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

荊楚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成立於1999年,是荊楚理工學院較早實行產、學、研一體化,現有在校生1400餘人。

基本信息

簡介

生物工程學院成立於1999年,是荊楚理工學院較早實行產、學、研一體化,院企聯合辦學的示範學院,多次被學校評為先進單位、科研先進單位及就業先進單位等。學院現開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2個本科專業,生物製藥技術、生物技術及套用、園林技術3個專科專業,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為學校特色專業。現有在校生1400餘人。
我院現有學生1196名,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 經過多年的發展,學院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結構合理、學歷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現有專業教師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5名,博士7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教師17人,“雙師型”教師比例高。聘請有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黃應華教授、加拿大國家生物技術研究院蘇正定教授等專家為學院客座教授。
為了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落實學校“立足基層、服務基層,建設中國特色基層型大學”辦學定位。2008年,組建成立了新農村科技學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新農村科技學院把培養現代農業人才、服務新農村建設作為定位,面向農村基層、鄉鎮企業培養一批懂技術、能經營、會創業的新農村創新型人才和科技帶頭人,形成了政府搭台、校村-校企聯辦、多部門參與的協同創新服務模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從2007年起培養了三屆 “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專業學生,通過打造荊門農村創業講壇,舉辦新農村建設講座,成立 “科技特派員服務隊”、“大學生支農服務隊”等提升了大學生農村創業熱情。
學院具備較強的科研和教學研究能力,承擔有20項省、市級科研課題,推廣套用科研成果5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建設省級精品課程1門,院級精品課程3門,教師發表科研論文140餘篇,出版參編學術專著和國家級規劃教材60餘部。國際交流渠道暢通,聘有3名美國、加拿大藉教授定期進行學術交流合作。
學院設有7個專業:生物製藥技術、生物技術及套用、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生物技術、園林技術、森林生態旅遊、景區開發與管理,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是經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專業。
學院教學科研設備齊全,實習實訓基地完善,能為社會培養急需的生物、園林、旅遊等高級套用型人才。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適宜在生物製藥行業、食品加工、農業科技園區、園林綠化公司、旅遊管理部門等從事技術、設計、管理工作。

科研工作

學院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工作。近年來,學院教師主持省市級以上科研項目20餘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1項,推廣套用科研成果5項,建有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3門,教師發表科研論文140餘篇,參與出版學術專著和國家級規劃教材60餘部。學院積極加強與省內外相關專業高校的聯繫,搭建學習交流平台,是“全國高職高專醫學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研討會”理事長單位,“湖北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協會”理事單位,與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了長期的友好往來關係。

實驗室及實驗基地

學院教學科研設備齊全,實習實訓基地完善。現建有農產品加工與安全實驗中心、現代農業技術中心及現代生物醫藥中心三大實驗平台。包括生物基礎實驗室、生理生化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生物製藥技術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植物克隆實驗室、農產品深加工關鍵技術和設備實驗室、農產品安全檢測實驗室等。其中農產品加工與安全實驗中心2010年獲中央財政支持的300萬元專項建設資金,使學院的實驗教學與科研條件再上新台階。在學生實踐實習方面,學院建有占地100畝的校內實踐基地—生物工程學院實訓中心,為學院教師科研及學生常規實踐實訓服務;先後與湖北金龍泉啤酒集團、益豐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青龍湖農業有限公司、德炎水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建有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近20個,為學院各專業學生的實踐實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畢業生就業拓寬了渠道,近年來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

教學理念

學院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按照“陽光成人、立志成才、敬業成事”的教育理念和“崇學尚德、求實創新”的荊楚理工精神,積極探索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有效結合的新機制與新模式,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由學院發起管理的“營養與健康協會”、“花木協會”、“演講與口才協會”、“茶藝協會”等六個學生社團深受學生歡迎,多次被學校評為先進社團;學院學生在學校“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學生演講比賽”中多次獲獎,體現了良好的綜合素質;在專業學習方面,學院一直注重學風建設,在湖北省首屆大學生生物學實驗技能競賽中,學生獲得一、二等獎;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學生成立了“微生物技術研究學會”,以興趣小組的形式加強實踐操作鍛鍊;學院學生英語四六級通過率在學校一直名列前茅。

機構設定

生物工程學院機構設定
學院領導
姓名職務主要工作職責
王學民院長全面主持分院工作,負責行政、人事、財務、產學研合作等工作
袁啟力書記主持黨總支工作,負責黨務、輔導員、學生、思想政治、統戰、紀檢工會、安全保衛等工作
杜紅英調研員協助管理學院事務
王培清副院長分管教學、科研、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等工作
丁建軍副院長分管新農村科技學院工作
安從武副書記分管學院學生工作
科室設定
簡清梅生物工程學院綜合事務科科長①院辦日常事務 ②院財務計畫管理與報表 ③院務公開事務,④制度運行監管 ⑤分院教代會、工會工作 ⑥分院網站管理和對外宣傳
劉 歡新農村科技學院綜合事務科科長協助新農村科技學院教學、科研、實踐教學、產學研等工作
朱德艷教學事務科科長
教工一支部書記
①教學計畫與管理 ②日常教學事務 ③為師生服務 ④分院教學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⑤教學檔案建設 ⑥教工黨支部工作。
李淑玲科研與教學研究事務科科長①研究團隊建設 ②項目管理 ③項目申報、信息發布 ④項目與成果信息統計等 ⑤分院學術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⑥教師隊伍提高工作
譚錫軍學生事務科科長①團委工作、學生社團活動 ②學生安全穩定、思想政治工作 ③學生社會實踐 ④聯繫輔導員 ⑤學生黨支部工作
李 璐實驗室管理與實踐教學事務科科長教工二支部書記①實驗室管理 ②設備管理與維護 ③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事務 ④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⑤科技園區運行與管理 ⑥教工黨支部工作
教研室
生物技術教研室范淑芳生物藥物學教研室易慶平
食品科學教研室王勁松旅遊經濟學教研室汪威

專業設定

食品科學與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系統掌握食品科學基本理論、食品生產技術與工藝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練掌握食品加工與檢測的各項操作技術,具備食品行銷與利用生物技術改良生產工藝及加工、貯藏方法等能力,適應食品行業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從事各類食品生產企業的生產工藝設計、新產品開發、質量檢測、經營管理等工作;食品的科學研究和成果推廣工作;食品質量監督、海關、商檢、衛生防疫、進出口等部門的產品分析、檢測工作;相關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等。
主幹課程:食品工程原理、發酵工藝學、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與檢驗技術、釀酒生產技術、食品營養學、果蔬加工技術、發酵調味品生產技術、農產品儲藏與加工原理、軟飲料工藝學、烘焙食品工藝學、糧油食品工藝學。

生物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面向戰略性新興支柱生物製藥產業,重實踐、強能力,培養具備生物學、藥學及工程學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掌握天然產物成分提取純化、生物製藥製劑、藥品分析檢驗、藥物質量控制等技術,能在生物製藥及相關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的的創新型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學生畢業後可在生物製藥生產企業、分析檢測部門、醫療器械企業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從事生物醫藥研發、藥物分析檢測、藥品質量監督、藥品管理銷售、質量評價控制等工作。
主幹課程:生物化學、工程製圖、藥理學、化工原理、天然藥物化學、基因工程、生物工程設備、生物製藥工藝學、分子生物學、生化分離工程、發酵工程、生物藥物分析與檢測、新藥研究與開發、藥事管理與法規。

生物製藥

培養目標:本專業面向戰略性新興支柱生物製藥產業,培養具備生物學、藥學和工程學基礎知識,掌握有效成分提取純化技術、生物製藥製劑技術、生物藥品分析檢驗技術、藥物質量控制等專業技能的技術套用型高級人才。學生畢業後可在生物製藥、生物製品生產經營企業、分析檢測部門、醫藥器械銷售企業和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等,從事藥物生產、檢測、質量管理、醫藥監督管理等工作。
主幹課程:生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理學、生物工藝學、生物製藥技術、製藥過程原理及設備、生物藥物製劑技術、藥物分析與檢測、生物製品技術、藥事管理學等。

園林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園林學、植物學和園藝學基礎知識,掌握園林植物栽培養護技術,中小型園林綠地設計、施工管理技術、園林植物繁育養護技術、花卉藝術加工、園林植物病蟲害檢疫與防治技術等專業技能,適應生態城市建設發展需要的套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學生畢業可在園藝高新科技園區、園林苗圃、園林綠化工程公司、各級公園、植物園、動物園、工礦企事業單位、園林科研機構、園林局等綠化部門從事花卉栽培、園林規劃設計、施工、園林綠化與管理等工作。
主幹課程:園林美術、植物及植物生理、園林植物、園林設計初步、計算機輔助設計、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植物栽培管理、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花卉生產技術、園林工程等

生物技術及套用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掌握生物技術相關學科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具備生物產品研發與檢測、微生物發酵與生產、新品種培育與推廣以及設施栽培等技能,適應現代生物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級套用型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夠在植物與食用菌種植、生物產品加工等領域和部門,從事生物產品的技術開發與檢測、生產與管理,以及植物、微生物等新品種的改良與推廣、現代化生產與管理等工作。
主幹課程:普通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發酵工藝學、生化分離技術、生物檢測技術、細胞工程、基因工程、遺傳與育種、食用菌栽培、設施栽培等。

教研室

食品科學教研室王學民、陳清嬋、王勁松、張喜才、安冬梅、嚴佑君、孫愛紅、向會耀
生物藥物學教研室陳可夫、凌善峰、朱德艷、簡清梅、易慶平、馬丹、宋敏艷、賴燕
生物技術教研室王培清、范淑芳、方華舟、胡永峰、劉歡、李居寧、張婷、徐艷、左雪枝、
李曉琴、彭春雷
旅遊經濟學教研室丁建軍、劉國柄、李淑玲、黃大學、李璐、汪威、何文玉、蔣丹、
黃竹、張莉莉
行政人員袁啟力、安從武、王秋菊、李玲、郝淑穎

教授簡介

王學民

王學民,教授,現任荊楚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院長,兼任新農村學院院長,校長助理,校學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河北唐山市人,1964年1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1985 畢業於河北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河北醫科大學碩士學位研究生班。曾任生物教研室主任,基礎醫學部主任兼黨總支部書記。目前擔任的主要社會職務有: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醫學生物學學組常務理事,全國衛生職業教育醫學生物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全國中級生物學科委員會理事長。
先後被評為“市百優青年”,“市優秀青年教師”,“市第三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被評為“市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入選省“雙十雙百雙千人才工程”,被評為“省醫學教育優秀教師”,“市職業教育先進教師”等稱號。
主持一項教育部的科研項目,為主參加一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的子課題,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承擔省高新技術產業化推進項目一項,承擔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一項。一項成果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市科技成果一等獎,有四項分別獲市教育科學和社會科學一、二、三等獎。在省以上刊物公開發表論文30多篇。主編專著和教材7部,副主編3部,編委3部,共13部。多次被教育部和衛生部聘為全國規劃教材主編、副主編。

陳可夫

陳可夫,男,1953年5月生,學士學歷,中共黨員,盟員。技術職稱:教授,校教學委員會專家委員,現任荊楚理工學院科研處處長、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社會兼職:民盟荊門市委會副主委,政協荊門市委會常委,中華醫學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級生物科學委員會理事長,中國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會理事,荊門市科技拔尖人才,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專項津貼的專家。專長於生物工程技術。
1981年8月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生物系,1982年5月-1983年5月參加衛生廳在同濟醫大組辦的生物化學師資班學習。88年5月-89年5月在武漢大學主攻生物技術。科研成果有五項,金香濃縮汁的製備與加工、杜仲速溶茶的研製、黃瓜籽油的提取與精煉均為國內先進水平,其中“蚯蚓素的研究”,獲國家發明專利。“Fe-Zn糖蛋白的中試研究”於2003年5月通過專家鑑定,獲國內領先水平,是湖北省重大科研成果,該項目已進入了工程化階段。
1995年被國家衛生部聘為第三版規劃教材《生物學》主編。編著的還有《臨床實用遺傳病學》,96年5月由世界圖書出公司出版,全國發行,任主編。《細胞學與遺傳學》,2003年8月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國發行,任主編。《套用生物化學》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國發行,任副主編。《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全國發行,任副主編。在國家級刊物上先後發表的主要論文有: “微量元素與人類畸形”、“金香濃縮汁研製”、“黃瓜籽油的提取與精煉”、“蚯蚓素的研製”、“Fe-Zn糖蛋白的研究”等30餘篇。
具有教學和科研指導能力,在教材建設和網路課程、多媒體課件建設和套用方面有比較高的造詣。先後指導過6位青年教師,從教學實踐到科學研究等方面帶教兩年以上,均成為教學和科研能手。
組建了荊楚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大膽實踐,勇於開拓,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與企業、公司聯合辦學,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與大財團聯手組建股份有限公司,現已啟動運行。送科技下鄉,多次幫助企業培訓人才,解決技術難題,使企業走出困境。為此,先後被推選為荊門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技術帶頭人、市級優秀共產黨員、市職業教育先進教師、享受省人民政府專項津貼等稱號。
立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長於生物製藥,精於細胞生物學。現被華中師範大學聘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生導師。

劉國炳

劉國炳,湖北鍾祥人,漢族,經濟學碩士。1974年1月參加工作,1978年3月進入華中師範學院地理系學習,1982年1月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分配到沙洋師範工作,2002年晉升為教授。曾任師範教育研究雜誌編輯,沙洋師專學報編輯部副主任、副主編、執行主編和編輯部主任。現為荊楚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經濟地理學會會員,中國未來研究會未來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2002 ——2007年政協荊門市第六屆、第七屆委員會委員,荊門市管(第4、5 屆)科技拔尖人才。
主要從事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教學與研究。近年來主要承擔世界經濟地理、旅遊學概論、中國旅遊地理、旅遊地理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等課程教學;主持和參與省廳研究課題4項,學校立項課題5項;出版專著1部,參編教材、教參3部;近年來,在《未來與發展》,《改革與戰略》、《內蒙古社會科學》、《求索》、《經濟地理》、《經濟與管理研究》、《農業經濟》、《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等各種中文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一般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獨立和參與研究發表的論文成果具有較好的社會反響,提出的觀點有的被多位業內學者參考或引用,其中有四件分別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心全文轉載和國家有關文獻收錄,四件成果分別獲省、市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主編的《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於2006年獲第三屆“全國優秀社科學報”稱號,撰寫的編輯學論文也同時在全國評比中獲優秀論文二等獎;曾被評為荊門市名師,也多次被評為學校先進工作者、優秀科研工作者。

丁建軍

丁建軍,男,教授,現任荊楚理工學院新農村學院副院長、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專家委員、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1967年8月生,湖北京山人,於1991年畢業於湖北師範學院政治系,2003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研究生班。目前擔任的主要社會職務有:中國社會學會會員、湖北省社會學會理事。專長於“三農”問題研究,系湖北省農村幹部培訓專家庫專家。
目前已主持並完成校級課題4項、荊門市科技攻關項目1項、省級重點課題3項、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一部,出版專著一部。共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在《調研世界》、《學術界》、《學習與探索》、《北方論叢》、《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山東社會科學》、《學術交流》、《求索》、《社會科學輯刊》、《社會科學家》、《求實》、《雲南行政學院學報》、《黑龍江高教研究》、《改革與戰略》、《農村經濟》、《統計與決策》、《湖北社會科學》等權威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或檢索。撰寫的多篇調研報告刊登在荊門市委、湖北省委內參“參閱信息”上,供省、市領導參閱,受到荊門市委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由於成績特別突出,於2006年破格兩年晉升教授。2007年被三峽大學聘為兼職碩士生導師,2008年被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聘為兼職研究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