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洪春

1988年,莊洪春曾作為中美首次國家級空間科學合作專家組代表赴美執行合作研究,使我國空間深測儀器第一次在國外進行成功的聯合測量。 1991年,莊洪春又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博導。 1982年回國後創建了空間電學研究組和實驗室。

履歷簡介

1964年,來自江蘇宜興的莊洪春從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畢業,3年後取得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隨後被分配到中科院套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現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工作。1988年,莊洪春曾作為中美首次國家級空間科學合作專家組代表赴美執行合作研究,使我國空間深測儀器第一次在國外進行成功的聯合測量。1991年,莊洪春又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博導。

發明專利

1998年莊洪春發明專利《彈射式空間電場探測方法與設備》與二炮合作研製成功。該項成果在軍事上可用作太空飛行器發射前雷電安全性測量判別的重要方法。以保障太空飛行器發射安全;民用上可用在重點地區防雷擊監測,人工降水和人工消雹前的雷雲電荷分布與大小的測量判斷等方面。其另一發明專利《製造高導電率氣層主動防雷避雷方法及裝置》於2002年12月在漢城由聯合國發明協會組織的國際發明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和特別金獎,評價為:“人類生存和保障的最佳發明”。這是我國代表團參展的52個項目中獲得的唯一的一項特別金獎。2003年12月該項技術通過了由雲南省防雷中心主持的驗收鑑定並取得了使用許可證。專家組認為該發明“是適應現代化和資訊時代要求的避雷新產品”。莊洪春和他領導的科研組正在對該項技術實施產業化,為人類重大自然災害之一的雷電災害防治做出貢獻。

作出貢獻

莊洪春是空間電學研究及工程套用的學科帶頭人,1972年組建雷射研究組和實驗室,將雷射技術的套用引進到我國的空間領域。1979年赴美國作訪問學者。1982年回國後創建了空間電學研究組和實驗室。在我國率先展開日地物理電機制的研究,在太陽活動對氣象和地震的可能影響等日地災害物理學的研究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研究成果“空間電性能理論模式”和旋轉電場儀等項成果獲得國家和中科院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研製了多種大氣電場探測儀器。為航天活動的電環境安全保障做出了貢獻。1988年作為中美首次國家級空間科學合作專家組代表赴美國執行合作研究工作,並於1992年將我國研製的星——箭載雙臂電場儀在美國太空火箭上進行聯合實驗,取得良好結果。這是我國空間探測儀器第一次在國外進行成功的聯合測量。
莊洪春共培養了10多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在國內外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空間電學》專著一本,該著作成為本領域科研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生的重要教材及參考資料,填補了國內空白。並於1997年首次提出了上下邊界雙開放的新空間電模型的構想,成為繼本世紀初封閉式經典模型和70年代上邊界開放的半開放現代模型之後的第三代模型,使得太陽活動和人類活動所造成的電環境影響可以透入地下,並為地震預報和電法找礦等空間電學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2000年10月,總裝備部下達“九五”國家重點項目。莊洪春作為主編和撰寫組組長負責著作《宇航空間環境手冊》的出版。該手冊全面、系統、簡明並定量地綜述迄今為止人類對航天環境的認識,作為我國所有從事航天活動的人們的標準,對我國宇航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莊洪春研究員在空間電學研究及工程套用方面貢獻卓越。1988年入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IBC)國際名人錄。1992年入選美國國際傳記研究所(ABI)國際名人錄。現任北京衛康昊等離子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