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諶

荀諶

荀諶(chén),東漢末年名士,字友若,荀彧四兄,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為袁紹所任,曾為之遊說韓馥,使紹領冀州。袁曹決戰官渡,荀諶為袁紹謀主,後不知所終。荀諶,字友若,荀彧之弟(一說荀彧之兄),荀緄之子,(豫州)潁川 [今河南禹州]人.初袁紹以逢紀計,說公孫瓚南來,冀州震動,時荀諶為韓馥謀士,說馥請袁紹同治州事,遂使紹領冀州牧。正好董卓進入函谷關,袁紹便率軍返回延津,派外甥、陳留人高幹與韓所親信的潁川人辛評、荀諶、郭圖等人去遊說韓:“公孫瓚統率燕、代兩地的軍隊乘勝南下,各郡紛紛回響,軍鋒銳不可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荀諶,字友若,荀彧之弟(一說荀彧之兄),荀緄之子,(豫州)潁川 [今河南禹州]人.初袁紹以逢紀計,說公孫瓚南來,冀州震動,時荀諶為韓馥謀士,說馥請袁紹同治州事,遂使紹領冀州牧。袁紹平定河北,值徐州劉備求救,荀諶力主討曹,紹遂起兵。諶後不知所終。

資治通鑑中關於荀諶的資料

漢紀五十二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191)

紹客逢紀謂紹曰:“將軍舉大事而仰人資給,不據一州,無以自全。”紹曰:“冀州兵強,吾士飢乏,設不能辦,無所容立。”紀曰:“韓庸才,可密要公孫瓚使取冀州,必駭懼,因遣辯士為陳禍福,迫於倉卒,必具遜讓。”紹然之,即以書與瓚。瓚遂引兵而至,外托討董卓而陰襲謀襲,與戰不利。會董卓入關,紹還軍廷津,使處甥陳留高幹及所親潁川辛評、荀諶、郭圖等說曰:“公孫瓚將燕、代之卒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其鋒不可當。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懼,曰:“然則為之奈何?”諶曰:“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曰:“不如也。”“臨危吐決,智勇過人,又孰與袁氏?”曰:“不如也。”諶曰:“袁氏一時之傑,將軍資三不如之勢,久處其上,彼必不為將軍下也。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彼若與公孫瓚併力取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為同盟,當今之計,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彼必厚德將軍,瓚亦不能與之爭矣。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性怯,因然其計。

袁紹的門客逢紀對袁紹說:“將軍倡導大事,卻要依靠別人供應糧草,如果不能占據一個州作為根據地,就不能保全自己。”袁紹說:“冀州兵強,而我的部下又飢又乏,假如不能成功,就沒有立足之處了。”逢紀說:“韓是一個庸才,您可秘密聯絡公孫瓚,讓他攻打冀州。韓必然驚慌恐懼,我們便乘機派遣有口才的使節去為他分析禍福,韓迫於突然發生的危機,必然肯把冀州出讓給您。”袁紹覺得有理,就寫信給公孫瓚。公孫瓚率軍到冀州,表面上聲稱去討伐董卓,而密謀襲擊韓。韓與公孫瓚交戰,失敗。正好董卓進入函谷關,袁紹便率軍返回延津,派外甥、陳留人高幹與韓所親信的潁川人辛評、荀諶、郭圖等人去遊說韓:“公孫瓚統率燕、代兩地的軍隊乘勝南下,各郡紛紛回響,軍鋒銳不可當。袁紹又率軍向東移動,意圖不可估量,我們為將軍擔心。”韓心中恐慌,問他們說:“既然這樣,那么該怎么辦呢?“荀諶說:“您自己判斷一下,寬厚仁義,能為天下豪傑所歸附,比得上袁紹嗎?”韓說:“比不上。”荀諶又問:“那么,臨危不亂,遇事果斷,智勇過人,比得上袁紹嗎?”韓說:“比不上。”荀諶再問:“數世以來,廣布恩德,使天下家家受惠,比得上袁紹嗎?”韓說:“比不上。”荀諶說:“袁紹是這一時代的人中豪傑,將軍以三方面都不如他的條件,卻又長期在他之上,他必然不會屈居將軍之下。冀州是天下物產豐富的重要地區,他要是與公孫瓚合力奪取冀州,將軍立刻就會陷入危亡的困境。袁紹是將軍的舊交,又曾結盟共討董卓,現在辦法是,如果把冀州讓給袁紹,他必然感謝您的厚德,而公孫瓚也無力與他來爭。這樣,將軍便有讓賢的美名,而自身則比泰山還要安穩。”韓性情怯懦,於是同意了他們的計策。

人物評價

荀氏家系圖荀氏家系圖

陳群:“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