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鄉

中和鄉

中和鄉位於邕寧區城區東南部,東南與靈山、橫縣兩縣交界,距區政府所在地34千米,距南寧市52千米。總面積176平方千米,下轄社區1個,行政村7個,自然坡37個,村民小組332個,總人口31554人。中和鄉位於邕寧縣東部,東與橫縣毗鄰,南連靈山縣,西靠鎮龍鄉、那樓鎮,北接劉圩鎮、南陽鎮。境內有邕寧至靈山公路、平天至那良、中和至南陽四級砂石路通過,交通較便利,是這幾個毗鄰縣、鄉、鎮的交通樞紐。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中和鄉中和鄉
中和鄉位於邕寧縣東南部,鄉政府駐中和街,距縣城34公里。邕靈公路縱貫全境。行政區域面積17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373.07公頃,其中,水田1810.07公頃,畲地563公頃。有林面積8652.6公頃,森林覆蓋率52.1%。2003年,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村民委員會共37個自然坡、332個村民小組。年末總人口31987人,其中農業人口31094人。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829萬元。財政收入3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23元。全年水稻種植面積2866.67公頃(含變種),其中優質谷種植面積占80%以上,糧食總產量1.66萬噸;甘蔗種植面積1200公頃,2002年~2003年榨季進廠原料蔗8.3萬噸。

全鄉總面積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萬畝,其中水田2.7萬畝;森林面積13.2萬畝,面上山塘水庫面積1590畝。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甘蔗是全鄉的支柱產業,是邕寧縣典型的產糧大鄉。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後,中和鄉緊緊抓住機遇,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落實到具體上、實實在在的項目上,按照“市場引路,政府指路,典型帶路”的工作思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鄉鎮發展

中和鄉中和鄉
中和鄉農業以種植糧、蔗為主,中和鄉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按照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要求,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不斷開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空間。全年糧食產量達15830萬公斤;積極引導民眾發展甘蔗生產,甘蔗種植面積達1.5萬畝,進廠原料蔗6.5萬噸,木薯種植面積0.25萬畝,產量101噸(乾片)。

中和鄉黨委、政府作出了不懈努力,加大城鎮開發力度,2002年在邕靈公路旁開工建設了中和鄉舊城改造擴建工程,當年完成了“三通一平”、街道硬化、排水溝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5萬元建設了中和鄉宣傳文化活動中心大樓;投資8萬元,推倒重建一座20蹲位的公廁;投資4萬元建設一個占地600平方米的籃球場,投資22萬元建設了新的農貿市場,開發區內配套建設日益完善,中和街區面積逐步擴大,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鄉鎮特色

中和鄉中和鄉

在中和鄉陡山村。有一座清代的民居建築,就是吳氏祠。吳氏祠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同治十年(1871)和光緒二十八年(1902)兩次重修。該祠是一組深3進、廣5間的磚木結構建築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410平方米。正面牌樓有巨匾“家承賜書”、“吳氏祠”懸掛。3幢建築之間,有庭院間隔,廊廡相連,布局嚴謹,渾然一體。屋頂上均建有龍頭魚尾式飛檐,檐角掛風鈴,風起,叮哨作響。其門、廳、欄桿、梁架、牆壁、窗戶、屋脊、瓦面,或彩繪神話人物,或陶塑珍禽異獸,或木刻山川風物,或石雕圖案花紋,題材廣泛,工藝精湛,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其中,彩繪《八仙圖》、《太極圖》,浮雕《武漢三鎮》、《大禹耕田》、《文王訪賢》、《群英會》,鏤空雕《金鼠戲葡萄》,陶塑《鳳凰》、《仙鶴》,石雕《獅子》等,尤為精細。吳氏祠被譽為“鄂東第一祠”,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黨政建設

中和鄉中和鄉
1.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為建設新農村打牢物質基礎。沒有生產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沒有經濟基礎。堅持以發展生產來解決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堅持以發展來促進其它方面的進步。要把發展生產的立足點放在激發農民民眾創業的積極性上,增強其發展意識,提高其發展的能力,形成人人幹事創業、爭當致富能手的濃厚氛圍。

2.引導農民民眾在建設新農村中發揮主體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既是發展主體,又是受益主體。發展的力量來源於農民民眾,發展的成果也必須惠及最廣大農民民眾。只有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們必須把不斷提高農民民眾的生活水平作為第一大事,採取切實措施,在生產發展的同時解決好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使老百姓過得安心、過得放心、過得開心、過得舒心。要通過我們的努力,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斷提高農民民眾的健康指數、快樂指數和幸福指數。

3.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的是要抓好“五個一”工程,即一個好的帶頭人、一個好的領導班子、一個好的發展思路、一個好的創業氛圍、一套好的扶持政策

雲南中和鄉

中和鄉雲南中和鄉
中和鄉明、清時名緬箐,是古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鄉政府駐地保山騰衝縣新街村,距縣城15公里,轄區東西寬35公里,南北長40公里,面積389平方公里,地處東經98°14′30″--98°28′30″,北緯24°55′--25°11′之間,鄉內最高海拔2614米,最低海拔1315米,年降雨量為1491毫米,年平均氣溫17°C,屬印度洋季風濕潤性氣候。東與僑鄉和順、騰越鎮接壤,南連民族鄉荷花,西與德宏州梁河、盈江縣毗鄰,北通國家級口岸猴橋鎮。騰密公路(史迪威公路)、騰梁公路兩條國際大通道穿境而過。全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162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全鄉總人口36541人,鄉內居住有傈僳、傣、回、阿昌等多種少數民族。2004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11785萬元,財政總收入520.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23元。
資源優勢:中和鄉是農業大鄉,有耕地面積2865公頃,2004年糧食種植面積58883畝,產量達1408.2萬公斤,居全市16位,全縣5位;油菜種植22350畝,產量達190.7萬公斤,居全市3位;蔬菜種植11300畝,產量達2028萬公斤,居全市2位。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人工馴化栽培成功了藥用兼食用菌——白參菌,該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中和鄉境內林業資源豐富,森林履蓋率達58%,林地面積4666.39公頃,活立木蓄積量793506立方,主要樹種有禿杉、文山杉、西南樺雲南松楸木等,人工禿杉林達1751.9公頃,是全省最大的珍稀禿杉林基地之一。經濟林木主要有銀杏核桃、板栗等,位於新街村的兩千畝速生豐產銀杏基地和中營村萬畝梅園規模較大。中和鄉礦產資源豐富,有金屬礦錫、鎢、鐵、鉭、金等和非金屬礦石灰石火山石、山沙,河沙、粘土等。

區位優勢:中和鄉是通往猴橋國家一級口岸的必經之地,距口岸20公里,距縣城15公里,隨著騰梁、騰密兩條國際大通道的建設和騰盞公路的開通,檳榔江輸變電線路的架設,中和擁有了得天獨厚的交通、電力和區位優勢。中和已成為越來越多商家選擇投資辦廠的寶地,騰衝縣省級個體經濟實驗區跨於中和鄉境內,目前在中和鄉境內工業園區已投產的企業有3戶,2004年總產值6748.7萬元,實現稅收971.91萬元,依託工業園區,中和鄉不斷擴大招商引資力度,截止目前鄉內有企業377戶。

文化旅遊優勢:中和鄉民族民間文化多姿多彩,新街村桃樹河傈僳族的民間文藝表演“上刀山,下火海”於1998年被浙江電視台拍攝,選入電視吉尼斯紀錄大全;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燈、獅燈、龍燈活躍在各村,逢年過節村村有活動、處處有歌聲。鄉內風光旖旎迷人,有原生態的傈僳族民居、神秘的逍遙湖、風景宜人的臥龍水庫,形象酷肖的龜山、抗戰遺址臥龍老機場,現鄉內還有抗戰老兵十人存世。近期,中和鄉加大高田溫泉開發力度,打造融獨具特色的傈僳族文化、溫泉文化為一體的旅遊文化品牌

四川中和鄉

中和鄉四川中和鄉
中和鄉位於銅鑼山脈中段,距縣城30公里,鄉政府駐地海拔690米,屬典型的山區鄉。全鄉面積36.7平方公里,下轄4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360人,2772戶,黨員334名,8個黨支部,56個黨小組。有耕地7676畝(其中田3970畝,土3706畝),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煤炭天然氣資源,其中森林面積2.5萬畝,原煤貯量達1500萬噸,境內有5口天然氣井,2口氣井正在開發,3口氣井已投入生產。境內民營企業4戶,煤礦企業3戶,年產原煤10萬噸,經營收入3500萬元,就地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360個,實現勞務收入460餘萬元。

2005年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GDP總量5737萬元,比上年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3560元,比上年增加205元;出欄生豬10800頭,完成目標的91.9%;新增苧麻100畝;退耕還林2500畝;糧食總產6330噸。

中和鄉機關現有行政在編人員15人,事業在編人員8人,退休老幹部9人,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8人,最大年齡48歲,最小年齡30歲,平均年齡38歲,具有本科以上學歷6人,專科學歷2人。領導班子團結、勤政、廉潔、為民,為構建和諧中和而努力奮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