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藻

茨藻

將茨藻屬植物細胞學資料用於該屬分類學研究的工作目前報導不多,而且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另外,其它多種近代分析技術在苯藻屬分類中的運用更為少見。因此,為能給茨藻屬各類群的劃分提供新證據;為茨藻屬植物全面的系統學研究及探討茨藻屬的分類學地位和種間茨藻科Najadaceae 。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茨藻茨藻

中文名 茨藻

地理分布 南美洲

習性 很漂亮的一種水草,莖節十分牢固,不易脫離。

拉丁名:Najas marina

科名:茨藻科

屬名:茨藻屬

簡介

草茨藻Najas graminea草茨藻Najas graminea

將茨藻屬植物細胞學資料用於該屬分類學研究的工作目前報導不多,而且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另外,其它多種近代分析技術在苯藻屬分類中的運用更為少見。因此,為能給茨藻屬各類群的劃分提供新證據;為茨藻屬植物全面的系統學研究及探討茨藻屬的分類學地位和種間 茨藻科Najadaceae 。
一年生沉水草本。
生內陸淡水、半鹹水、鹹水或淺海海水中。
植株纖長、柔軟,二叉狀分枝或單軸分枝;下部匍匐或具根狀莖。莖光滑或具刺,莖節上多生不定根。
葉線形,無柄,無氣孔,具多種排列方式;葉脈1條或多條;葉全緣或具鋸齒;葉基擴展成鞘或具鞘狀托葉;葉舌、葉耳缺或有。
花單性,單生、簇生或頂生,雌雄同株或異株;
雄花無或有花被,或具苞片;花絲細長或無,花葯1室,縱裂或不規則開裂,花粉粒圓球形、長圓形或絲狀;雌花無花被片或具苞片,具1、2或4枚(少有其他數目)枚離生心皮,柱頭2裂或斜盾形。果為瘦果。

種類

纖細茨藻Najas gracillima纖細茨藻Najas gracillima

得到草茨藻小茨藻澳古茨藻三個種的新的染色體數目,分別為2n=36,24和60。核型特徵及外種皮細胞壁上構造,可望作為茨藻屬植物分類的新證據,各類群的同工酶酶譜亦有這種可能性。日本茨藻、草茨藻、小茨藻和澳古茨藻等四個種的關係密切,並可能通過小茨藻而聯繫,推測小茨藻在茨藻屬類群進化的一定階段具關鍵作用。

本科共5屬。我國產3屬,12種,4變種。

1、 角果藻屬Zannichellia 心皮通常(2-)4(-8)離生。瘦果先端具喙。我國產1種1變種。

1) 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角茨藻。產我國南北各省區。生於淡水或鹹水中,亦見於海濱或內陸鹽鹼湖泊。廣布勸酒。變異大,性狀不穩定,須做深入研究。

2) 柄果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 var. pedicellata

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

2、 絲粉藻屬Cymodocea 花粉粒絲狀。本屬7種。我國海南產1種。本屬分布區域寬廣,產東半球熱帶到也熱帶海域,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直達紅海。

1) 絲粉藻Cymodocea rotundata產海南三亞。

3、 茨藻屬Najas 有些種類莖上有刺。本屬40-50種,分布於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我國9種,3變種。

1) 大茨藻Najas marina 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台灣、雲南等省區。生於池塘、湖泊和緩流河水中,常群聚成叢,生長於水中0.5到3米或更深,海拔可達2690米(雲南瀘沽湖)。也分布於朝鮮、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及歐洲、非洲和北美。全草可做綠肥和飼料。

2) 粗齒大茨藻Najas marina var. grossedentata

3) 短果茨藻Najas marina var. brachycarpa 產內蒙古、新疆。中亞也有分布。

4) 小茨藻Najas minor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省區。成叢生於池塘、湖泊、水溝和稻田中,可生於數米深的水底,海拔可達2690米(雲南瀘沽湖)。也分布於、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各地。形態變異大。

5) 纖細茨藻Najas gracillima 產吉林、遼寧、內蒙古、台灣、浙江、湖北、福建、廣西、海南、貴州和雲南等省區。多生於稻田或藕田中,亦見於水溝和池塘的淺水處,海拔達1800米。也分布於日本和美洲。

6) 高雄茨藻Najas browniana產台灣和廣西等地;生於水深0.5-1米的鹹水中。也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西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等地。

7) 彎果茨藻Najas ancistrocarpa產江西浙江台灣湖北等地。生於0,5-2米深的靜水中。也分布於日本。

8) 澳古茨藻Najas oguraensis產江西(鄱陽湖)、湖北(東湖)。生於0.5-2米的淨水中。也分布於日本。

9) 東方茨藻Najas orientalis產吉林、遼寧、浙江、江西、湖北、台灣、廣西、廣東、海南、雲南等省區。生於池塘、水溝、藕田、水稻田和緩流河中。水深0.2-2米,海拔達1800米。也分布於日本及歐洲等地。過去在我國一直被定為多孔茨藻Najas foveolata。

10)多孔茨藻Najas foveolata產廣西(北海)生於水坑和池塘中。也分布於馬來西亞印度等地。

11)草茨藻Najas graminea產遼寧、河北、江蘇、安徽、福建、台灣、河南、湖北、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省區。生於靜水池塘、藕田、水稻田和緩流中,水深0.2-1米。也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朝鮮、日本及歐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12)彎果草茨藻Najas graminea var. recurvata 產湖北利川和鹹豐。生於稻田中。雄茨藻Najas browniana產台灣和廣西等地;生於水深0.5-1米的鹹水中。也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西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等地。

7) 彎果茨藻Najas ancistrocarpa產江西、浙江、台灣、湖北等地。生於0,5-2米深的靜水中。也分布於日本。

8) 澳古茨藻Najas oguraensis產江西(鄱陽湖)、湖北(東湖)。生於0.5-2米的淨水中。葉分布於日本。

9) 東方茨藻Najas orientalis產吉林、遼寧、浙江、江西、湖北、台灣、廣西、廣東、海南、雲南等省區。生於池塘、水溝、藕田、水稻田和緩流河中。水深0.2-2米,海拔達1800米。也分布於日本及歐洲等地。過去在我國一直被定為多孔茨藻Najas foveolata。

10) 多孔茨藻Najas foveolata產廣西(北海)生於水坑和池塘中。也分布於馬來西亞、印度等地。

11) 草茨藻Najas graminea產遼寧、河北、江蘇、安徽、福建、台灣、河南、湖北、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省區。生於靜水池塘、藕田、水稻田和緩流中,水深0.2-1米。也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朝鮮、日本及歐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12)彎果草茨藻Najas graminea var. recurvata 產湖北利川和鹹豐。生於稻田中。

分布地區

分布於我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華北(河北、山西、北京、天津、[河南、山東])地區以及湖南、雲南、江蘇等省區

形態特徵

一年生沉水草本。多分枝。葉常聚生於枝端或對生,葉片帶狀,緣具刺齒6-11個,葉表葉背在中脈處常有少數棘刺狀突起。花單生葉腋,雌雄異株,雄花有佛焰苞,雌花無花被。果實橢圓形。花果期夏、秋季。

景觀用途

大茨藻Najas marina大茨藻Najas marina

茨藻生於湖泊等靜水水域,在園林水體中常有生長,有助增加水中氧氣,淨化水質。也可放植於熱帶魚魚缸中,作點綴裝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