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藻斑病

主要發生在葉片表面,偶爾發生在葉背。 孢子囊在水中散放出遊動孢子,落在葉上萌發芽管,由氣孔侵入葉片組織。 病部再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傳播,反覆侵染。

症狀

藻斑病主要發生在成葉和老葉上。主要發生在葉片表面,偶爾發生在葉背。發病初期,在葉面生淡黃褐色針頭大的小圓點,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輻射狀擴展,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不整齊的毛氈狀斑。毛氈狀斑微隆起,表面有略呈放射狀的細紋。隨著病斑的擴展,病斑中央逐漸老化,呈灰綠色或橙黃色,有的表面平滑,色澤較探,邊緣保持綠色。藻斑大小不等,大者直徑達10毫米。

病原

藻斑病是由寄生性紅銹藻(Cephaleuros virescena Kunze),異名為C.parasticus Karsten所引起。病部表面毛氈狀結構為紅銹藻的營養體(藻絲體),由稠密細緻的二叉分枝的絲網構成。營養體可侵入葉片皮層和樹枝(嫩梢)的皮層組織。在葉內,紅銹藻的細胞呈鏈狀,相互連線成絲狀體,延伸在葉片組織細胞間。絲狀體(藻絲體)具分隔,細腦短,內含許多紅色素體,呈橙黃色。表面的毛狀物系把子囊梗的孢子囊。孢子囊梗從繁殖階段的藻絲體上長出,紅褐色,有分隔,毛髮狀,末端膨大成頭狀,上生8-12條叉狀小梗,每1小梗頂端著生l橢圓形或球形、單胞、紅褐色的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後,遇雨水破裂,散發出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近橢圓形,雙鞭毛,側生,無色,可在水中遊動。

侵染途徑

紅銹藻以營養體在寄主病組織中越冬。翌年5-6月間,在高溫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產生孢囊梗及孢子囊。成熟的孢子囊易脫落,借雨滴飛濺或氣流傳播。孢子囊在水中散放出遊動孢子,落在葉上萌發芽管,由氣孔侵入葉片組織。在嫩枝上,紅銹藻侵入外部皮層,使病部略膨大,為其它病菌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侵入葉片組織氣孔的芽管,逐漸發展成為絲狀營養體。絲狀營養體在葉片角質層和表皮之間繁殖,並大量穿過角質層在葉片面炭中心 點作輻射狀蔓延,有時穿過表層侵入葉片的下層組織。病部再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傳播,反覆侵染。

發生條件

溫暖高濕的氣候條件,適宜於孢子囊的產生和傳播。因此,在降雨頻繁、雨量充沛的季節,藻斑病的擴展蔓延迅速。生長衰弱的老樹及樹冠卜部的老葉常受害嚴重。樹冠和枝葉密集,過度蔭蔽,通風透光不良的果園發病普遍。土壤瘠薄、缺肥、乾旱或水澇和管理差等原因造成樹勢衰弱,常易受害。

防治方法

1、加強果園管理 合理施肥和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注意排水。適度疏剪和短截,避免果園過度陰蔽。以增強果樹的生長勢,提高抗病力。
2、清除病枝落葉 及時清除病枝落葉,並集中燒毀,以消滅侵染源,減少本病的發生。
3、噴藥保護 於4月下旬或5月發病期,在發病嚴重的果園噴布0.5%波爾多液1-2次。 不僅當年減輕其為害,同時可減輕下一年的為害和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