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殯葬

最早有“吊棺”一說,無考。 報喪派人訃告親友,俗稱“把死信”。 時辰一到,鳴炮奏樂,入殮。

簡介

皖南涇縣茂林一帶,老古話說“生個人容易,死個人難”,此話一點不假。從壽終正寢到入土為安再到服孝掛錢,禮數多多。據說循禮隨俗,子孫興旺。倘若逾矩,恐不利家人。
當然,對非正常死亡的後事處理,除特殊情形者,一般從簡。不提。
六十個“花甲子”以上者病逝,稱“登仙”或“打百年”。七老八十高齡者去世治喪,稱“白喜事”,無疾而終者最有福氣。
過去多為棺木土葬或厝柩。最早有“吊棺”一說,無考。治喪因家制宜,貧薄富厚不一,但禮數大體相當。

步驟

送終

病人彌留之際, 親人子孫至榻前為其淨身換衣。也有親人未到齊的,病人一直氣若遊絲,熬等。倘若有冤屈心病,則死不瞑目。一待病人咽氣,在場的放聲痛哭,立即扯下帳被,將死者抬下置於木板之上,也有放在床上不動的。草紙蓋面,復蓋被單, 相繼加蓋女兒制送的“千衾被”(“子孫被”)和其他親朋贈送的“壽被”。桌上一炷萬年香,床前一盞青油燈;一碗夾生倒頭飯, 一雙筷子插當中。遺體胸前置一桿星秤,以防鬼祟借屍還魂。孝子晝夜守靈,燒紙添油續香。
茂林過去大戶人家,但逢紅白喜事,必請一班“小的戶”上門服務。這“小的戶”是茂林方言(後訛化為“小搭戶”、“小太婆”),指過去官宦人家僕人及後代和外來客邊小姓小戶人家,在地方上屬社會底層,專司各種服務工作,包括文書、廚子、樂隊、雜役人等。不表。
主家此時“三管齊下”:一是推舉德高望重知書達禮之人全程主持治喪;二是派人按亡人生死“時辰八字”請風水先生推算(入殮、出殯、回�等)日乾時辰忌諱屬牲和墓穴方位,好作鋪排;三是僱請“小的戶”上門,“溪錢”打眼,書寫布置,鳴炮奏樂, 廚下張羅,開挖墓穴(俗稱“開礦”)。等等。
開挖墓穴須是兒子破土,這叫“孝子開山”。同時白字黑字寫好“陰契”(又叫“冥契”,替死者寫的地契,以圖死者到那邊擁有一塊自己的宅基地),下葬時一併燒化。契文曰“冥 契 冥府(死者生前家庭住址)某某某(死者名)購得某某某(先人名)大人名下(山地名)風水寶地一處 東至青龍 西至白虎 南至朱雀 北至玄武 立此契約大發永照 證人 某某某(先人名) 年 月 日” 云云。

報喪

派人訃告親友,俗稱“把死信”。報喪者不能問路,忌入別家,親戚邊“答禮(哭喪)”邊給報信者吃點心開葷,忌食麵條――“牽連不斷”。有不會答禮者則摜一隻碗或送一條萬字糕,為報喪者討吉兆。同時家裡人要戴孝:子披麻衣著孝袍,媳、女頭扎白巾,婿著孝袍系巾帶,孫輩戴白帽頂紅飾,親房本家則臂纏白布。鞋頭一律頂白。一派肅穆。忌主家戴孝到人家去。

入殮

俗稱“入木”。 時辰一到,鳴炮奏樂,入殮。入殮前稍加淨身整容, 給亡人穿“老衣”、戴“老帽”、蹬“老鞋”,請專職師傅縫製。“老衣”亦稱“壽衣”,有“五領(上衣)三腰(下褲)” 、“七領五腰”不等。上衣為和尚領,系布帶,不用鈕扣。絲棉裹頭,謂之“老帽”,穿特製的“老鞋”。然後按時入殮。紅漆棺材早已架在堂前連凳上,死者生前喜愛飾物用品同時入棺。親人再睹遺容,隨後便蓋棺釘釘。此時親人方可號哭。苦人家只穿隨身衣帽, 剪去扣子, 簡單入殮。

祭奠

富豪門第專設“孝堂(靈堂)”,以供祭奠。素布結彩,設案燒香。中置靈牌(靈位)和魚肉子腐。旁列紙紮祭品。輓聯、孝幛(軸)循禮書寫,懸掛四壁。靈堂正面,子孫軸居中。兒女守靈,燒溪錢錫化箔,夜以繼日。女兒家要單燒九斤四兩草紙,取其紙灰做枕芯入棺。請專人收受奠儀,泡發米接待親朋,說是保佑親朋大發。遠道的還要留餐留宿。給白巾系頭,跪拜上香燒溪錢。子陪跪還禮,女夾泣夾訴,既訴逝者生平,又說保佑大家,云云。稱作“答禮”。鑼鼓嗩吶齊作,全是悲曲哀調。一般停柩三, 七天不等。最長者七七四十九天,須請和尚“超度”,水陸道場,極盡鋪張。此不多見。

出殯

又叫“出材”、“出風”。墓穴早已按風水先生定的“朝向”挖好了。擇日定時發喪。用過點心後,鳴炮奏樂,號啕一團。靈堂前開大香,子孫親友依次燒香,叩拜。女婿要從門外一丈開外八字步“荷葉翻水(一種步態)”三叩九拜一路跪拜進來。親友燒香時,孝子跪地作陪。禮畢,下孝幛,收香案,撤靈堂。抬棺手用麻辮綁棺,穿槓子,“一、二、三,起棺!”早有人踢倒架棺的連凳,隨後關緊大門,關得快,發得快,越快越好!其時大門外早有人準備好用長竹竿“頂瓦”(頂落大門上方屋檐口一塊瓦,男為上女為下,男頂蓋瓦女頂溝瓦)。棺材有四抬,八抬。貧富有別。富家棺材外套紙紮棺罩,上縛鮮活雄雞一隻。發柩後到村口三岔路口“回車”,喪主答禮,女客請回,除至親好友和任務在身者,其他賓客請便。爾後送殯隊伍沿“上水”上路,朝墓地進發。前有老者手持白紙銀燭燈籠和“領路幡”開路,幡語曰“金童對對前引路,玉女雙雙後跟隨”。接著是子孫軸,親友孝幛扎品,八抬靈柩。孝子身著孝袍,頭披麻巾, 足登草履, 腰系草繩,插哭喪棒(死老子插水竹短棒,死老娘插梧桐短棒),高舉遺像或靈牌,俯首扶柩。途中歇肩,靈柩一停,跪倒一大片。男性親友隨後,浩浩蕩蕩。一路鞭炮驚天地,一路撒下“溪錢(買路錢)”,抬至墓地。是時鳴炮奏樂,一番祭奠。然後安位――拽繩沉棺,校準朝向,墊石抽繩,下土堆墳――這第一�土須是孝子捧撒。又是一番燒化祭拜後,孝子捧回遺像或靈牌供放堂前。有的因犯了所謂“重生””――生死同日乾是“單重生”,只忌屬牲,幾無大礙;同日乾又同時辰是“雙重生”,“流年”相剋,很傷腦筋――怕入土不安,於下代不利,只得砌厝(壇基)停棺,待日後擇時下葬。
茂林人總是說“喜事看上代,喪事看下代”,又說“不看少年風光,只看老年收場”。說的就是喪家排場和出殯陣容,越隆重越熱鬧越好。這熱鬧不熱鬧,箇中除了子孫興旺不興旺,家底殷實不殷實,主要還是看德行。看逝者及後代善良不善良,厚道不厚道。積德不積德。光靠權勢金錢是換不來騰騰人氣和濃濃親情的。

答謝

主人設宴,不下請帖。抬棺手(又叫“抬壽的”,“負重的”)坐首席。孝女答禮,孝子敬酒。不划拳。燒�粉渣更好,燉肉煮肉也行。缺席不另宴請,親朋概不計較。

上三交墳

安葬後第三天,家人親友擇時上墳,手持燈籠開路,孝子披麻戴孝,墓前魚肉子腐,雙響火炮,祭奠如儀。出門進門,女主人哭喪答禮。回來後,孝子可以脫去麻衣了。

接回�

�,讀sheng,平聲,“復活”的意思。回�就是“魂兮歸來”。 據說此前逝者的靈魂還在望鄉台上飄蕩,時刻都在看著自己家門。 家裡人按風水先生推算的日子接亡靈回來打一轉,看一看, 逝者就會魂入天堂,一去不返了。一般是傍晚擦黑時分,家人親友一干人等上墳,手持燈籠開路,孝子戴孝,墓前魚肉子腐,雙響火炮,祭奠如儀。家裡不可太亮太吵,堂前房間擺設香案果品,以迎亡靈。這一天叫“正回�”,第二天如法炮製,謂之“副回�”,這叫“先正後副”。也有的推算是“先副後正”。不管如何推算,說是兩天必有一天“魂兮歸來”,家裡肯定有動靜。
據說死者冤屈不冤屈,對死不對死,陽壽到沒到,風水先生回�一推便知。
接了回�後,逝者已經安息,孝子也可以脫去孝袍了。這就是“三交墳上脫麻衣,回�墳上脫白衣”。

滿月

一般在回�次日早上為逝者滿月。由長老執事點燈籠拎籃子魚肉子腐,率孝子賢孫部分親友一干人等,頂白戴孝,帶上靈位香火鞭炮細錢等一應祭品,前往墓地,在墳前鳴炮燃香點燭,謝過山神土地,祈求逝者升入天堂後,好生保佑子孫親友闔家大小,身體健康諸事順利大興大發云云。一番祭奠如儀。然後一干人等列隊在墳前繞三圈,摘除黑白頭巾袖章置於墓地,口頭告別逝者後打道回府,記住:將燈籠吹滅後置於豬欄柴房隱眼處。若是借來的絕不能奉還,可待下一戶喪家來借,以此類推。
至此,這殯葬高潮算是告一段落。接下來除打掃庭院整理家務歸還器物順帶感復人情外,大家可各乾各的活,各忙各的事去。
根據家境等因,有的當時一鼓作氣,有的百日之內,可不揀日子,有的以後擇日,一般是清明冬至十月半,駁墳樹碑,圓工告竣。
墓碑大小和書寫雕刻,內容款式自有一番文字講究和文化底蘊,不提。
這墳墓方位朝向乃風水先生所定,主後代吉凶興衰,至關重要,故墳墓又雅稱“風水”。

服孝

孝子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不得理髮。三年之內,著素服,忌華麗。鞋色宜白宜灰。過年貼五色輓聯,忌紅色春聯。“守孝難還禮,喜慶一概免。”

掛錢

人家清明掛白色紙錢祭祀,喪主三年之內卻要提前掛五色錢,叫“新墳錢”。何時掛? “新墳不過社”――不超過“社日”。何為“社日”?一年之中有兩個 :
上半年是“春社”――農家祈求社稷,保佑風調雨順――“立春五戊社”,立春之日起,第五個戊日便是。
下半年是“秋社”――農家感謝社稷,慶祝五穀豐登――“立秋五戊社”,類推。曆書一翻就中。
“新墳不過社”,當然指春社,大致在春分邊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