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和啟蒙時代

英國哲學和啟蒙時代

《英國哲學和啟蒙時代》,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斯圖亞特·希朗的著作,它從切爾伯里的赫伯特勳爵(LordHerbertofCherbury)和劍橋柏拉圖主義者開始,接著論述了牛頓和英國早期啟蒙思想。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發端於17世紀後期、貫穿18世紀大部分時間的歐洲哲學就是通常所說的“啟蒙思想”。這是一個批判17世紀理性主義者的雄心勃勃的形上學體系的時期。《英國哲學和啟蒙時代》的洛克是有關章節討論的關鍵人物,這既因為他在英國和愛爾蘭的哲學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又因為他對作為整體的啟蒙思想產生了開創性的影響。英國哲學和啟蒙時代討論的主要是蘇格蘭的啟蒙運動及其對法國啟蒙運動尤其是對康德的影響。這裡還考察了法國的思想,它進一步影響了後來激進的啟蒙思想,尤其是邊沁的思想。

《英國哲學和啟蒙時代》將有關專家所寫的清新流暢、有權威性的章節匯聚在一起,對哲學史上這一時期的作品作了專門的介紹。它還附有技術術語的簡釋和關於重要政治、哲學、科學和其他文化事件的年表。

作者簡介

斯圖亞特·希朗是英國開放大學(OpenUniversity)的哲學教授,他發表了大量的有關17-18世紀哲學的著述,他也是一本關於萊布尼茨的著作的作者。他編輯了多部文集,包括《啟蒙哲學家》(1979)和《尼古拉斯·馬勒伯朗士:他的哲學的批評家和繼承者》(1991)。

編輯推薦

《英國哲學和啟蒙時代》是代表當今世界哲學史研究領域最高學術水平的著作。

勞特利奇哲學史》對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直到現在的西方哲學史提供了一種編年式的考察。它深入地討論了哲學的所有重要發展。對於那些普遍公認的偉大哲學家提供了很大的篇幅。但是,較小一些的人物並沒有被忽略,在這十卷本的哲學史中,包括了過去和現在的每一個重要哲學家的基本和關鍵的信息。這些哲學家被明確地置於他們時代的文化特別是科學的氛圍之中。

這部《哲學史》不僅是寫給專家看的,而且也是寫給學生和普通讀者看的。各章都是以淺近的風格寫成,每一章的作者都是這一領域公認的專家,全書130多位頂尖的專家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以色列等十多個國家的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每一章後面附有大量的參考書目,可供深入研究者參考。有詳細的哲學大事歷史年表,涵蓋了從公元前8世紀至1993年西方哲學發展的全部歷史,後面還附有專業術語的名詞解釋和文獻、主題、人名索引。

目錄

總主編序

作者簡介

歷史年表

導言

英國的“啟蒙運動”

世俗文化向新哲學的滲透

自然神論與“理性的時代”

懷疑主義與對形上學體系的拒斥

經驗主義

第一章切爾伯里的赫伯特勳爵與劍橋柏拉圖主義者

切爾伯里的赫伯特勳爵

劍橋柏拉圖主義者

拉爾夫·卡德沃思

亨利·摩爾

安妮·康韋與約翰·諾里斯

第二章科學與英國哲學:波義耳與牛頓

導言

物質的本質

機械論哲學

第三章洛克:知識及其限度

洛克的生平和著作

《人類理解論》的宗旨

駁天賦觀念論

觀念與知識的來源

知識的限度與靈魂問題

兩種性質與實體

語言哲學

知識論

知識與“真實的存在”

洛克哲學的歷史地位

第四章洛克的政治哲學

上帝觀念與《政府論兩篇

另闢蹊徑

顛覆與“上帝的偉大設計”

權力與自我保存

權力轉讓與公民政府

自由與財產權

社會契約與政府

政府權力的締造、職能與喪失

特點與地位

第五章喬治·貝克萊

背景與早期著作

《視覺新論》:有限制的非唯物主義

非唯物主義之完成:《人類知識原理》

上帝對物質和自然的取代

眾說紛紜的評論

第二階段:1732-1734年的綜合

最後的階段:出色的主教

批評

第六章大衛.休謨論人類知性

安娜.加普.雅各布森(Anne.Jaap.Jacobson)

關於觀念的理論

知識和因果作用

身體和自我

一個關於懷疑主義的結論

第七章休謨的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

羅莎琳.赫斯特豪斯(Rosalind.Hur.Sthouse)

導言

理性和激情

道德情感

懷疑主義和自愛

懷疑主義和主觀性:“趣味”的標準

政治哲學

自然動機

正義和財產的起源

政府的起源和忠誠的源泉

原始契約和遵守許諾

結論

第八章18世紀的英國倫理學家:莎夫茨伯里、巴特勒和普賴斯

戴維·麥克諾頓(David.McNauaghton)

莎夫茨伯里伯爵

約瑟夫·巴特勒

理察·普賴斯

第九章法國啟蒙運動一:科學、唯物主義和決定論

彼得.基馬克(Peter.Jimack)

培爾與伏爾泰

狄德羅與達朗貝爾

孔狄亞克、佩爾蒂與畢豐

愛爾維修、拉美特利與霍爾巴赫

第十章法國啟蒙運動二:自然神論、道德與政治

彼得.基馬克(Peter.Jimack)

鐘錶論證、第一因論證與自然神論

道德與幸福

習慣、教育與政治

第十一章蘇格蘭啟蒙運動

M.A.斯圖爾特(M.A.Stewart)

導言

哈奇森時代

休謨對理性宗教的批評

對休謨的回應

第十二章德國啟蒙運動與英國哲學

曼弗雷德。庫恩(ManfredKuehn)

導言

早期啟蒙運動

後期啟蒙運動和通俗哲學

第十三章詹巴蒂斯塔.維科

安東尼奧·佩雷茲-拉莫斯(AntonioP6rea-Ramos)

事實真理與構成主義。

“心靈的運動”與歷史哲學

第十四章盧梭與柏克

伊恩·哈里斯(IanHarris)

國家、道德、經濟利益與自然神論

盧梭及其《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不平等、進步與自由

公意及其實現方式

法國革命論

名詞解釋

主題索引

專名索引

譯後記

……

文摘

懷疑主義和自愛休謨在他自己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一直都被描述為“道德懷疑主義者”。他自己則否認他是道德懷疑主義者。人們有時以為,他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避免鬥爭和希望獲取學術職位。更合理的假設是,“道德懷疑主義”或“否認道德區別的實在性”能夠採取多種多樣的方式,至少在它們採取的某些方式中,當休謨聲稱他自己不是道德懷疑主義者時,他是真誠的。在被莎夫茨伯里和哈奇森描述為道德懷疑主義者的作者中,有霍布斯、洛克和孟德維爾,因為他們全都堅持我們的唯一激情或情感是自愛,或者說是對我們私人利益的關懷。看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人們據之認為,這樣一種關於人類本性的主張相當於否認道德區別的“實在性”,因此相當於道德懷疑主義。

首先,我們在不同行動之間作出的道德區別,嚴格地說,是那些行動的動機之間的區別。但是如果從來只有一種動機,亦即自愛,那么就沒有這樣的區別要被作出;因此也就沒有實在的道德區別。其次,沒有一個接受“自私論假設”的哲學家否認,在某種意義上,人類必須區分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和他人的私人利益,至少有時追求後者而不追求前者。如果這是違背(他們的)本性的,那么在某種意義上它就必定是一種約定或人為設計。但是如果道德區別產生於約定,而非產生於本性,那么它們就不是實在的;因此,根據“自私論假設”,它們不是實在的。

在《人性論》中,休謨很少談論自愛,也很少明確地嘗試使自己與“道德懷疑主義”脫離聯繫,除了關於正義的問題。或許,他沒有料到被指責為道德懷疑主義,因為畢竟他贊同“古代的道德家以及格拉斯哥夫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哈奇森先生”。

然而,在《道德原則研究》中,休謨非常明確地拒絕道德懷疑主義,堅持“那些否認道德區別的實在性的人可以被歸人不真誠的爭論者之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