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傣族佤族鄉

荷花傣族佤族鄉

荷花傣族佤族鄉位於騰衝縣西南面,轄10個村委會、45個自然村、96個村民小組。面積128.56平方公里。人民民眾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農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甘蔗、冬早蔬菜、包穀,熱區經濟林果主要有柑桔、香蕉、鳳梨、芒果、草莓,松林、杉木及皂莢、銀杏、核桃、板栗等林業資源豐富。

基本信息

(圖)荷花傣族佤族鄉荷花傣族佤族鄉

荷花傣族佤族鄉介於石頭山象腦山之間。平面形狀似飛鴿。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9公里;總面積128.56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為三鍋腔2262米,最低海拔是象牙壩1119.70米,一般海拔1400米。地處東經98°30′,北緯25°01′,距騰衝縣城24公里。

概述

(圖)荷花傣族佤族鄉荷花傣族佤族鄉

荷花傣族佤族鄉位於騰衝縣西南面,東面鄰清水鄉,南面鄰梁河縣曩宋鄉,西北面鄰中和鄉,東北面鄰和順鎮。海拔1350米,年均氣溫17.1℃,年降雨量1463.9mm。鄉鎮政府所在地肖莊街到縣城的道路為柏油路,距離24公里,交通方便,轄10個村委會、45個自然村、96個村民小組。荷花總體氣候為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 17.1℃;日照充裕,乾濕季分明,四季不明顯,南部河谷地帶呈亞熱帶氣候,高山地帶呈溫涼氣候。荷花是典型的農業鄉,人民民眾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農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甘蔗、冬早蔬菜、包穀,熱區經濟林果主要有柑桔香蕉、鳳梨、芒果、草莓,松林、杉木及皂莢、銀杏、核桃板栗等林業資源豐富。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794.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41.7元。本級財政收入120萬元。

幾年來,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荷花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廣大幹部民眾,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結合荷花實際,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拼搏爭先、銳意進取、真抓實幹,書寫了荷花發展史上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良好史藉。全鄉幹群關係融洽,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歷史文化

(圖)荷花傣族佤族鄉荷花傣族佤族鄉

荷花,系漢語地名,引荷花池自然村名而得名。

1978年,荷花公社轄明朗、雨傘、肖莊、朗蒲、民團、羨多、良盈、三營、大寨、清水10個大隊。1979年,荷花公社由雨傘大隊分出雨傘、甘蔗寨大隊;民團大隊分出民團、杏塘大隊;羨多大隊分出羨多、尖山大隊;朗蒲大隊分出朗蒲、汪李大隊;三營大隊分出三營、余家營大隊;大寨大隊分出大寨、三家村大隊;清水大隊分出清水、荊陳大隊,共17個大隊。1984年3月體制改革,荷花公社分出荷花、清水兩區,同時改稱為荷花區公所:下轄明朗、雨傘、甘蔗寨、肖莊、朗蒲、汪李、民團、杏塘、羨多、尖山鄉10個小鄉政府。1988年撤區建鄉,荷花區公所改稱為荷花傣族佤族鄉人民政府;原10個小鄉政府改稱為村公所。2000年10月,全鄉10個行政村依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行村級體制改革,成立了10個村民委員會。

荷花地處大盈江兩岸山坡、河谷地帶;東西部為半山區和山區,地勢稍高。中、南部較低,騰梁路從中穿越而過,交通十分便捷,水資源十分豐富,屬亞熱帶氣候,比較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其中南部可種雙季稻,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資源豐富:西北部的小王山和灣丹山有含量高儲藏量大的錫礦和鎢礦;西南部的三鍋腔山有儲量較大的瑩石;北部有火山石、山間生長著天然的香果樹,果實可作化工原料;中部有另一個火山口噴出的火山石,石質細膩,呈灰白色,體積偏大,兩種火山石都有深加工的潛力。以上兩種石材是現代建築理想的純天然建材。水利資源豐富:東有大盈江和大盈邊1180m處岩坡下有本縣最大的地下冷泉—壩派巨泉(涌流量為4000升/秒)、小寨河、拉巴河。西有明朗河、曩箐河、南慶河、河流縱橫交織,高低不於,帶來農田灌溉的便利和小型電站的建設,1960年到1980年全鄉建成小電站8座,十一個機組,總發電量1600千瓦;除自然河外,尚有人工渠道20餘道,可灌溉9295畝。在南端與梁河的接壤處有地熱資源—熱水塘,地熱面積大,有大量熱氣和熱水噴出。溫度高達96℃,水中含有硫磺,泉水可淋浴除病。在熱水塘周圍的農田裡增多年種植雙季水稻,82年,實行了全縣首家大棚蔬菜的實驗與推廣。全鄉屬亞熱帶氣候,高山地帶多雨潮、溫寒冷;農業區四季有種有收;乾濕分明,夏季多雨;晴時炎熱;雨時偏冷;整個森林植被以針闊、混交林為主;果林及人工種植的核桃、杉木、銀杏、西南華紅花油茶為附。適宜種稻穀、小麥、包穀、油菜、甘蔗冬早蔬菜。南方水源充沛較平的壩子居住著熱情勤勞的傣族人民。

荷花鄉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解放前,各少數民族在與生活抗爭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沿襲至今的有滇劇、佤族清戲、傣戲、花燈、武術、傣族織錦、刺繡、玉雕等民族民間藝術和傣族潑水節等五彩繽紛的民族民間節日。農民畫成了其中的佼佼者,荷花的農民畫作品曾多次在全國少數民族畫展、香港農民書畫展及雲南省美術作品展獲獎。2000年6月,國家文化部授予荷花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特色藝術之鄉”稱號。

荷花玉雕加工起源於1950年,劉家壽一家遷往荷花池居住後而引燃的民間民族藝術。多年來,在傳承藝術基礎上融匯了世居民族文化、邊地文化、馬幫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王雕藝術。產業從簡單機械製作粗糙產品向現代機械製作精緻產品提升,品種由單一發展到今天的100多個,加工戶由1戶發展到2005年的546戶。期間經歷了多次的跌宕起伏,產值也隨之升降。近幾年隨著騰衝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全縣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和旅遊資源成為獨樹一幟的邊地民族特色。為加快我鄉玉雕產業的發展,2004年4月,在上級部門支持和幫助下,在騰衝玉雕大師楊儒楊樹明的愛心幫扶下,在玉雕基礎較好的雨傘,荷花池兩個自然村舉辦了兩個工藝提高班,100人,將其培養成今後發展的領頭人。2005年2月,鄉人民政府利用荷花供銷社閒團置場地投資裝修,建成“荷花玉雕中心”集中加工戶150戶,已初具規模。帶動玉雕從業人員400戶,近2000人。

農村經濟

(圖)荷花傣族佤族鄉荷花傣族佤族鄉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794.3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78.7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9.5%,其中經濟作物收入915萬元;畜牧業收入1510.9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9.38%,年末出欄肉豬12019頭,肉牛834頭;漁業收入119.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5%;林業收入297.08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81%。二、三產業收入1825.0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3.42 %。外出勞務收入754.19萬元,其他收入209.2萬元,人均純收入2141.7元。

成立了枇杷協會、養殖協會、石材加工協會及玉雕協會。

人口衛生

(圖)荷花傣族佤族鄉荷花傣族佤族鄉

荷花傣族佤族鄉以漢族為主,是漢、傣、佤、回混居地,其中漢族19562人,傣族5020人,其他民族2188人。全鄉有農戶 6633戶,共26770人,其中男13615人,女13155人。農業人口數為26452人,非農業人口318人,勞動力總數15821人,外出務工2441人(3個月以上),其中:常年外出務工1217人(6個月以上),外出務工人員中省內998人,省外219人。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醫療、社會保障及衛生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鄉衛生院醫療辦公條件得到較大改善,醫療設施齊備,農村居民也積極參與農村社會保障,有更多的農戶開始加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至2006年底全鄉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32人,享受低保人數54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戶6633戶,共23908人,參合率89.3%。有鄉級衛生院1個,村衛生所10個,鄉衛生院面積為20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2人,建有公廁8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9個。

文化教育

有中、國小26所,校舍建築面積50724平方米,擁有教師207人,在校學生3773人,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3773人,其中小學生人數2411人,中學生人數1362人。

有文化活動室5個、圖書室3 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礎設施

(圖)荷花傣族佤族鄉荷花傣族佤族鄉

目前已實現10個村委會通水、電、路、電視、電話,共有6239戶通自來水,394戶還在飲用井水,6633戶還存在水質未達標;6633戶通電,173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47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87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370戶。

主幹道騰梁路,為三級柏油路,交通方便。鄉內到村主幹道為未硬化的沙石路面。全鄉共有109戶農戶建有沼氣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3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85戶;農業灌溉依託東山河及西山河,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326畝,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903畝。

荷花傣族佤族鄉居民的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居住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居住磚(鋼)混結構住房16戶,磚木結構住房747戶,土木結構住房5514戶,還有35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2006年底全鄉共擁有汽車93輛,農用運輸車88輛,機車285輛。(其他農用機械:256台)。

新農村建設

(圖)荷花傣族佤族鄉荷花傣族佤族鄉

2006年,在縣委、政府及各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荷花鄉肖莊村荷花池自然村被列為縣政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

荷花池新農村建設試點啟動後,鄉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以建設小康村、文明村為目標,聘請縣城建局工程技術人員對試點村進行了認真規劃,並結合該村實際,制訂了詳細的《實施方案》,《方案》按照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先易後難、分步實施的原則,以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建設老年活動中心、科普文化室、提高民眾素質、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為切入點,在穩定糧油生產的前提下,做精做強玉雕產業,規範做大石材加工業,穩步增加民眾收入,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經測算,整個工程建設總投資277.14萬元,其中:新農村建設補助資金30萬元,縣整村推進工程補助15萬元,民眾自籌及投工投勞232.14萬元。目前,上級補助資金已就位30萬元,民眾自籌資金人均20元已全部籌齊,荷花池聯隊打入鄉新農辦專戶資金30萬元。

根據規劃和《實施方案》,領導小組在廣泛徵求民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精心組織了各項工程的招投標工作,簽訂了4個施工契約,對農戶改廁、改廄、主幹道至農戶道路等制訂了補助政策,發放了《致荷花池農戶的一封信》。工程自2006年8月上旬動工以來,各項工程進展順利,現已基本完工,共支砌石方1926方,投入資金23.25萬元,鋪築火山石路面9428平方米,投入資金49.4萬元,火山石地磚378平方米,投入資金2.1萬元,安裝照明路燈73盞,投入資金2.2萬元,改建老年活動中心一所,投入資金6.8萬元,新建科普文化室一幢,投入資金4.8萬元,改廚41戶、改廄26戶、改廁26戶,建成沼氣池16口,補助資金0.6萬元,安裝消防栓14個,投資0.6萬元,建成垃圾處理池7口,投入資金1.3萬元,建成公廁一個;開展各類培訓27期1514人次,僅玉雕培訓就開班13期,參訓人員77人。目前,已開工建設入戶叉道7條。以上各項建設已投入資金120餘元。

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句話20字方針,我鄉認為生產發展是做好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較好的產業支撐,民眾家中無糧、手中無錢,何從談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等,因此,只有搞好產業規劃,尋找強有力的產業支撐,新農村才能真正新起來。經過充分調研,我鄉決定把玉雕作為荷花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產業來加予重點培植。荷花池玉雕歷史悠久,是有名的玉雕村寨,玉雕工藝可追溯到清代末年。上世紀90 年代以前,荷花池的玉雕一直以家庭作坊為主要形式,“家家磨玉聲,戶戶作坊歡”,就是對荷花池玉雕盛況的真實寫照。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騰衝旅遊業的興旺,人們對玉石產品越來越青睞,需求量不斷增加,加工效益日漸明顯。加之玉雕產業屬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發展該產業能有效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因此,鄉村兩級組織在荷花池新農村試點建設實施中,看準了“玉雕產業”,並決定把“玉雕”作為該村新農村建設的的著力點和切入點,做好產業發展規劃,採取多種措施壯大產業規模,讓農民民眾們“有錢可賺、有業可為”, 玉雕加工戶已由2006年初的230人發展到目前的407人,加工產值由800餘萬元,增加到1500餘萬元。
鄉黨委、政府還注重發揮荷花池的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甘蔗種植和石材加工,目前已種植甘蔗100餘畝,石材加工戶已達到了55戶。

隨著從事“玉雕”等產業給當地民眾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文化、服務、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行動電話、有線電視進入普通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在實現“生活寬裕”的同時,帶動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

招商引資

(圖)特色農業特色農業

幾年來,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荷花的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鄉黨委、政府抓住機遇、迎難而上,積極探索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子:

將玉雕產業及石材精深加工作為加快工業發展的突破口,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逐步擴大玉雕從業人員規模,加快玉雕產業朝著精、深方向發展。至2006年底,全鄉共有玉雕個體戶400多戶,從業人員2000多人,實現產值3000多萬元,產業規模已初步形成。

充分挖掘鄉內豐富的火山石資源,走精深加工之路,增加其產品附加值,2006年,有火山石加工戶135戶,實現產值1200多萬元。

積極創造條件引進有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的投資商對荷花進行全面開發,2006年成功引進福騰公司等5家企業,開發荷花水電資源,概算投資1.3億元,修建5座小水電站。

通過多方協調,引進康豐公司,重新恢復了糖廠生產,推動了荷花甘蔗主導產業的新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收“雙目標”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為荷花加快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風民俗

荷花以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優勢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吸引著鄉內外越來越多的遊客。壩派出水洞情、水、山為一體,風景秀麗,清涼怡人,出水流量 4.5立方米/秒,四季水溫水量穩定,排居騰衝地下泉之首,其水清澈如鏡,內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元素;羨多人鳥交融的“白鷺之家”,展現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蓬萊之景;熱水塘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最高水溫98.7℃,天然熱流量3.71千卡/秒,是治療關節炎、皮膚病、沐浴的良好水源。

誘人的民族民間文化,如民間繪畫(農民畫)、佤族清戲、傣戲、花燈、武術、傣族織錦、刺繡、玉雕等民族民間藝術和傣族潑水節等五彩繽紛的民族民間節日。清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屬全國珍稀劇種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