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武鄉[山西省靈石縣英武鄉]

英武鄉[山西省靈石縣英武鄉]
英武鄉[山西省靈石縣英武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英武鄉位於靈石縣域西北20公里。全鄉轄14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總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萬畝。農戶2000餘戶、人口6800餘人。共19個基層黨支部,300餘名黨員。 英武鄉位於靈石縣西北部山區、轄14個村委27個自然村、1500餘戶、6200餘人口,境內煤炭資源豐富,物產眾多,民風淳樸,素有“核桃之鄉”、“煤炭之鄉”的美稱。為全縣聞名的主焦煤基地和養羊基地,發展經濟的條件十分優越。200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突破2.5億元,人均純收入4600餘元.

鎮情概況

基本信息

英武鄉位於靈石縣域西北20公里。全鄉總面積5519公頃,轄14個行政村,轄區常住人口6254人,農業戶數2918戶,農業人口7145人,耕地25393畝。

工業經濟

立足本鄉煤炭資源優勢,堅持工業強鄉戰略,把發展工業作為增強鄉域經濟實力的抓手,完成了昕益旺嶺煤業年產90萬噸、銀源新生煤業年產60萬噸、華瀛天星柏溝煤業年產60萬噸技改項目,通過技改擴建提升產能,進一步突出煤炭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柱作用,使鄉域經濟始終保持較好發展的勢頭。2014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7.7億元,同比增長12%;鄉鎮企業總收入完成7.6億元,同比增長10%。

安全生產

始終把安全穩定擺在首要位置,認真貫徹執行《新安全生產法》,堅持每周一學習,每月一例會,並積極與上級部門對接,到縣、市進行安全生產監管業務培訓,不斷提高了安監隊伍的業務素質和綜合執法水平。著力強化責任落實,制定了《英武鄉安全生產黨政同責實施方案》,層層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書,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逐級抓好落實的強大合力。深入推進企業標準化建設和“安全鄉村”創建工作,進一步夯實了安全基礎。全方位推進隱患排查治理,做到責任、措施、資金、時間、預案五落實,確保了全年沒有安全事故的發生。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調處各類矛盾糾紛49件,有力地維護了全鄉社會和諧穩定。

農業生產

堅持把核桃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錢袋子”工程常抓不懈。2014年共新栽、補栽核桃樹1700餘畝。堅持“三分栽植、七分管護”的思想不動搖,不斷加大管護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了“235”(農戶20%、村集體30%、鄉財政50%)核桃管護投入機制。投資10萬元,對改良後的核桃樹進行綜合管護。投資10萬元,購買防霜材料防霜凍。從陝西聘請3名技術人員,對全鄉9個村委1.6萬株核桃樹進行了修剪、整形、拉枝等全方位管護。聘請郭連成教授,為全鄉40餘戶核桃示範戶進行了核桃人工授粉的專題講座。創辦了村級核桃協會,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及合作社、協會組織的示範帶動作用,規劃實施了核桃管護平泉、侯木、雷家莊、郭家莊、業樂5個高標準、高科技的示範園區和仁和、建新、田豐、坤潤以核桃種植為主的生態經濟莊園。同時,聘請左權生態莊園專家對建新生態莊園、仁和農牧生態莊園、田豐生態莊園進行跟蹤技術指導服務,推動農業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並以核桃產業為帶動,創新機制、探索模式,鼓勵農戶土地流轉和合作經營,倡導發展種養結合的專業合作社,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補貼,確保及時發放到位。

民生事業

以人為本,以民為先,一切圍繞服務人、發展人、富裕人,著力改善民生。在環境衛生整治方面,累計投入資金42萬元,投入機具126台次、人工2802人次,努力做到衛生就是民生,宜居就是幸福,對全鄉環境衛生進行了集中整治,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在文化教育方面,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並投資270餘萬元完成了英武國小塑膠操場工程,完成了旺嶺村文化活動室和英武村、趙家莊村文化廣場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認真組織實施了事關民眾生產生活的16項微民生工程,完成了兩渡220KV變電站重點項目建設工程,投資120餘萬元對景西線英武段1公里進行了維修改擴建,完成了雷家莊和英武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基礎設施工程。在社會保障方面,小額人身意外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均達100%。全鄉低保345戶377人,五保供養62戶62人,實現應保盡保,全年共發放補助金85.4萬元。武裝、團委、婦聯、計生等部門卓有成效的開展工作,圓滿完成了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新進展。

行政區劃

英武村

地處靈石縣西北土石山區,全村207戶,600多口人,700餘畝耕地,村民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一部分年青人外出務工,村民生活較為穩定。
2004年回響縣委、縣政府村村通油路的號召,完成了1.9公里的村通工程。2007年完成了戶通水泥路工程,更加方便了村民的出行。2003——2005年累計新栽核桃1100畝,核桃產業穩步推進。2006年鄉黨委、政府提出了建設“綠色英武”的口號,村委投資12萬元高標準栽植刺槐900畝,後期管護紮實有效。2008年,在農村“創三優”活動中,修建集中的垃圾池,翻修了道路,進行村莊綠化,維修了村委辦公室、黨員活動室、計生服務站等,進一步規範了職責,並制度上牆,更加明確了責任義務,為村委辦公、村民生活提供了一個乾淨舒暢的環境。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形勢下,英武村繼續加大生產發展力度,拓寬致富門路,在原有傳統種植、養殖業的基礎上發展多種經營模式,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努力使農民增收、生活寬裕,按照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帶領全村人民共建和諧美麗的英武村。
在未來的工作中,英武村將繼續乘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機,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在鄉黨委、政府的有力指導下,結合本村實際情況,以農村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主要內容,突出抓好了“生產發展、村容整潔”兩項工作,新農村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段家莊村

村委位於英武鄉東北部,距鄉政府1公里,是由郭家莊村、段家莊村、辛莊村三個自然村組成。全村185戶,546口人,總面積6000多畝,村內沒有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是典型的純農業村。

侯木村

位於英武鄉東部,地處景英路沿線,包含1個自然村,現有農戶126戶,總人口423人,耕地面積占1200餘畝。
06年興修水庫,使村民吃水困難的現狀有所緩解;07——08年完成了村通油路工程,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2007年維修了村委辦公室,改善了村委的辦公條件,規範了各項工作制度。
2008年,在鄉黨委、政府提出建設“生態英武、綠色英武”理念、大力發展核桃產業的政策帶動下,在村原有的核桃種植規模基礎上,又精選優質核桃品種進行補植、新植,在景英路旁建立起了千畝核桃示範園,聘請專家長期跟蹤指導,漸漸培養了一支懂技術、會管理的核桃栽植技術隊伍,將景觀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起來,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1997年,電影《背起爸爸去上學》在侯木村選址拍攝,影片上映受到了觀眾一致好評,也給侯木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加深了我村的文化內涵。2010年,新修了村兩委辦公場所,完善計生、綜治、衛生等設施,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修建了小型廣場,購置了娛樂健身器材,為村民強身健體、娛樂身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和平村

位於英武鄉西北部,轄2個自然村,和平村和馮家原村,全村現有112戶,人口387,在綠色英武的建設中和平村積極開展村莊綠化建設,共栽植刺槐600餘畝,02年實現了戶通自來水,06年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08年投資3萬餘元改建黨員活動室,極大改善了辦公環境。2010年廠礦綠化工程全部規劃在和平村,村委與企業配合高標準施工,高質量選苗,為生態英武的建設塗上一抹綠。

張家山村

地處靈石縣英武鄉西南部土石山區,距離鄉政府2公里,全村總戶數122戶,356口人,擁有耕地面積1500畝,農業生產以種植玉米和核桃為主,核桃種植面積達550餘畝;村民人均純收入5926元,村民生活較為穩定。
村兩委班子在英武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與支持下,緊緊圍繞“安定團結、和諧穩定、生活寬裕”的主題,為努力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紮實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05年-2006年,投資18萬餘元,家家戶戶修了蓄水池,利用水泵從以往的舊井引水上山,徹底解決了村裡的人畜飲水問題; 2006年,為回響縣委、政府“村村通公路”的號召,投資10.5萬餘元完成了2.5公里的村通工程,極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初步解決了村民“行路難”的問題;2003年,村委投資6萬餘元,對村內的線路進行了村級聯網改造,為村民用電安全做好了強有力的保障;2007年,為進一步擴大村民獲取信息的範圍,村兩委自籌資金3萬餘元為村民免費安裝了閉路電視,閉路電視普及率達85%;2009年,計畫投資15萬餘元重新修建村委辦公室、黨員活動室、衛生所(100平方米)、服務所等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開始實施康寧小區新村建設,2013年計畫全部完善並投入使用。
環境衛生整治方面:為迎接首屆“-”狠抓環境治理,投資3萬餘元開展了村容美化—粉刷牆壁、標語宣傳,修建垃圾池2座,極大的改善了村容村貌,為奧運會的順利召開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1年-2008年,累計栽植核桃樹700餘畝,600餘畝已全部掛果,2006年-2008年,新栽、補栽核桃200餘畝,長勢良好;栽植刺槐550餘畝,約1.6萬餘株,後期管護紮實有效; 2009年,將村內兩座古廟、一顆古樹,約600年前左右遺留的“文化遺產”進行整修,保持其原有的風俗習慣。
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兩委班子本著“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繼續加大生產發展力度、拓寬致富門路、引導農民增收上花心思、下力氣,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努力構建和諧張家山村而奮鬥!

旺嶺村

是一個比較小的村莊,全村共有75戶,230口人,兩委班子自上任以來,認真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創建文明和諧的新農村。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強了隊核桃樹的管護。在村兩委班子的領導下,修建了通往村裡的砂石路,極大地方便了民眾的出行。為了能夠徹底改變農村的環境衛生,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廣農村沼氣技術,聘請左權核桃栽植、修剪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把最新的技術帶進了農村,為旺嶺村核桃產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在考慮到民眾吃水比較難等問題的情況下,村領導積極與煤礦協調,從煤礦的深水井中改設了管道,把自來水引入了整個村子,通過幾年的發展,旺嶺村展現出了生機勃勃的局面。

彭家原村

位於英武鄉南端的土石山區,村境內山丘縱橫、灌木叢生,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土地瘠薄,礦產資源豐富。全行政村轄5個自然村(彭家原村、要橋村、槐旺村、尹家溝村、王家疙瘩村),全村總戶數291戶,791口人,擁有耕地面積2791畝,農業生產以種植玉米和核桃為主,核桃種植面積達700畝;村民人均純收入7274元,全村上下穩定和諧。
村兩委班子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與支持下,本著“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原則,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扎紮實實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05年-2006年,為徹底解決了5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問題,共投資150萬餘元,打深井一處,通過“三級”提升將水送到戶下;2008年,投資50萬餘元,重新整修村委辦公樓、黨員活動室、服務所等基礎設施建設,村委硬化面積達600平方米;2009年,為回響縣委、政府“村村通水泥路”的號召,投資56萬餘元將彭家原--尹家溝的公路進行了硬化,達1公里,極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環境衛生整治方面:2008年,為回響英武鄉黨委提出的“創三優”口號,村兩委積極配合,狠抓環境治理,開展了村容美化—粉刷牆壁、標語宣傳,修建垃圾池15座,村內公路兩旁重新規劃、整理,共投資10萬餘元;為回響國家、縣委、政府09年“安全提升年”的口號,安裝了路燈,亮化了全村,解決了民眾“夜行”難的問題,以實際行動為上級交一份較滿意的答卷;安裝了健身器材,茶餘飯後為村民提供了身心健美的活動場所;2001年-2007年,累計栽植核桃樹700餘畝,後期管護紮實有效,現已全部掛果。2008年新栽、補栽核桃樹120餘畝,確定了以彭家原村的核桃林為重點發展乾果林種植,長勢良好;09年全力打造尹家溝園林示範村,加強公路兩旁綠化,同時大力推廣農村沼氣技術,已有60戶安裝了沼氣設備,20戶已經投入使用。重點發展養殖業。
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兩委班子緊緊把握“同心謀發展、協力促和諧、齊心搞建設”的基本原則,為彭家原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綠色產業不斷壯大,農民收入不斷提高,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做出了應有的成績,整個村展現出一幅文明、和諧、富裕的新農村新景觀。

岑泊村

位於英武鄉南端的土石山區,距離鄉政府3公里,交通便利,全村總戶數100多戶,320餘人,擁有耕地面積892畝,優質核桃林200餘畝。村民主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全村上下穩定和諧。

雷家莊村

村委位居英武鄉東南部,距離鄉政府2.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總戶數213,人口545,村民主要以種植糧食為主,村民生活較為穩定。
村兩委班子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與支持下,紮實有效地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為方便民眾出行,集中採集67000方土修建了進村大壩,維修舊水庫一座、新修一座,解決了全村人畜飲水問題,為進一步拓寬村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村兩委自籌資金為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普及率達100%。
2、2012年,回響縣委、政府“街巷硬化”的號召,投資60餘萬元完成了戶通工程,村委院內硬化面積達1300平方米。在核桃栽植方面,2011-2013年累計栽植1003畝核桃,已掛果800餘畝。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村兩委將繼續齊心協力,千方百計拓寬村民致富門路,引導村民在經濟增收上狠下功夫,全村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謀發展、搞建設、促和諧、抓落實的生機勃勃、前景喜人的良好局面。

趙家莊村

位於英武鄉西北部,是英武鄉較大的一個行政村,四周山嶺環抱,村中一條小河經過,全村現有168戶,農業人口446人,以發展糧食生產和家庭副業為主。02年實現了戶通自來水,03年建成村通水泥路一條,全長1.5公里,08年,改造了村委辦公場所,改善了辦公環境。2010年新的村委大院竣工投入使用,設定了計生服務室、綜治室、衛生所等專門的辦公室,更加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依法治村,逐步改善了全村水、電、路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

城則焉村

地處靈石縣英武鄉西北部,與孝義市驛馬鄉接壤,有城則焉和田莊兩個自然村。全村93戶310人。
城則焉村兩委班子團結一致,紮實工作,協力加強農村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支部、村委解決自然村人畜飲水問題入手,投資30萬元,修建蓄水池一座,實現了自來水入戶,使村民告別了“一條擔、兩隻桶”的挑水吃局面;村委積極爭取上級資金50萬元,村自籌100萬元實施了砂粒路工程,改變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現狀,解決了民眾出行難的問題;投資20萬元修建總面積26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兩處,修建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室,新建村衛生所,解決村民看病難的問題。新農合參合率99%;街巷硬化,2013年計畫安裝路燈,亮化全村,方便民眾出行。
城則焉村積極回響黨委、政府的號召,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新栽核桃林700餘畝,已掛果8000餘株,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

原頭村

位於英武鄉北部,與孝義市接壤,是英武鄉比較偏遠的村,交通條件相對滯後,全村共有114戶,312口人,原頭村一直以來都是靠發展農業,沒有任何經濟實體,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原頭村積極回響發展綠色產業的號召,栽植核桃樹近2000株。已有500畝掛果,這一產業已成為推動原頭村發展的主要產業。

業樂村

位於縣城的北部,距離縣城20公里,緊鄰孝義市。業樂村是英武鄉比較偏僻的一個村,共有124戶,420口人,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
村黨支部、村委會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大面積栽植核桃樹230畝,為村民增收致富拓寬了路子。2006以來,不斷壯大農業生產規模,種植專業大戶達到了6戶,2007年全村通了自來水,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為農業生產奠定了紮實的基礎。2008年村委在鄉黨委、政府的政策指引下,為30戶農民安裝了沼氣,不僅使我村的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也使廢棄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2009年補修了通往孝義市的道路,為我村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條件。2010年翻新了村委辦公場所,置齊辦公設備,為我村工作的開展打好基礎。

平泉村

位於英武鄉北部,有4個自然村,總面積7.8平方公里,共有221戶705口人,現有耕地3094畝,人均耕地面積4.4畝。全村有黨員29人,兩委班子成員9人。作為全省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之一,平泉村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創建“生態、富裕、整潔、和諧”新平泉為目標,團結協作、艱苦創業、真抓實幹,使全村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民眾安居樂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先後被上級有關部門授予先進黨支部、“雙通”工程建設先進行政村、市級零案村、學習型文明村、路網建設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經濟建設

鄉域內現有煤礦6座,年設計生產能力375萬噸。核桃栽植面積1.75萬畝。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的英武鄉,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煤炭之鄉”和“核桃之鄉”。先後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山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山西省環境優美鄉鎮”、“全省治超工作優秀鄉鎮”、市級“紅旗基層黨組織”、市 “核桃產業示範鄉”和縣委、縣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優勝鄉鎮”等多項榮譽稱號。
一、安全生產常抓不懈。緊緊圍繞“本質安全標兵鄉”建設目標,時刻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高度警覺,始終把安全生產作為發展工程、生命工程、民生工程下大力抓好。連續幾年取得了全縣安全生產和打擊私挖濫采第一的好成績。特別是2010年,全市安全生產格線化現場會在靈石召開,英武鄉作為縣政府三級格線的示範點,接受了時任張璞市長的觀摩指導。隨後,全市其他8縣1區1市的觀摩團紛紛慕名而來,探尋、學習“英武經驗”。
二、特色產業呈現亮點。終把核桃產業作為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加強生態建設的重點,響亮提出了“換書記不換主意,變鄉長不變主張”的口號,扭住核桃產業,一任接著一任乾;擰住核桃栽植,一村連著一村栽;抓住核桃管護,一環扣著一環管;穩定核桃收入,一年更比一年好,形成了鄉有規劃措施,村有發展目標,逐級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全鄉核桃種植面積1.75萬畝,人均2.6畝。高標準建成千畝核桃樣板園區5個,打造老核桃基地4個。累計培養了20畝以上的核桃種植示範戶240餘戶,本土技術人員20餘名。
三、生態建設成果豐碩。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堅持“增綠增收並重、造林管護並舉、綠化美化並行”的原則,凝聚各方力量,加大造林綠化力度,先後實施了2.8萬畝造林綠化項目和13個村莊綠化工程,構築和完善了我鄉“三路、三線、三大園區”綠色走廊大格局。全鄉林木覆蓋率達53%。
四、社會事業惠澤民生。牢牢把握服務惠民宗旨,做到惠民政策優先落實、不走過場,民生問題優先解決、不打折扣。建立健全政府教育六項基金。全鄉飲水安全、村級衛生所建設、村通水泥(油)路、戶通水泥路、農村便民連鎖商店、農家書屋體育健身場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作醫療均實現了全覆蓋。
“十二五”時期,英武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再造兩個靈石、衝刺全國百強”奮鬥目標,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實施“1234”工程(即打造 “魅力英武” 這一名片、提升“安全生產格線化監管和核桃乾果經濟林建設”兩個品牌、強化“精英人才、黨員幹部、村經紀人和鄉土實用人才”三支隊伍、推進“綠色英武、人文英武、活力英武、幸福英武”四項建設),強力推進“本質安全標兵鄉、核桃經濟樣板鄉、特色農業先行鄉、生態文明示範鄉”四鄉建設,全面推進鄉域經濟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率先轉型跨越發展,著力打造“魅力英武”靚麗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