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

草庵

草庵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80年代初,此地曾發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瓷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 梁 世被系劾者,子孫弟侄,皆詣闕三日,露跣陳謝……若配徒隸,諸子並立草庵於所署門,不敢寧宅,動經旬日,官司驅遣,然後始退。

歷史背景

基本內容

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立,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國號,遂驅逐信徒、毀壞寺院,摩尼教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為僅存的珍貴史跡。

草庵草庵

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學召開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草庵摩尼佛造像作為討論會的紀念性吉祥物。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

名稱由來

cǎo ān 草庵

亦作“ 草菴 ”。 1.草房,草舍。《宋書·沉慶之傳》:“營內多幔屋及草菴,火至輒以池水灌滅,諸軍多出弓弩夾射之, 蠻 敗走。”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 梁 世被系劾者,子孫弟侄,皆詣闕三日,露跣陳謝……若配徒隸,諸子並立草庵於所署門,不敢寧宅,動經旬日,官司驅遣,然後始退。” 王利器 集解引 盧文弨 曰:“庵,烏含切,《廣韻》:‘小草舍也。’”

特指小寺廟或庵堂。 唐 寒山 《詩》之一二九:“鳥語情不堪,其時臥草庵。” 宋 秦觀 《顯之禪老許以草庵見處作詩以約之》:“偶成二老風流事,不是三乘宿草庵。” 宋 朱熹 《宿休庵用德功間韻贈陳道人》:“暮入千峰里,寒棲一草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