科

設計:NPSTchobanVoss建築設計公司

高度:1660英尺(約合506米)

樓層:93層預計峻工時間:2009年

設計建造特色

“莫斯科聯邦大廈”採用未來主義建築風格,造型為帆狀雙子塔,最高處達340米,兩座子塔與中心一個430米高的匕首狀金屬柱相連,主要建築材料為玻璃和鋼材。大廈位於莫斯科城西部的莫斯科河岸邊,建成後將辦公室、豪華公寓和酒店集為一體。俄羅斯當局公布了工程主要承包人名單,它們全都是頗具盛名的建築公司,其中米拉克斯集團就曾開發過莫斯科市多座高檔公寓和寫字樓工程。莫斯科聯邦大廈獨特的外形設計,是根據船的風帆設計的,事實上,它是由兩座塔樓組成,即1660英尺(約合506米)高的東塔樓和795英尺(約合242米)高的西塔樓,幾條通道將它們連了起來。東塔樓將用作辦公場所,西塔樓將用作酒店和公寓,兩個塔樓的頂部均設有360度觀景台。聯邦大廈距離克里姆林宮不到2.5英里,竣工後將成為全歐洲最高的建築。

停工半年

莫斯科聯邦大廈莫斯科聯邦大廈
中國建築總公司與俄羅斯五大地產公司之一的米拉克斯集團在北京簽署聯邦大廈A座工程契約。契約總金額5800萬美元。根據規劃,聯邦大廈由兩座外裝修為玻璃幕牆的高塔組成,形如船帆,而中間的獨立觀光電梯則似桅桿。其中,A座高354米,B座高243米。然而,在建築工地看到,與已封頂的B座不同,A座仍未建成,但工地上卻看不到工人。俄塔社此前援引莫斯科市政府的訊息稱,聯邦大廈項目投資者已宣布,工程建設至少暫停半年。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巨大的告示牌上寫著:項目竣工日期為2010年第四季度,比原定2010年第一季度的竣工時間晚了半年。在臨近工地幹活的吉爾吉斯斯坦建築工人伊列爾指著聯邦大廈A座對記者說:“它早就停工了。以前中國工人幹活又快又好。但現在不知道他們去哪兒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覆工。”另一名土耳其工人說:“據說復工時間可能是春天之後,或者是金融危機過後。”由於未得到許可,記者無法進入聯邦大廈A座內進一步了解情況。米拉克斯集團合作推广部主任米羅諾娃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否認聯邦大廈A座暫停施工的說法,但同時表示自己不掌握項目的具體情況。記者試圖向中建公司詢問停工事宜,但無法與相關負責人取得聯繫。一名與中國建築(俄羅斯)有限責任公司關係密切的人士對記者說,目前,聯邦大廈A座只蓋到約第60層。開工之初,中方希望將該項目打造成在俄樣板工程,因此對施工期限和質量高度重視。不過,米拉克斯集團在宣布停工前後,都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方沒有對其工作給予配合。

高樓面臨“截肢”

在“莫斯科城”項目工地發現,與聯邦大廈建設進度相比,僅一路之隔的俄羅斯塔情況更糟,地面上還未冒出任何樓房,也不見吊車,只有幾名工人在搬運建材。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為俄羅斯塔奠基。該建築設計者英國著名建築師福斯特起先為這棟大樓設計的高度為1000米。但俄方出於安全考慮否決了這個大膽的想法,並將樓高定為612米,但這並不妨礙它建成後成為歐洲第一高樓。日前在由盧日科夫參加的閉門會議上,專家提出將俄羅斯塔高度從612米降至200米。報導援引莫斯科總建築師庫茲明的話說,在當前環境下,該項目對於投資者沒有吸引力。危機前,實施俄羅斯塔項目所需資金估計為15億至17億美元。截至目前,投資方已花費1億美元。而俄《觀點報》的地產副刊2日透露,俄羅斯塔的竣工期限可能由原定的2012年延至2016年。報導稱,最近兩個月,俄大型建築公司股價已經下跌了10%-30%。另外,《俄羅斯報》稱,位於莫斯科河岸邊、占地60公頃的莫斯科城項目工地去年夏天還是熱火朝天,但現在卻幾乎凍僵了。

中國企業要加強研究力

俄金融城計畫遭遇錢荒,可能令相關中方企業遭受損失。對此,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國家風險分析師趙昌會表示,在走向海外時,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企業研究力較弱,很多決策本身都是衝動性的,感覺自己應走出去,就貿然採取一些行動,缺乏深思熟慮,尤其對世界政治和經濟形勢的研究不夠深入,對行業本身不夠了解”。此外,一些大公司在國內行業內部占壟斷地位,甚至有了和政府討價還價的能力。但一旦走出國門,情況要複雜得多,如果不適應這種新挑戰,就可能在投資過程中吃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