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藍細菌性軟腐病

芥藍細菌性軟腐病

芥藍和菜心一樣,是分期摘心收穫的,別於大白菜、白菜整株收穫,芥藍軟腐病發生多出現在分期摘心後的切口處,呈水漬狀軟腐,造成芥藍無法生側枝繼續收穫。也有在摘心前整株發病的,多見於莖部出現水漬狀,致莖髓部軟腐中空,殘留莖基部,全株枯死,散發惡臭味。

症狀

芥藍和菜心一樣,是分期摘心收穫的,別於大白菜、白菜整株收穫,芥藍軟腐病發生多出現在分期摘心後的切口處,呈水漬狀軟腐,造成芥藍無法生側枝繼續收穫。也有在摘心前整株發病的,多見於莖部出現水漬狀,致莖髓部軟腐中空,殘留莖基部,全株枯死,散發惡臭味。
病原
Eru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etal.稱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胡蘿蔔軟腐致病型,屬細菌界薄壁菌門。在培養基上的菌落灰白色,圓形或不定形;菌體短桿狀,大小0.5~1.0×2.2~3.0微米,周生鞭毛2~8根,無莢膜,不產生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本菌生長發育最適溫度25~30℃,最高40℃,最低2℃,致死溫度50℃經10分鐘,在pH5.3~9.2均可生長,其中pH7.2最適,不耐光或乾燥,在日光下曝曬2小時,大部分死亡,在脫離寄主的土中只能存活15天左右,通過豬的消化道後則完全死亡。本菌除為害十字花科蔬菜外,還侵染茄科、百合科、傘形花科及菊科蔬菜。

病害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菌在南方溫暖地區,無明顯越冬期,在田間周而復始輾轉傳播蔓延。北方主要在田間病株、窖藏種株或土中未腐爛的病殘體及害蟲體內越冬,病原細菌在含水量20%~28%土壤中,可存活50~60天,通過雨水、灌溉水、帶菌肥料、昆蟲等傳播,從菜株的傷口侵入。此外,有報導,軟腐病菌從青花萊、紫甘藍幼芽階段起在整個生育期內均可由根毛區侵入,潛伏在維管束中或通過維管束傳到地上各部位,在遇厭氣性條件時才大量繁殖引起發病,稱之為潛伏侵染。由於軟腐病菌寄主廣,經潛伏繁殖後,引起生育期或貯藏期發病。該病從春到秋在田間輾轉為害。其發生與田間害蟲和人為或自然造成傷口多少及黑腐病等有關。花椰菜的自然裂口、蟲傷、病痕及機械傷等傷口是該病侵入主要途徑,生產上久旱遇雨,或蹲苗過度,澆水過量、地下害蟲多都會造成傷口而發病。反季節栽培時遇高溫季節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中青1號、2號等優良品種。
(2)避免與茄科、瓜類及其它十字花科蔬菜連作。
(3)及早騰地、翻地,促進病殘體腐爛分解。
(4)仔細平整土地,整治排灌系統,非乾旱地區採用高畦直播,南方深溝高廂種植。
(5)實行溝灌或噴灌,嚴防大水漫灌。注意防治花椰菜害蟲減少傷口。
(6)發病重的地區可進行種子藥劑處理和噴淋。方法有:①用“豐靈”50~100克拌花椰菜籽150克後播種,或採用農抗751,按種子量的1~1.5%拌種;②苗期噴灑“豐靈”每667平方米100~150克,加水50升;③用“豐靈150~250克對水100升,沿菜根挖穴灌入,或在澆水時隨水滴入農抗751,667平方米2.5~5升。④噴灑硫酸鏈黴素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或新植黴素4000倍液、27%銅高尚懸浮劑700倍液,隔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