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蓯蓉[草蓯蓉]

草蓯蓉[草蓯蓉]
草蓯蓉[草蓯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草蓯蓉,是被子植物、唇形目、列當科、草蓯蓉屬植物。草蓯蓉生長在海拔 1300 - 2000 米的陡壁或懸崖上。多年生寄生草本,高達 0.5 米,徑達 3 厘米,直立,基部膨大,肉質粗壯。全株褐紫色,穗狀花序,主軸較粗。花較小,花冠暗紅紫色,筒部膨大呈束狀。葫果卵球形。 草蓯蓉全草入藥。功能: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的奇效。 主治:腎虛陽萎、腰膝腿痛、腸燥便秘以及膀胱炎等。民間傳說有長生不老的效力,“不老草”由此得名。用法:泡酒、燉雞、煮湯、泡茶入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草蓯蓉 草蓯蓉

植株高15-35厘米,全體近無毛。根狀莖橫 走,圓柱狀,通常有2-3條直立的莖,莖不分枝,粗壯,中部直徑1.5-2厘米,基部增粗。葉密集生於莖近基部,向上漸變稀疏,三角形或寬卵狀三角形,長、寬約為6-8(-10)毫米。

草蓯蓉 草蓯蓉

花序穗狀,圓柱形,長7-22厘米,直1徑1.5-2.5厘米;苞片1枚,寬卵形或近圓形,長5-8毫米,寬5-10毫米,外面無毛,邊緣被短柔毛;小苞片無;花梗長1-2毫米,或幾無梗,果期可伸長到5-8毫米。花萼杯狀,長5-7毫米,頂端不整齊地3-5齒裂;裂片狹三角形或披針形,不等長,後面2枚常較小或近無,前面3枚長2.5-3.5毫米,邊緣被短柔毛。花冠寬鍾狀,暗紫色或暗紫紅色,筒膨大成囊狀;上唇直立,近盔狀,長5-7毫米,邊緣被短柔毛,下唇極短,3裂,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2-2.5毫米,常向外反折。雄蕊4枚,花絲著生於距筒基部2.5-3.5毫米處,梢伸出花冠之外,長5.5-6.5毫米,基部疏被柔毛,向上漸變無毛,花葯卵形,長約1.2毫米,無毛,藥隔較寬。雌蕊由2合生心皮組成,子房近球形,直徑3-4毫米,胎座2,橫切面T形,花柱長5-7毫米,無毛, 柱頭2淺裂。

蒴果近球形,長8-10毫米,直徑6-8毫米,2瓣開裂,頂端常具宿存的花柱基部,斜喙狀。種子橢圓球形,長約0.4-0.5毫米,直徑約0.2毫米,種皮具網狀紋飾,、網眼多邊形,不呈漏斗狀,網眼內具規則的細網狀紋飾。花期5-7月,果期7-9月。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陝西(陝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朝鮮、日本和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坡、林下低濕處及河邊,海拔1500-1800米;常寄生於愷木屬Alnus Mill.植物根上。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為中藥肉蓯蓉的代用品,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效,主治腎虛陽萎、腰關節冷痛、便秘等。

中草藥

草蓯蓉 草蓯蓉

【別名】蓯蓉

【來源】列當科草蓯蓉屬植物草蓯蓉Boschniakia rossica (Cham. et Schlecht.) B. Fedtsch. et Flerov [B. glabra C. A. Mey.],以全草入藥。春季採挖,曬乾切段。

【性味歸經】甘、鹹,溫。

【功能主治】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用於腎虛陽痿,腰膝冷痛,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 2~6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草蓯蓉 (Boschniakia rossica) ,為寄生高等植物,寄生於赤楊屬植物的根上。產於我國東北,國外朝鮮、日本和俄羅斯也有分布,在我國除長白山區有少量分布外,草蓯蓉主要集中分布於大興安嶺北部山區。

草蓯蓉因受其寄生特性的限制,天然分布量較少,在《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中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在長白山分布區內,由於近些年來長白山旅遊資源的開發,給草蓯蓉的生存帶來了空前的劫難,目前,長白山的草蓯蓉資源已近枯竭,現僅于海拔在 2000米左右的天池附近苔原帶有一定量分布。在大興安嶺,草蓯蓉集生的赤楊林內,其株密度可達400--700株/公頃,而在其分布區內的平均密度僅為 10--30株/公頃,全區估計儲量為30噸。

草蓯蓉性味甘、酸、濕,主治腎虛陽萎 、腰膝冷痛、小便遺瀝、崩漏帶下、腸燥便秘、膀胱炎等症 ,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可治療夢遺、婦女不孕等生殖系統疾病、老年習慣性便秘、 膀胱炎、血尿等多種疾病,還對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

近年來研究發現,草蓯蓉在人體內既能起到提高和促進學習記憶能力的作用,又能對老化和伴隨老化而產生的各種疾病中所生成的游離基起到較好的消除作用,因此草蓯蓉被中醫用作滋補強壯藥 ,民間也有用強化神經系統以治療暈眩,並有激發心臟活力、增進身體緊張度與消除疲勞的功能,故民間依據它的延年益壽之功效,稱它為 “ 不老草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