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鎮油酥火燒

范鎮油酥火燒

山東 · 泰安 · 岱嶽區傳統手工技藝類文化遺產,產于山東省泰安市范鎮。正宗的的范鎮火燒是用精製麵粉,鹽,驢油,花椒,芝麻等材料混合而成。范鎮油酥火燒分布於泰安市岱嶽區的范鎮及周邊地區。范鎮地處泰萊地處泰萊平原腹地,東 與萊蕪接壤。清朝乾隆年間,范鎮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重鎮,范鎮油酥火燒也以獨特的風味成為泰山腳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來泰山觀光者,都品喜歡嘗范鎮油酥火燒。

產地

山東省泰安市范鎮,是范鎮的一名吃。在全國各地享有盛名。

製作流程

1,準備材料:和面,熬酥油(用驢油熬的),芝麻鹽,案板,擀餅的杖。火燒專用爐等。

2,把發好的面弄成劑子,用擀麵杖擀成條,一次在麵餅上抹上酥油,油,還有芝麻鹽。然後捲起,擀成餅狀。貼在爐上。

3,在爐面上熥一會,記得兩面都要熥。然後放在抽子裡烤。大約2分鐘後就能看到一個正宗的范鎮火燒了。

分布

范鎮油酥火燒分布於泰安市岱嶽區的范鎮及周邊地區。范鎮地處泰萊地處泰萊平原腹地,東 與萊蕪接壤。范鎮是古奉高縣遺址。清朝乾隆年間,范鎮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重鎮,范鎮油酥火燒也以獨特的風味成為泰山腳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來泰山觀光者,都品喜歡嘗范鎮油酥火燒。

典型代表

范縝油酥火燒為乾隆初年范縝村民徐暢,在大財主家任麵食工時創製,至道光年間、鹹豐年間經二、三代傳人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具有十八道工序的齊魯名吃之一。乾隆皇帝登泰山時,徐暢曾應召表演手藝,乾隆帝賜御匾“徐家燒餅鋪”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禎為第三代傳人徐景文題詞“徐家燒餅,錦上添花”;建國初,時任山東省第一書記的舒同第五代傳人徐連功題“范縝火燒”四個大字;1965年山東省供銷系統食品表演大賽,徐氏第六代傳人徐太國榮獲一等獎和特別榮譽獎。

正宗的泰安的范鎮徐家火燒。徐家火燒傳到現在已經是第六代了,祖祖輩輩都只傳徐家男孩,不讓這門手藝外漏。每年來徐家拜師的人少說也有200人,徐師傅很是慷慨,來了都會教授一些手藝,可是教的都是製作三四毛錢一個的那種火燒,兩三塊錢一個的徐家火燒卻是絕不傳授的。

范鎮火燒是用驢油製造的,里外皆酥。以前做出來的燒餅揪著一角能旋出一個花來。原先每一個徐家燒餅上都有一個五角印跡,五角中間刻著一個徐字。上一次去徐家的時候,讓徐師傅特意製作了幾個帶有徐印的燒餅帶回去和朋友分享,朋友覺得那是藝術,一直捨不得吃,直到變壞扔到。至今我還覺得她是在浪費。

范鎮徐家火燒沒有任何分店。如果來泰安想吃火燒還非要到范鎮才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