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城鎮

莘城鎮位於縣城周圍,總面積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萬畝,人口8.89萬,系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聊城市“經濟工作先進鄉鎮”,民營經濟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招商引資“明星鄉鎮”。

基本信息

村鎮概況

莘城鎮位於縣城周圍,東與陽穀縣相接,北與莘亭鎮交界,西與張魯鎮、俎店鄉接壤,南與十八里鎮相連。莘縣地處魯西平原,莘城鎮座落在縣城中心地帶,總面積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萬畝,人口8.89萬,系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聊城市“經濟工作先進鄉鎮”,民營經濟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招商引資“明星鄉鎮”。

村鎮歷史

清朝康熙年間為莘亭鄉;1931年為第一區莘亭鎮,轄縣城及四關廂; 1958年8月改為城關公社;1983年改為城關鎮;2001年4月更名為莘城鎮。歷史文化景觀主要有三槐堂和古塔等。
三槐堂位於莘城鎮群賢堡村,北宋丞相王旦後人修建。王旦,字子明,《宋史》有傳。其父王祐,宋朝官員,文才人品在朝中同僚享有聲譽,但因其秉性耿直而仕途坎坷。相傳王祐見次子王旦聰敏過人,便親手在自家院內植槐樹三株,並預言“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日後王旦果踐相位,傳為美談。
王旦自幼篤學慎思,於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中進士,景德三年(1006年)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接替寇準相位。在宋真宗在位的22年中,擔任要職18年,其中任宰相12年。任職期間,他知人善任,嚴以責己,寬以待人,廉潔簡樸。其在相位12年間,外無寇賊之虞,內無水旱之變,兵革不用,海內富庶,群工百司各得其職,被譽為賢相。卒後子孫遵遺囑葬儀從簡。至38年後的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趙禎為其親書“全德元老之碑”碑額,又下詔命史館立傳,翰林學士歐陽修為其撰寫碑文。
王旦墓舊時立有歐陽修撰寫的神道碑、石人、石馬等,占地約百畝。至1958年時,墓地只余王旦墓丘。1991年,莘縣、聊城、單縣等“三槐王氏”後裔捐資,在王旦墓遺址立碑一通。碑高1.8米,厚0.2米,寬0.6米。碑座高0.2米,長1米,寬0.6米。正面題為“宋相王文正公旦子明墓”,背面碑文327字,記述王旦經歷和業績,為莘縣政協副主席楊巨源撰。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王旦後人王鞏、王震在開封城東門外建王氏宗祠,效王祐“手植三槐”舊事,在宗祠院內亦植槐樹三株,並將宗祠命名為“三槐堂”。文學家蘇軾特撰《三槐堂銘》以記之。此文後被收入《古文觀止》等文集中,三槐王氏之名由此愈加被眾人熟知。處於莘縣三槐王氏發祥地的王莊,因三槐王氏中多出賢人而被稱為“群賢堡”。

旅遊景點

古塔俗稱莘縣塔,後稱燕塔,在今莘縣文化館院內。據舊志記載,莘縣原有“十大景觀”,明清時期又有“八景”之說,“古塔摩天”均為景觀之首。古塔始建於宋治平元年(1064年),竣工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塔高66.7米,為八角十三級,為魯西第一制高點,30里外可遙望其影姿,其巍峨之勢在古塔中是罕見的。明代舉人王室觀塔有感,賦詩曰:“巍巍孤柱立中天,雄鎮莘邦幾百年。鈴向風吹聲更響,籠經雨過色猶鮮。升高紅日頭邊轉,躡頂青雲眼底旋。漫訝玉京樓十二,登臨便即是神仙。”舊志中把“古塔摩天”列為一景,實不過譽。古塔歷來是莘縣的象徵,明清兩代曾三次重修,1968年春被拆毀。拆塔時發現一批經書及銀塔、石函、舍利子等,現分別保存於山東省博物館和莘縣文物管理所。
2006年5月29日,莘縣燕塔修復工程在原塔址上啟動,計畫於2008年竣工。屆時,燕塔將作為莘縣的標誌性建築,成為三省交界處的龍頭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