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清戲

騰衝縣荷花鄉甘蔗寨,一個人不過數百的佤族村寨,卻因奇蹟般地保存並流傳下了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珍貴劇種——佤族清戲而名動一時。 佤族清戲屬高腔系統,男女不同台,角色有類似生、旦、淨、末的區分。 佤族清戲能“活”下來,的確是個奇蹟。

騰衝縣荷花鄉甘蔗寨,一個人不過數百的佤族村寨,卻因奇蹟般地保存並流傳下了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珍貴劇種——佤族清戲而名動一時。
佤族清戲屬高腔系統,男女不同台,角色有類似生、旦、淨、末的區分。用一種叫“紅藥”的染料彩臉,顯示人物身份。表演時,台上有角色,幕後有幫腔,樂隊也有一定規模。甘蔗寨流傳下來的劇目有《姜姑刁嫂》、《蘆林相會》、《安安送米》、《越牆成仙》等數十折。其聲腔有大漢腔、四平腔、高腔、放腔、哭腔及清江引、下山虎、小桃紅、柳葉青、哭相思等“九腔十三板”。 過去,佤族清戲一般在春節期間走村串寨巡迴演出,興盛時“燈友”(演員)可成百,20世紀20年代後漸趨衰微幾至滅絕。1984年,銷聲匿跡了半個世紀的侗族清戲終得重見天日,並一舉登上了雲南省農民文藝調演的大雅之堂,從而受到省內外戲曲界的熱切關注。這“枯木逢春”的經歷,也許正應了佤族清戲的一句唱詞:
一條天河九個灣,
九個灣前九個灘。
佤族清戲能“活”下來,的確是個奇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