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谷

芭蕉谷

《芭蕉谷》是201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艾蕪、 林賢治。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封面封面

作 者:艾蕪

出 版 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8-1

版 次:1

頁 數:260

字 數:184000

印刷時間:2011-8-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36062191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芭蕉谷》里的姜大嫂, 《一個女人的悲劇》里的周四嫂,《石青嫂子》里的石青嫂都是生活在邊地底層的勞動婦女。她們堅忍而勤勞,活著的最大奢求只是家人的平安和生命起碼的溫飽。然而,舊時代的“鬼世道”那種鋪天蓋地的令人窒息的黑暗裹挾著她們,使她們無所逃離於天地之間,即使她們也有著“強烈求生的欲望”和“朦朧反抗的行動”。於是,我們看到的是活得可怕死得也可怕,令人活不下去世道中的一幕幕人間悲劇。作者的筆墨是平淡而冷靜的,靜寂的群山,荒蠻的森林,濃黑的夜,潑天的雷雨仿佛只是襯托和見證,使得這人世間的慘劇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簡介

艾蕪(1904——1992),原名湯道耕,四川新都人。現代作家。出生於鄉村教師家庭。21歲離家南行,漂泊於中國西南邊疆和緬甸、新加坡等地。做過夥計、校對和編輯。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參加左翼作家聯盟。這一時期有短篇小說集《南行記》、《南國之夜》等。抗戰期間生活在桂林、重慶,有長篇小說《故鄉》等。

抗戰勝利後發表長篇小說《豐饒的原野》、《山野》和中篇小說《鄉愁》、《一個女人的悲劇》等。

五十年代初定居北京,著有長篇小說《百鍊成鋼》,短篇小說集《夜歸》、《南行記續篇》等。六十年代中期全家遷居成都,文革被迫擱筆。文革結束後的十餘年,創作出版長篇新作《春天的霧》、 《風波》,並寫了大量散文隨筆。曾任四川省文聯、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有《艾蕪文集》十卷出版。

目錄

芭蕉谷

一個女人的悲劇

石青嫂子

我是怎樣走上文學的道路的

試論艾蕪筆下的女人形象

在他鄉與故鄉之間

文化與人性的糾纏

艾蕪——文壇人物雜記

懷艾蕪先生

艾蕪年表

精彩書摘

這女人,姓姜,有過四個丈夫,因此,身邊的一群兒女,樣子不相像,正是不足為怪的。

第一個丈夫,做小買賣的,是個走邊地的好角色。傣族人和景頗族人都同他合得攏,願意把他們的麝香和象牙也拿給他,只調換一點點菸草布匹之類的東西。他自己,很勤儉。趕起路來,像馬一樣,連小便都是一邊走一邊拉起大褲腳來撒的。餓了時,就把貨擔子挑到彝人門口,只買一兩個銅板的蜂蜜,拿來嗄飯,別的菜和鹽,是不需要的:因為這樣,才能經餓些。後來,同這女人結婚了,就把成天趕路的生活全盤結束;而在芭蕉谷的路邊,修起兩間茅草屋來,開起息客的店子。

芭蕉谷里,沒有另外的人家,到處都長著芭蕉,芒果,椰子,和一些常年不落葉的野樹。門前屋後,總有紫綠的含羞草蔓生著,年青的女主人,光著肥大的足板去把它割了,不久卻又長了過來。

從八莫到格沙這個地方要坐輪船,輪船上可以看到江中的野象,小野象站在老野象的背上,輪船碰上了,只要讓開就行啦。從格沙上火車到曼德勒,再從曼德勒到仰光。這時我的四十塊錢統統用完啦。在仰光街頭又上了一課。緬甸這個地方生活有許多不同,三月間放暑假,四月十五雨季就來了,天氣熱起來了,緬甸地方一天沖五次淋浴,早上、中午、晚間、睡前都要衝一次淋浴。在仰光就不像在緬甸北部高寒山中那樣了,山中雖然熱,卻沒有仰光那樣熱,沒有沖涼的習慣。到仰光我就病啦,住進一個雲南人開的店子,病了,也沒錢開店費,老闆找印度人拉的黃包車,把我送到英國人開的醫院去。我以為會被收留下來,但那醫院不收,因為沒錢,又被拉回來。可那店老闆說你不要進來了,你生病,我們這裡住滿了,不能給你住。你沒有錢,以前住的錢不要你的了。我沒有辦法,就在店門口坐下了,這時的心情空空洞洞的,什麼也不想,就好像一件不要的東西,丟在那裡就在那裡算啦。但有個雲南人很好,他來問我,說:“你仰光有熟人沒有?”我說沒有。他說:“你想想,有認識的四川人沒有?”這時我想起來了,在茅草地有個和尚經過那裡,說仰光有個萬慧法師,學問很好,懂英文、法文、日文、印度文和其他十幾個國家的文字。我說有這樣一個人,我只是聽過卻沒有見過,他說:“我送你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