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賦

《荔枝賦》是唐代文學家張九齡的辭賦作品。全文兩大部分,一為“序”,一為“賦”,兩部分重心各有不同但又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篇章來鋪陳描繪荔枝的珍貴奇異,進而抒發對被棄置埋沒而不能充分施展才華的仁人志士的同情以及對命運的思考,荔枝的珍奇、生命的悲哀,全部融為一體。此賦選材精當,寓意深刻。

作品原文

荔枝賦(並序)

南海郡1出荔枝焉,每至季夏2,其實乃熟,狀甚環詭3,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余往在西掖4,嘗盛稱之,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劉侯5,弱年遷累,經於南海,一聞斯談,倍復喜嘆,以為甘旨之極也。又謂龍眼凡果,而與荔枝齊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龍眼相比6,是時二方7不通,傳聞之大謬也。每相顧閒議,欲為賦述8,而世務卒卒9,此志莫就。及理郡10暇日,追敘往心11,夫物以不知而輕,味以無比而疑,遠不可驗,終然永屈。況士有未效之用12,而身在無譽之間,苟無深知,與彼亦何以異也?因道揚13其實,遂作此賦。

果之美者,厥有荔枝。雖受氣于震方14,實稟精於火離15。乃作酸於此裔16,爰負陽以從宜17。蒙休和18之所播,涉寒暑而匪虧。下合圍以擢本19,傍蔭畝而抱規20。紫紋紺理,黛葉緗枝21,蓊鬱而霮對22,環合而棼纚23。如蓋之張,如帷之垂,雲煙沃若,孔翠於斯24。靈根所盤,不高不卑,陋下澤之沮洳25,惡層崖之嶮巇26,彼前志之或妄,何側生之見疵27?

爾其勾芒在辰,凱風入律28,肇允含滋29,芬敷30謐溢,綠穗靡靡,青英苾苾31,不豐其華,但甘其實。如有意乎敦本32,故微文而妙質。蒂藥房而攢萃,皮龍鱗以駢比,膚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33。朱苞34剖,明璫出,冏然數寸35,猶不可匹。未玉齒而殆銷,雖瓊漿而可軼36。彼眾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37,伊醇淑之無準,非精言之能悉38。聞者歡而竦企39,見者訝而驚仡40。心恚可以蠲忿41,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於醴露,何比數之湘橘42?援蒲桃之見擬,亦古人之深疾。

若乃卑軒43洞開,嘉賓四會,時當燠煜44,客或煩憒。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體忲45,信雕盤之仙液,實玳筵之綺繢46。有終食於累百,愈益氣而治內47,故無厭於所甘,雖不貪而必愛。沉李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48。豈一座之所榮,冠四時而為最。

夫其貴可以薦49宗廟,其珍可以羞50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門九重兮曷通51?山五嶠52兮白雲,江千里兮清楓,何斯美之獨遠?嗟爾命之不工53。每被銷於凡口54,罕獲知於貴躬55。柿何稱乎梁侯,梨何幸乎張公56?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辨乎其中哉5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南海郡:今廣東,秦漢設南海郡,治所在番禹(今廣州),唐改稱嶺南道廣州,天寶年間一度恢復南海郡舊名。唐李肇《唐國史補》:“(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

2、季夏:夏季第三個月,即農曆六月。

3、環詭:珍貴奇異。

4、西掖:中書省。漢應劭《漢官儀》:“前世文人以中書省在右因謂中書省為右曹,亦稱西掖。”張九齡曾任中書舍人,掌制誥。

5、劉侯:其人未詳。彭城,今江蘇徐州。侯,尤言“君”,對士大夫文人的尊稱。

6、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龍眼相比:《藝文類聚》卷八十七:“魏文帝詔群臣曰:‘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國凡棗,味莫若安邑御棗也。’”三國時期,魏國與產葡萄的西域、產荔枝的南方交通不夠通暢,所以對於荔枝出現了上述誤解。魏文帝,曹丕。蒲桃、蒲萄,葡萄。

7、二方:指西域與南方。

8、賦述:作賦描寫、述說。

9、世世卒卒:政務匆促。

10、理郡:治理郡務。

11、往心:以往的願望,指作賦。

12、未效之用:未能施展才華。

13、道揚:一作“導揚”,彰顯,表彰。

14、震方:東方。震,八卦之一,指東方。《周易·說卦》:“萬物出於震,震,東方也。”

15、火離:南方。離,八卦之一,《周易·說卦》:“離者明也……南方之卦也。”

16、作酸於此裔:在這么偏遠的地方生長。作酸,植物生長。

17、爰負陽以從宜:向著陽光,順應自然環境。負,向著,正對著。

18、休和:安逸平和。

19、下合圍以擢本:下方主幹粗可合抱、挺拔。合圍,雙手合抱。擢,挺拔,直。本,主幹。

20、抱規:環繞成圓形。規,圓形。

21、紫紋紺理,黛葉緗枝:(荔枝有著)紫色的紋理、青黑色的葉子、淺黃色的枝條。紺,深青色透出紅色。緗,淺黃色。

22、蓊鬱而霮(dàn)薱(原字為雨字頭):蓊鬱,繁盛。霮對,露重的樣子。

23、環合而棼纚(fén lí):盤繞重疊。棼纚,繁盛的樣子。

24、孔翠於斯:孔雀、翠鳥栖息在這兒。

25、沮洳:低濕。

26、嶮巇(yǎn xī):高險。

27、彼前志之或妄,何側生之見疵:以前的記述有些是錯的,為何指責荔枝生於側枝?如左思《蜀都賦》:“旁挺龍目,側生荔枝。”荔枝是側生在樹枝上的。

28、勾芒在辰,凱風入律:春季木神當時,南風吹來。勾芒,古代傳說中主管樹木的神。辰,農曆三月。凱風,南風。律,古代用銅管制成的占氣候變化的儀器。

29、含滋:包含水分。

30、敷:散發。

31、綠穗靡靡,青英苾苾:綠色的花穗相倚相依,青色的花瓣芬芳濃郁。苾苾,香氣濃郁。

32、敦本:注意培育樹的根本。

33、蒂藥房而攢萃,皮龍鱗以駢比,膚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蒂部像芍藥的子房一樣聚集,外皮像龍鱗一樣緊密排列,內膜像潤潔的玉,果肉像向陽盛開的萍花。藥,芍藥。膚,荔枝內膜。玉英,玉之精華。色,實物,指荔枝肉。萍,浮萍,夏季開白花。

34、朱苞:紅色的內膜。

35、冏(jiǒng)然數寸:亮晶晶的,大小盈寸。冏然,亮晶晶,鮮明。

36、雖瓊漿而可軼:味道超過瓊漿玉液。軼,超過。

37、彼眾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世間味道有五種(甘、苦、酸、辛、鹹),荔枝甘甜,與眾不同。

38、伊醇淑之無準,非精言之能悉:它的甘美無與倫比,不是美麗的語言能夠說盡的。伊。它。醇淑,甘醇美味。精言,美麗的語言。

39、竦企:企望。

40、驚仡:驚訝得抬起頭來。

41、心恚可以蠲(juān)忿:(吃了荔枝)心頭憤怒也可以平息。恚,怒。蠲,平息,除去。

42、且欲神於醴(lǐ)露,何比數之湘橘:甚至比天降甘露還要神奇,怎能與橘子相提並論呢?比數,相比。

43、卑軒:廳堂。

44、燠煜(yù yù):炎熱。

45、心侈而體忲:心情舒暢,身體安泰。

46、信雕盤之仙液,實玳筵之綺繢:荔枝確實是雕刻精美的杯盤中的仙液,是華美宴席上的珍品。雕盤,雕刻精美的杯盤。玳筵,玳瑁裝飾器具的宴席。綺繢,文采華麗,珍品。

47、有終食於累百,愈益氣而治內:有人吃了一百多顆荔枝,更能補益元氣,調理內腑。

48、沉李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吃了荔枝之後)連甘美的瓜、李子也沒有人取食。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瓜甘於清泉,沉朱李於寒冰。”

49、薦:敬獻,祭祀。

50、羞:進貢(給人進食)。

51、亭十里而莫致,門九重兮曷通:路途遙遠,荔枝無法運往內地,宮禁幽深,荔枝也無法進入宮廷。亭,古代行政區劃,多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門九重,宮門。宋玉《九辯》:“君之門以九重。”

52、五嶠:五嶺,橫亘在廣東與江西交界處的五座連峰山: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

53、工:好運,指荔枝被人賞識。

54、凡口:普通人的口舌。

55、貴躬:貴人親自體驗、品嘗。

56、柿何稱乎梁侯,梨何幸乎張公:柿子何以被梁侯欣賞,梨子何以被張公賞識?晉潘岳《閒居賦》:“張公大谷之梨,梁侯烏椑之柿。”郭義恭《廣志》:“洛陽北邙山,有張公夏梨,甚甘,海內惟有一株”,“梁侯有椑木甚美,世罕得之。”

57、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辨乎其中哉:也是因各人賞識的不同,誰能說得清楚其中的緣故呢?遇,賞識。

白話譯文

南海郡出產荔枝,每年到季夏,它的果實就成熟了,它形狀奇異,味道特別甘甜而又有水分,百果之中,沒有一種能比得上。我以前在中書省的時候,曾經大力讚美荔枝,諸公沒有人知道,當然不肯相信了。唯有彭城人劉侯,年輕時多次調任官職,路過南海,一聽到我的話語,非常歡喜,發出感嘆,認為它是水果中的極品。又說,龍眼不過是平常的果實,卻與荔枝齊名,魏文帝曹丕曾將葡萄、龍眼跟荔枝進行比較,其實那時盛產荔枝的南方與盛產葡萄的西域之間不通往來,這是傳聞謬誤所致的。常常閒談議論荔枝,想寫一篇賦來加以描述,但是政務繁忙,這一想法沒有實現。等到治理嶺南的閒暇期間,抓緊時間寫這篇賦文,事物因為不為人知而被忽視,味道因為無法比較而受到懷疑,長期不可驗證,最終還是受到委屈。況且士人未能施展才華,一直沒有獲得聲譽,如果對他沒有深入了解,那么他與荔枝有什麼區別呢?於是我彰顯它的真實面貌,寫作這篇賦:

果實中的美者,就是荔枝。雖然是受東方之氣,實際得南方的精華。生長於偏遠地區,於是向著陽光順應自然。承蒙安逸平和的傳播,經歷冬寒夏暑而不凋零。下方主幹粗大而挺拔可合圍,上方樹陰濃密而渾圓可遮田畝。荔枝紫色的紋路中透出深紅,青黛的葉子生在淺黃的樹枝上,蓊鬱蔥蘢又如繁露鮮潤,盤繞重疊而又纏繞飛揚。就像車蓋鋪張開來,就像帷幔飄浮開去,雲霞煙霧縈繞,仿佛孔雀與翠鳥栖息在這裡。有靈氣的樹根盤踞的地方,不高也不低,既鄙視窪地的低濕,又厭惡層崖的高險,那些以前的記載有的是錯的,為何指責荔枝生於側枝?

農曆三月,木神來臨,南風吹送,水氣升蒸,馨香溢發,綠色的花穗一串串,濃郁的花香一陣陣,不使它的花朵豐盛,只讓它的果實甘美。就像有意培育敦厚的根本,所以沒有文采而有奇妙的品質。蒂部像芍藥的子房一樣聚集,外皮像龍鱗一樣緊密排列,內膜像潤潔的玉一樣含著水分,果肉像向陽盛開的江萍花。紅色的內膜打開,明玉一般的果肉現出,亮晶晶的,大小盈寸,這樣仍難比擬。尚未沾上牙齒仿佛就要消融,即使是瓊漿玉液它也超過了它們的味道。世間味道有五種,它的甘甜與眾不同。它的甘美無與倫比,不是精美的語言能夠說盡的。聽到的人歡喜而企望,見到的人驚訝而抬頭。心裡憤怒的人可得到平息,口裡的爽味可使人忘卻疾病。甚至比天降甘露還要神奇,怎能與湘橘相提並論呢?用葡萄來作比擬的,也是古人的一大過錯。

如果是廳堂門窗大開,嘉賓好友會集,時節正熱,客人中有煩躁不安的。然而只要這種果實在場,便使人無不心情舒暢而身體安泰。荔枝確實是雕刻精美的杯盤中的仙液,是華美宴席上的珍品。有人吃了一百多顆荔枝,更能補益元氣,調理內腑,所以不會對這甘美有滿足之時,即使是不貪婪之人也會一直喜歡它。吃了荔枝之後將美味的李子沉水而不取食,讓甘美的甜瓜流走。荔枝哪裡只是在一座山上榮耀,它是四時果品中最珍貴的。

它的高貴可以敬獻於宗廟,它的珍奇可以進貢給王公。十里長亭它難以逾越,九重宮門它怎能開通?山有五嶺高入白雲,江有千里岸生清楓,為什麼這么美好的生物卻生長在偏遠之地?嗟嘆你的命運太不順利。總是在凡夫的口舌中消融,極少有貴人相知。柿子可得到梁侯稱讚,梨子為什麼可以被張公賞識?也是因各人機遇的不同,誰能說得清其中的奧秘呢?

創作背景

張九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擔任宰相的嶺南人,荔枝是他家鄉的特產。開元十八年(730年),張九齡任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此詩當作於這一時期。

作品鑑賞

文章結構嚴謹,先寫了小序,交代了寫作動機,也概括了下文的寫作內容。第一、第二段極為鋪敘渲染荔枝的奇秀和甘美,將荔枝稱為席上珍品。第三、第四段側重寫荔枝的神奇功效,“有終食於累百,愈益氣而治內”、“沉李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在這裡是說荔枝為水果精品,作用廣泛,應為眾人所用,且盡其所用。第五段筆鋒一轉,發出了由衷的慨嘆。荔枝空有凌雲壯志,空有好皮囊。只是“銷於凡口”、“罕獲知於貴躬”,最終不能物盡其用,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冷落、被誤解、被遺忘。最後作者發出“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辨乎其中哉”的喟然長嘆,耐人尋味。總之,作者擅長鋪陳蓄勢,吊足讀者的胃口,然後徒然逆轉,既一脈貫通,又水到渠成,給人以美感和無窮的回味。

文章選材精當,寓意深刻。荔枝是作者家鄉的特產,歷來為文人所吟詠。它是一種色、香、味俱佳的果品,品種繁多,營養豐富,藥用價值極高。但是在文中卻僅堪充士大夫文人的口果腹,不能盡其所用。顯然,作者找到了荔枝與仁人志士的契合點,為荔枝即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叫屈,也是對當時社會不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大膽質疑。所以,文章表面寫荔枝,實際寫人才;表面不溫不火,實則怒火中燒。就張九齡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排擠而遭貶,對文中荔枝的命運有著很深的體會,因而能寫下這篇意味深長、發人深省的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