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芽粗腿象

茶芽粗腿象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部分茶區發生的一種茶樹害蟲,成蟲平均體長3.45毫米,喙長0.97毫米,成蟲高峰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終見期一般在6月上旬。

分布情況

茶芽粗腿象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部分茶區發生的一種茶樹害蟲,據相關資料顯示,已知分布於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貴州等省。

形態特徵

成蟲平均體長3.45毫米,喙長0.97毫米。頭、喙、前胸背部棕黃至棕紅色,其餘部分淡黃色,胸部和喙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黃褐色。複眼黑色。觸角著生於喙前端1/3處,11節,端部3節膨大成橢圓形,每節上長有感覺毛。前胸背板寬度大於長度。鞘翅棕黃至棕紅色,上有8條縱溝,縱溝上有排列整齊的刻點,表面長有細密白色短鱗毛,鞘翅中央及前緣近基部1/3處各有一個黑色斑紋,並相互連線,翅端中央處也有一個黑斑紋。足棕黃色,腿節膨大,內側有一較大齒狀突起,跗節3節,具2爪。
卵橢圓形,乳白色。
幼蟲成長後平均體長4.12毫米,乳白色至淡黃白色,頭棕黃色。體肥胖,多褶紋,無足,每體節上長有細毛,尾部背線兩側各有1個角狀突起。
蛹白色至黃白色,橢圓形,腹面平,背隆起,複眼棕黃色。翅白色至黃白色,有9條縱脊。蛹體背面長有毛突,其上長有1根褐色毛。腹末有短刺2枚。

習性及規律

茶芽粗腿象在浙江一年2代,以幼蟲在茶樹根際附近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蟲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蛹,蛹大多在4月中旬開始羽化,成蟲出土高峰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終見期一般在6月上旬。
成蟲趨嫩性強,均在春梢嫩葉背面活動、取食,只取時嫩葉下表皮及葉肉,殘留上表皮,一般自葉尖或葉緣開始取食,被害葉開始時呈現一個個圓形的半透明板,隨取食孔增加,相互連線,形成不規則形的黃褐色枯斑,葉片反卷。成蟲假死性強,受驚後即墜落地面。卵大多產於茶樹根勁附近的落葉層內及表土中。
卵孵化後,幼蟲入土取食並越冬。幼蟲在茶園中的分布以距差數15厘米範圍內最多,入土深度以0~5厘米範圍內居多。
茶芽粗腿象在浙江僅在局部茶園中發生,一般靠金荒山、林地的茶園發生較多,陰坡茶園中的蟲量多於陽坡,留養不採茶的茶園較投產茶園危害重。茶園耕作,尤其是秋末清園,可使大量幼蟲死亡。由於幼蟲入土深度淺,冬季特殊低溫,表土層結冰,均對越冬幼蟲的生存不利。3月份的氣溫高低及降雨量多少,左右著當年成蟲的出土遲早,一般其出土期隨3月份氣溫的升高而提前,並隨3月份降雨量的增多而推遲。

防止措施

1、茶園耕鋤。在7~8月或秋末結合施基肥進行清園及行間深翻,其防效可達46%~71%,對於蟲量在防治指標上下的茶園,可通過這一措施,次年免於施藥防治。
2、人工捕殺。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成蟲發生高峰期用振落法捕殺成蟲,以減少發生量和減輕危害程度。
3、農藥防治。投產茶園每667平方米蟲量在10000頭以上的均應施藥防治。施藥適期掌握在成蟲出土盛末期,此時成蟲大多仍處在產卵前期,可取得優異的防治效果。
4、 此外,及時嫩採茶葉,保護和利用茶園中的蜘蛛螞蟻、鳥類、白僵菌等自然天敵,也能減輕或控制茶芽粗腿象的為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